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钝剑◎碎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重说闻一多(三)/谢泳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Dec 24 08:41:34 2000), 转信
发信人: windbill (大风), 信区: Tsinghua90
标 题: 重说闻一多(三)/谢泳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Dec 24 01:13:04 2000)
三、校园文化
十年清华,对闻一多最大的影响是他在这里萌生了民主观念。在清华的那些
岁月里,正是他初步认识社会的时候,他是十四岁进清华,二十四岁才离开的。
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校的美国化程度非常高,主要课程都是用英语讲授
,使用的也是美国教材,如公民课本就是用的美国公民课本。更重要的是在这样
的环境里,学生可以说是从小就学会了类似美国人做人做事的方式,早年清华的
教育,多少年以后才体现在中国的民主化运动中。庚子赔款资送的清华留美学生
,后来成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班底,特别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学者,差不
多都是庚款留美的学生,像胡适、张奚若、钱端升、罗隆基、王造时、萧公权等
等。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民主化倾注心血最多的,也可以说就是早年出身清华
的那些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被暗杀的三位著名的知识分子杨杏佛、李公朴、
闻一多都是出身清华的庚款留美学生。梁实秋在回忆他的清华生活时曾说过,他
在清华和美国老师相处,特殊受益的不是英文的训练,而是练习使用"议会法"。"
这一套如何主持会议,如何进行讨论,如何交付表决等等的艺术,以后证明十分
有用,这也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谓的'民权初步'。在民主社会里到处随时有集会,
怎么可以不懂集会的艺术?我幸而从小就学会了这一套,以后受用不浅,以后每
逢我来主持任何大小会议,我知道如何控制会场秩序,如何迅速地处理案件的讨
论。"(《梁实秋散文》第1集214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闻一多在清华的经历也和梁实秋相去不远。在清华除了以美术和诗歌知名外
,闻一多还是一个对校园文化活动非常热心的积极分子。他是著名的学生刊物《
清华周刊》的编辑,也经常在各种重要的校园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
清华的校园文化是我们分析闻一多那一知识分子时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清
华虽然是按美国人方式办的学校,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可以说是当时世界先进文
化的集中体现。但在当时的学生中,他们也不是完全认同它的一切,梁实秋也说
过,因为清华是庚款学校,总觉得有一些国耻的意味。闻一多他离开前清华发表
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美国化的清华》,在这篇文章中,闻一多对清华的批评非常
苛刻。他说:
我这意见讲出来,恐怕有点骇人,也有点得罪人。但是这种思想在我脑筋里
酝酿了好久。到现在我将离开清华,十年的母校,假若我要有点临别的赠言,我
只有这几句话可经对他讲。
我说:清华太美国化了!清华不应该美国化,因为所谓美国文化者实不值得
我们去领受!美国文化倒底是什么?据我个人观察清华所代表的一点美国文化所
得来的结果是:笼统地讲,物质主义;零碎地数,经济、实验、平庸、肤浅、虚
荣、浮躁、奢华--物质的昌盛,个人的发达------ 。或者清华不能代表美国,清
华里的美国人是不是真正的美国人,我不知道。不过清华里的事事物物(我又拿
我那十年的经验的招牌来讲话),我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我敢干说我讲的关于
清华的话,是没有错的。我现在没功夫仔细将清华的精神分析出来,以同所谓美
国化者对照,我只举其荦荦大者数端。(《闻一多年谱长编》第167页)
作为一个在清华呆过十年的人,闻一多对清华的批评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但对于一个刚刚二十四岁的青年来说,闻一多过多地看到了清华的缺点,这是可
以理解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他的评价中确实也有偏激的地方。闻一多从小
受的是美国化的教育,二十四岁的时候又到美国留学。但终其一生,闻一多对美
国的印象不是很好。闻一多是一个有着非常强烈民族情感的人,同时对于生活在
底层的贫民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这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情感,他们面对
