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钝剑◎碎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重说闻一多(一)/谢泳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Dec 24 08:40:43 2000), 转信
发信人: windbill (大风), 信区: Tsinghua90
标 题: 重说闻一多(一)/谢泳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Dec 24 00:27:53 2000)
一、乡绅出身
如果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闻一多是有代表性的。他的代表性
体现在他的复杂性上。他曾经和他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他
和他的时代共同造成的。他本来是一个对政治生活没有兴趣的人,但最终却为政
治所缠绕,在很多人眼中,他已经不是一个学者,而是一个斗士;他不是一个知
识分子的形象,而是一个战士了。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闻一多,真正的闻一多
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难以和他所处的时代完全达成平衡的
人。今年是闻一多诞生一百周年,虽然他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就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但从出身到他最终的结局中,我们却可以看出生活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知识
分子的全部人生。
闻一多去世的时候还不足四十八岁。用梁实秋的话说:"闻一多短短的一生,
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抵是平静安定的,他过的是诗人与学者的生活,但是对日
抗战的爆发对于他是一个转戾点,他到了昆明之后似乎是变了一个人,于诗人学
者之外又成了当时一般时髦人士所谓的'斗士'。"(《谈闻一多》2页,台湾传记
文学出版社)梁实秋是闻一多清华时代的朋友,也是抗战前一直和他保持着友谊
的人。他对闻一多的评价我们可以不同意,但在许多同时代朋友的回忆中,梁实
秋的回忆是最有人情,最合常理,也最让人难忘的。
闻一多是湖北浠水人(今湖北蕲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闻家铺)。他生于1899
年11月24日。闻一多最初的名过字是"亦多"。他在清华学校读书的时候,名字只
是一个"多"字,"一多"是他五四运动以后才用的名字。(闻黎明《闻一多年谱长
编》5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乡绅人家,大家庭人口众多,子弟们受的都是旧
式的教育。闻一多出身乡绅之家,这是我们要给予特别注意的。因为闻一多是和
二十世纪同时开始的。在他成长的那个时代,代表中国社会主要文化气质的就是
那些乡绅之家。中国早期留学生的家庭背景中,出身于乡绅之家是一个非常明显
的特征。乡绅之家的子弟一般在经济上还说得过去,更重要的是乡绅作为地方上
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的代表,常常是最能够体现一个时期先进文化的。闻一
多读书的时候,已经不是传统的私塾,而是改良以后的私塾,那时闻一多就是即
读"子曰诗云",同时也学博物、算术、美术,而且也用上了当时的新式教材。从
这个经历上可以看出,闻一多虽然受的是旧式教育,但那种旧,已经不是传统意
义上的旧式教育了。季镇淮在《闻朱年谱》中就说:"这是先生接触新思潮的开始
"。闻一多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可以读到代表新时代潮流的书刊了。闻一多的弟弟闻
家驷回忆说;我们家庭"比较早地接受了新时代潮流的影响,在辛亥革命前夕就能
阅读到《东方杂志》和《新民丛报》之类的书刊。"
闻一多出身乡绅之家,他少年时就喜欢读书和美术,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艺术
气质的人,他后来的诗人和学者生涯,其实都与他早年的出身有关。闻一多身上
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他们虽然出身乡绅之家,要是用阶级的观点分析
,他们和底层人民是对立的。但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上,那些出身富有的知识
分子,对于底层贫民却总是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同情,他们在面对贫民的时候,总
是有一种负罪感,好像自己已有的一切都是不应该的,从鲁迅的《一件小事》中
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闻一多四十年代的变化,也与他的这种心理有关。我们过
去总是说闻一多的转变是因为读了《新华日报》和其它从延安来的书才发生变化
,具体说,可能有这些因素,但这些因素之所以发生作用,根源却还是在知识分
子对自己出身的那种负罪感。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一个优点,但也是一个缺
点,当他们对于底层贫民过分有负罪感时,他们的感情就容易冲动,就很难在这
种情况下保持理性。
四十年代,闻一多对知识分子的评价是非常低的,他的认识和毛泽东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知识分子的评价非常接近,有些词语都好象是一致
的。他说:"还有一点,以为只有知识分子,才有办法,别人一概不成。这种想法
是错的。不要以为有了知识分子就有力量,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
的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没有知识是不成的,但是知识不配合人民的力量,决无
用处!我们知识分子常常夸大,以为很了不起,却没想到人民一觉醒,一发动起
来,真正的力量就在他们身上。一班人活不好,吃不好,联大再好,也没有用的
。我们是知识分子,应有我们的天职。我们享受好,义务也多,我们要努力。但
以为自己努力就成了,就根本错!------- 因为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所以越压迫
,越吃苦,报复起来就越厉害!因此我希望诸位无论干那种工作,不要以为自己
是大学生。这不该看成普通的谦虚,一种做人的手段,因为我们确实不如他们。
不但口里说,而且心理也硬是要想:我们是不如他们的。我们的知识是一种脏物
,是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得来的。"(《闻一多年谱长编》877页)对于人民
的盲目崇拜使闻一多在四十年代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非常偏颇。1945年他曾写过
一份《战后的文化--官僚笼断与知识分子笼断》,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一个提纲性
的东西,但从中我们依然能看出闻一多的知识分子观他说:
发表了人民 农民战争 民主革命战争
人民不但赢得了胜利,扭转了历史,并且历史一向是人民创造的
------ "知识分子只有和工农大众相结合才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过去的错误--'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 文化属于劳心者,为了劳心者,出自劳
心者
新认识--文化归荣于人民 文化非知识分子的专制品 打破笼断局面
物质基础的创造者
上层文化的直接创造者--知识分子只负润色之责,注入毒素,腐化作用
解除人民痛苦增加生产加强物质基础使知识分子便于发展
这些认识对于我们了解闻一多后来的变化都是有帮助的,因为从这些对知识
分子的评价当中我们能看出闻一多内心世界的矛盾。他自己是一个大知识分子,
但他对于自己的这种身份却总是有一种不认同感,正是因为这个底色,他才在四
十年代发生了那样大的变化,让他许多早年的朋友都感到了困惑。
出身乡绅之家的闻一多,在他少年的时候,他的生活是相对优越的,这样的
生活对闻一多个性和思想的形成都有影响。他在抗战前的生活是很优越和平静的
,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都相当不错。他后来发生的变化,有他生活上
的反差所带来的直接表现。出身富有家庭的人,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才选择
自己的政治道路的,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中,我们总能能感到有崇高感,就是
我们看到他们并不是因为贫穷得生活不下去才选择某种革命理想的,闻一多就是
这样。我们可以不赞成闻一多的政治选择,但他选择中的那种献身精神和他对一
切专制的反感,却永远让我们产生敬意,这就是闻一多的现代意义,我们不会因
为他在政治上的选择失误,就对他的人格产生怀疑。闻一多的困惑是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的困惑,闻一多的理想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
--
真爱无痕,真水无香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