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钝剑◎碎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王国维:自杀的理由(五)/干春松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Dec 27 01:13:49 2000), 转信

发信人: windbill (大风), 信区: Tsinghua90
标  题: 王国维:自杀的理由(五)/干春松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Dec 26 17:09:30 2000)

  [四]性格悲剧说。王国维天性忧郁悲观,在《静安文集续编·
自序》中,他说自己“体质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
前。自是始决定从事于哲学”。叔本华思想中的悲观色彩和天才观与
王国维忧郁的性格深为契合,王国维一向自视甚高,以天才自况。王
国维认为一般人的快乐与痛苦,仅仅是生活中之快乐与痛苦;而天才
由于能洞见痛苦之根源,因而要承受更为深切的孤独和痛苦。而哲学
并不能慰藉他的内心的矛盾,在《自序》二中,他说“余疲于哲学有
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知其可
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
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但他又说“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
则不苦感情寡而理情多。诗歌乎?哲学乎?他日以何者终吾身,所不
敢知,抑在二者之间乎?”美术作为解脱人生痛苦之途径,但他智与
情兼胜的内在冲突,难以使他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因此他悲叹
人生如“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蝶恋花》)
王国维35岁后,专力于经史、古文字的考证,期于远离现实,心远地
自偏,有诗为证:“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啼怨
春残。坐觉无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
(《浣溪沙》)“弄丹铅”即考证之事,能使一个多愁善感之人忘忧
吗?这只能使王国维更加落落寡欢,少有朋友,王国维是个执著于理
想之人,他向往一种无功利、纯粹的学问,因此他抨击康有为、魏源、
严复以政治或功利为出发点的学术路径,更厌恶以学术求官,心中常
有举世皆浊而我独清的遗世独立之感,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本可
不死,只因既不能屈服社会,亦不能屈服于社会,所以终究要自杀。”
(《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辞》)

--

                   真爱无痕,真水无香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8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