权贵可以傲然而视,但在贫民面前,他们总是无限的同情,而且常常有负罪感。
这种情感的扩大和漫延,就容易偏激,如果再加上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我们就
可以多少理解一点闻一多四十年代的突然变化。
一多对清华的批评,代表了青年闻一多的大体思想倾向,有他深刻的一面,
有他理想化的一面,但也有他不切实际的一面。闻一多同时代的许多青年知识分
子,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不可以说不深,终其一生,他们都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受
益者,但他们也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于美国文化很少有像胡适那样的倾心,
那样的热爱。可以这样说,胡适总是看美国文化的好处,而闻一多他们总是看美
国文化的坏处。这个特点到了四十年代,分野就相当清楚了。
闻一多先批评美国太重经济,不重理想。他说:"美国文化还有什么?------
他们除了衣食住的'用'外,还知道什么?他们的思想在哪里?他们的主义在哪里
?他们对于新思潮的贡献在哪里?他们的人格理想在哪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在
哪里?"他认为清华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很好,清华学生真有干练敏捷之才。特别
是在五四运动之后,证明了清华学生确实是可以的。闻一多是一个特别厌恶平庸
的人,这是他个性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他认为"清华学生不比别人好,何尝比
别人坏呢?很整齐,很灵敏、很干净、很有礼貌,--很过得去。多数不吃烟,不
喝酒,不打牌,不逛胡同,--很规矩。表面上看来清华学生真令人喜欢,但是也
只是真令人喜欢,不能引起人的敬爱,因为他们没有惊人之处。"闻一多是一个有
名士气的人,这不是什么缺点,但也很难说就是什么优点,只是一个人的个性吧
!除了批评清华学生平庸之外,闻一多还举出了清华学生其它的缺点,如:肤浅
、虚荣、浮躁、奢华。他在文章的最后说:"以上所述的这些,哪样不是美国人的
底色?没有出洋时已经这样了,出洋回来以后,也不过戴上几个硕士、博士、经
理、工程师底的头衔而已,那时这些底色只有变本加厉的。美国化呀!够了!够
了!物质文明!我怕你了,厌你了,请你离开我吧!东方文明啊!支那的国魂啊
!'盍归乎来'!让我还是做我东方的'老憨'吧!理想的生活啊!"庚款留美的学生
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学习理工科的,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学人文学科的,所以重物质
,重实际是那时的普遍风尚。梁实秋那时见到许多清华学生去美国学习经济,都
发出了:"不免使我的愿望的热诚低落"的感概。外人看清华总是多看它的好处,
别身处其中,则难免所见多是不满,这也是人之常情。不管怎么说,清华的缺点
和它带给中国人的好处相比起来,总是次要的。
清华校园文化有这样几个代表性的特点:
1、言论自由。主要表现在:学生可以自由组织各种类型的演讲。这样的校园
文化不可能不对闻一多产生影响。他们从小知道人生来就是有自由说话的权利,
他们有权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从《闻一多年谱长篇》中可以随处见到他在
清华时参加各利自由演讲的记载。十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参加辩论和演讲是闻一
多清华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请看如下的一些记载:
11月13日 中三级与中四级举行联合辩论会,先生参加。为本组助辩,获胜。
《辛酉镜·演说辩论》:"本级与庚申级开联合辩论会,题曰:'国家之富强在政
欤抑在人欤'。四年级主'在政',主辩邱椿,助辩萨本铁、陈夏光。吾级主'在人'
,主辩钱宗堡,助辩闻多、周兹绪。裁判员为陈筱田、戴梦松、王庆孙三先生。
结果吾级获胜。"
12月18日 中三级会举行英文演说会,有讲"排除恶魔试探法",有讲"如何为
完全学生","言语清雅,意想高尚,可为修道养德之助。末由闻君多讲故事,欢
聚一室,历一时始散。"
5月26日 清华学校中等科三月成立联合演说辩论团,先生为成员。是日,该
团举行英文演说决赛,六人参加,先生为其一,演说题为"公众动力"。
6月3日 辛酉级级会选举下学期职员,选出"会长沈君有乾,演说部长闻君多
,国文书记罗隆基,英文书记钱君宗堡,会计刘君沛璋,图画员杨君廷宝,图书
管理员吴君宗儒及吴君泽霖"。
9月6日 辛酉级召开级会,时无级长,举定"闻多君为书记",总负责任。同时
,决定出版一种杂志,以钱宗堡为总编辑,先生为中文编辑。此外,先生还担任
了级会演说部长、演剧部编辑部主任。"
5月21日 参加辛酉级级会举行之英语辩论会。辩论题为'今日中国科学家较文
学家为要'。正面主辩王德郅,助辩周天骥、陶世杰、杨廷宝;反面主辩方来、助
辩区沛玖、沈乃正、闻多。评判员刘寰伟先生。结果反面胜。"
10月30日 清华将组织全校性国语演说辩论会,辛酉级"选出罗隆基、康德馨
、聂鸿逵、沈乃正、闻多、周兹绪、姚永励七君为清华国语演说辩论会会员。"
12月1日 清华国语辩论会开会,"演说者有乔万选、杜庭修、罗发组、闻多、
康德馨五君。裁判员为马绍良、梅月涵(贻琦)孟伯洪三先生。结果尚未宣布。"
