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钝剑◎碎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重说闻一多(五)/谢泳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Dec 24 08:42:18 2000), 转信

发信人: windbill (大风), 信区: Tsinghua90
标  题: 重说闻一多(五)/谢泳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Dec 24 01:53:46 2000)

                           五、五四情结
    闻一多是有五四情结的。所谓情结,简单说是五四给他的影响太大、太深。
    五四,在闻一多的心中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运动,他是容不得有人对五四说
三道四的。他在《八年的回忆与感想》中曾说过:"'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
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四'宣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闻一多全集》2
卷431页)在闻一多所有的文章和演讲中,五四是被提到最多的一个历史事件。五
四对闻一多那一代知识分子不仅是一次学潮,更是一次思想革命。梁实秋说:"五
四运动发源在北京城内,但清华立即响应,且立刻成为积极参加的分子。清华学
生环境特殊,在团体精神和组织能力方面比较有良好的表现。爱国运动是一回事
,新文化运动(包括新文学的兴起)又为一回事,学生在学校里面闹风潮则又为
一回事。这三件事差不多同时发生,形成一股庞大的潮流,没有 一个有头脑有热
情的青年学生能置身事外。"
    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闻一多正好二十岁。五四的中心是在北京大学,清华
没有直接卷入。清华学校在郊区,那天又正好是一个星期天。晚上有进城的同学
返回学校,讲了白天城里学生的爱国热情。闻一多听了很受感动,那时闻一多在
清华学生会里当文书,连夜抄了岳飞《满江红》。二十五年后,闻一多在《五四
历史座谈》的发言中才说出了这件事。他说:"我想起那时候的一件呆事,也是表
示我文人的积习竟有这样深;五四的消息传到了清华,五五早起,清华的食堂门
口出现了一张岳飞的《满江红》,就是我在夜里偷偷地贴去的。"《闻一多全集》
2卷366页)闻一多二十五年后说出这件事时,正是他在昆明西南联大对现实最看
不惯的时候。他对自己当年的行为已有了新认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闻一
多思想前后的变化。像这样的事,对于抗战前的闻一多来说,是很平常的。梁实
秋也是这样的看法。他说:"至于在墙上写岳飞的《满江红》,则不是什么有特殊
意义的事。"闻一多讲五四最多的时候正是他思想变化后的四十年代。之前,他对
于五四的现实意义很少谈起,他在美国的那些年里,从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的他和
朋友们的通信中,闻一多几乎没有提到过五四运动,所以我们说闻一多的五四情
结也只是他在四十年代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一种表现。五四运动以后的那些年里,
闻一多很少再提到这个历史事件,也许是因为那时的社会相对平静。闻一多在《
五四运动的历史 法则》中说过:"五四时代,因帝主义退出,中国民族工业得以
暂时繁荣,一般说来,人民的生活是走上坡路的。今天的情形,不用说,和那时
正相反。"(《闻一多全集》2卷405页)可以这么说,闻一多的五四情结是和他对
现实生活的评价相关的,当他对社会生活强烈不满的时候,他就要借五四运动的
历史意义来发泄他对整个社会的不满。五四的主干是青年,而当社会矛盾尖锐的
时候,最敏感的也是青年。在四十年代,最怀念五四的除了青年,就是像闻一多
这样的对社会强烈不满的人。闻一多在四十年代说过:"我的性格喜欢走极端,我
对一切旧的东西都反对,希望最好一点也不要留。"(《闻一多全集》2卷227页)
闻一多本人具有诗人气质,但他并不是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他四十年代的变化,
可以说是把诗人的气质体现在了对社会政治的评价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闻一多
后来对自己的青年时代有一种否定性的评价,他在《鲁迅逝世八周年纪念会上的
讲话》中说:"从前我们住在北平,我们有一些自称'京派的学者先生,看不起鲁
迅,说他是'海派'。就是没有跟着骂的人,反正也是不把'海派'放在眼上的。现
在我向鲁迅忏悔:鲁迅对,我们错了!当鲁迅受苦受害的时候,我们都正享福,
当时我们如果都有鲁迅那样的骨头,那怕只有一点,中国也不至于这样了。"(《
闻一多全集》2卷392页)青年时代,闻一多对鲁迅并没有什么好感,他在给梁实
秋的一封信中曾提到过一些"非我辈接近之人物",其中第一个就是鲁迅(《闻一
多全集》12卷215页)。
    四十年代,闻一多有一种类似于"人民崇拜"的心理,他多次说过:这是一个
人民的世纪呀!人民永远是进步的。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和他青年时代已经完全不
同了。闻一多对诗和诗人的评价一向是非常苛刻的,但到了四十年代,他对田间
的"枪杆诗"却给予了过高的评价,认为他是"时代的鼓手"。闻一多对田间的评价
,代表的是他的政治趣味而不是艺术趣味。因为像田间那样的诗,与闻一多青年
时代对诗歌的认识相去太远。梁实秋曾说过:"他不佩服胡适之先生的诗及其见解
,对于俞平伯及其它一批人所鼓吹的'平民风格'尤其不以为然。他注重的是诗的
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而不是诗与平民大众的关系。"(《谈闻一多》12页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四十年代由政治上的变化所引起的艺术上的
转变缺少一个变化过程,显得非常突然。
    闻一多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参加者,他还担任了清华学生代表团的书记。闻一
多后来在给他父母的一封信中曾说到过当年清华学生游行示威和罢课的情形,他
对于学生的爱国热情评价很高,尤其对于清华学生的表现,更是非常肯定。他这
样说;"清华做事,有秩序,有精神,此次成效卓著,亦素所习练使然也。"(《
闻一多年谱长编》72页)五四在青年闻一多心中和后来是不同的。梁实秋的评价
是闻一多对于爱国运动热情是有的,却不是公开的领袖。五四对闻一多的影响更
多的是它所具有的浪漫气质。是那种热血沸腾情感奔放的对传统的背叛激情。五
四时代的浪漫主义带有强烈的自我扩张和个性解放意味,这种时代精神对闻一多
无疑是的影响的,但现在的问题时,在五四之后的那些年里,五四的浪漫主义气
质对闻一多的影响只是在诗歌上,而不是政治上。那时他在新诗人中最看重的就
是郭沫若,闻一多青年时代能看得上的诗人只有郭沫若、田汉和徐志摩,都是一
些带有浪漫气质的人。可以这样说,五四在青年闻一多的身上还只是一种气质,
但到了四十年代,五四就成了闻一多的思想武器了。我在前面所说的那些最能体
现青年闻一多理性、秩序和宽容的文章,其实都写在五四运动之后,在那些文章
里我们所能看到的还是五四时代少有的理性,这可能与五四之后闻一多的生活较
为平静有关,那是他在清华的最后时光。梁实秋说;"尤其是民国十年到十一年,
也就是他最后留级的那一年,他不用上课,所有的时间都是可以自由支配的。一
多独占高等科楼上单人房一间,满屋堆的是中西文学的书,喜欢文学的同学们每
天络绎而来,每人有新的诗作都拿来给他看,他也毫不客气的批评。很人都受到
他的鼓励,我想受到鼓励最多的我应该算是一个。"(《谈闻一多》8--9页)梁实
秋还说过:在清华最后这一年是他最愉快的一年。这一年他写的诗很多。五四发
生的时候,闻一多还没有到美国,按说那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如他在四十年代
全面和深刻,但我们在闻一多身上却没有看到过于偏激的地方,而是平静和理性
的闻一多。


--

                   真爱无痕,真水无香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