从以上这些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闻一多在清华时的基本训练,他在四
十年代以巨大热情投入演讲活动也不是偶然的,他本来就有这方面的训练,这都
是十年清华生活在闻一多身上的印迹。
2、结社自由。清华学生在校园结社早已是家常便饭。那时清华学生的结社,
不是只有一般性的文艺社团,而是各种类型的都有。
闻一多在清华组织就参加过许多社团,如美术社、 社、美司斯、清华学生会
、清华文学社等等。特别是他和潘光旦、吴泽霖等人组成的 社,已经不是一个文
学社团,而是一个带有政治倾向的社团。潘光旦在《谈留美生活》中说:"这个社
什么都管,电影不好,我们提出批评;有人上厕所不守秩序,屎尿撒在外边,我
们也管。"(《闻一多年谱长编》95页)
清华学校那时可以说是一个传统社会中的特殊社会,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在
一个传统社会中为那些从来不知民主为何物的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训练。那时清
华学校还不同于一般的大学,因为他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入学时年龄不能超过十四
岁。也就是说,他是人小开始训练一个人对于民主和自由的观念的。可以设想,
一个十四岁的中国少年,在清华那样的环境里,经过八年的训练,他们大致会对
民主和自由有一些深切的了解。更何况闻一多是在清华呆了八年的人呢!早年由
清华出去留学,后来又回到中国的那些知识分子所以总难以和他们所处的这个社
会达成平衡,就因为他们实际上从小受的是民主的训练,到了青年时代又完全生
活在一个自由的民主社会中,他们的行为和观念与他们所在社会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这个社会虽然传统,但还保持着它的平静,那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也还能够
在心理上求得平衡,如果这样的社会处在动荡之中,那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
子就很能平静了。闻一多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他在抗战之前基本过的
是学者型的书斋生活,从容而平静。但抗战以后他的心情就不大好了,特别是到
了四十年代,他已经不得不拍案而起了。
3、出版自由。有社团就一定有出版杂志,《清华周刊》恐怕是中国现代大学
中存在时间最久的一份学生杂志了。多少年以后,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在学术和政
治上表现出了杰出才华的学者,当年差不多都是清华校园文化中的活跃分子,尤
其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清华周刊》的编者或者作者。从闻一多、罗隆基、直
到李健吾、王瑶等等,很少不是当年《清华周刊》的编者。近年许多人开始注意
清华学派,其实说清华学派,就不能不说清华早年的校园文化,就不能不说当年
的《清华周刊》。闻一多在清华最重要的训练,就是他一直参加了《清华周刊》
的编辑工作,由一般编辑到最后的集稿人。闻一多在去美国之前,已经在《清华
周刊》经过了多年的训练,他办杂志也好,参加学生会的工作也好,都可以看成
是闻一多早年的民主训练。闻一多是清华学生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在闻一多之前
,清华学生会还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学生团体。到了闻一多参加的时候,清华学生
会才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学生自治机关。学生自治这也是早年清华对于学生民主训
练的一个最好的实践。1919年12月23日,清华学生会召开成立大会,当时的校长
张煜只许可成立级会一类的组织,不准成立全校性的学生会,还派校警干涉,引
起学生公愤,最后学生开始罢课。闻一多当时还画了一张漫画讽刺校长不理校务
。在一个传统社会的学校里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的,在学校时养成学生自治习
惯,就是将来民主运动的基本训练。说到《清华周刊》,梁实秋有特别深切的怀
念。他说:"提起《清华周刊》,那也是值得回忆的事。我不知哪一个学校可以维
持出版一种百八十页的周刊,历久而不停,里面有社论有专文有新闻有通讯有文
艺。我们写社论常常批评校政,有一次我与了一段短评鼓励男女同校,当然不是
为私人谋,不过措词激烈了一点,对校长之庸弱无能大肆抨击,那时的校长是曹
云祥先生(好象是做过丹麦公使,娶了一位洋太太,学问道德如何我不大清楚)
,在为不悦,召吴景超去谈话,表示要给我记大过一次,景超告诉他:'你要处分
是可以的,请同时处分我们俩个,因为我们负共同责任。"结果是采官僚作风,不
了了之。"(《梁实秋散文》232页)梁实秋是比闻一多晚两年的清华同学,他们
在一起的时间很长,从梁实秋的回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早年清华学生的民主气质
。《清华周刊》的经费是学校给的,多年之后梁实秋对它的评价是:"这项支出有
其教育的价值"。
--
真爱无痕,真水无香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