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钝剑◎碎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重说闻一多(十四)/谢泳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Dec 26 08:49:50 2000), 转信

发信人: windbill (大风), 信区: Tsinghua90
标  题: 重说闻一多(十四)/谢泳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Dec 24 10:24:23 2000)

                          十四、 走到昆明
    南京失守以后,武汉面临危险,长沙临时大学早有西迁昆明之议。
    到昆明去,当时只有两种办法,一是由河内转昆明,可以乘车;二是徒步经
湘黔到昆明,闻一多就是走到昆明的。
    走之前 ,有同学担心闻一多身体是否经得住长途跋涉,但闻一多非常自信。
他的学生回忆说:"有人问他,'闻先生,你大可照学校的规定坐车、乘船经广州
、香港、越南舒舒服服到昆明,何必受这个罪呢?再者,你这大年纪,吃得消吗
?'闻先生面孔很清瘦,额上又刻着几条深长的皱纹,再配上乱蓬蓬的头发,显得
很苍老。大家都有以为他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后来我才知道那年他刚满四十
岁。闻先生很严肃的说:'国难期间,走几千里路算不了受罪,再者我在十五岁以
前,受着古老家庭的束缚,以后在清华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各大城市
教书,过的是假洋鬼子的生活,和广大的农村隔绝了。虽然是一个中国人,而对
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很少,真是醉生梦死呀!现在应该认识认识祖国
了。"(《闻一多年谱长编》523页)
    过去我们说到闻一多此次和同学们走到昆明去,都过多地强调他是如何想要
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一个了解,好象他那时已经是一个革命战士了,其实并非如
此。他后来在《八年的回忆与感想》中也说过:"那时候举国上下都在抗日的紧张
情绪中,穷乡僻壤的老百姓也都知道要打日本,所以沿途并没有作什么宣传的必
要。同人民接近倒是常有的事。但多数人所注意的还是苗区的风俗习惯,服装、
语言,和名胜古迹等等。"闻一多的这些话都是实情。走到昆明去是一件了不起的
壮举,但我们也没有必要神话它,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次走到昆明,却也有
旅行的意味。闻一多参加旅行团,多少也还是他的名士气的自然流露。
    闻一多他们1938年2月20日从长沙出发,4月28日到达昆明,总共走了68天,
除沿途休息及因天气阻滞外,实际步行了40多天。全团师生及伙夫共300余人,中
途因病或职务关系退出团体,先行搭车到昆明的有40人。当时旅行团内共有五个
教授,其中有两人中途退出。从始至终步行的只有李继侗、曾昭伦和闻一多三人
。他们到了昆明以后,人人到表示惊讶和佩服。在长沙时,杨振声曾开玩笑说:"
一多加入旅行团,应该带一具棺材走。"闻一多到昆明后见到杨振声就说:"假使
我这次真带了棺材,现在就可以送给你了。"二人大笑一场。
    闻一多后来在给他妻子的一封信中说了许多这次旅行的情况。他说:"途中许
多人因些小毛病常常找医生,吃药,我一次也没有。现在我可以很兴地告诉你,
我的身体实在不坏,经过了这次锻炼以后,自然是更好了。现在是满面红光,能
吃能睡,走起路来,举步如飞,更不必说了。途中苦虽苦,但并不像当初所想象
的那样苦。第一,沿途东西便宜,每人每天四毛钱的伙食,能吃得很好。打地铺
睡觉,走累了以后也一样睡着,臭虫、草蚤、虱实在不少,但我不很怕。一天走
六十里路不算么事,若过了六十里,有时八九十里,有时甚至多到一百里,那就
不免叫苦了,但是也居然走到了。"闻一多对于这次旅行的印象非常好,他在给他
妻子写信时,充满了兴奋,他告诉她说:"至于沿途所看到的风景之美丽奇险,各
种的花木鸟兽,各种样式的房屋器具和各种装束的人,真是叫我从何说起!途中
做日记的人甚多,我却一个字还没有写。十几年没画图画,这回却又打动了兴趣
,画了五十几张写生画。打算将来做一篇序,叙述全程的印象,一起印出来做一
纪念。画集印出后,我一定先给你们寄回几本。还有一件东西,不久你就会见到
,那就是我旅行时照片。你将来不要笑,因为我已经长了一副极漂亮的胡须。这
次临大到昆明,搬出好几个胡子,但大家都说只我与冯芝生的最美。"(《闻一多
年谱长编》542页)闻一多在旅途中对他的家人非常关心,他在给妻子的信中不断
问起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极富人情味。梁实秋多次说过闻一多是一个极看重家庭
生活的人,但走到哪能都惦记着家里。不仅对家人如此,就是对家里佣人也是如
此。他在给妻子写的信时总要问候家里的佣人。他说:"这样下去,我们回北平的
日子或许真不远了。告诉赵妈不要着急,一切都耐烦些。她若写信给大司夫,叫
她提一笔说我问过他。"
    闻一多到昆明之前心情是比较好的,他写给家人的信中总是有乐观的情绪,
虽然那时他的经济情况已经不是很好,但因为对于未来很乐观,他的心情也很平
静。他在《八年的回忆与感想》中曾说:"到昆明后,文法学院到蒙自呆了半年,
蒙自又是一个世外桃园。到蒙自后,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有些被抗战打了
强心针的人,现在,兴奋的情绪不能不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了。"
    那时云南的生活不如北平舒服。有些人的家还在北平、上海或是香港,他们
离家太久,每到暑假当然想回去看看,也有的教授一回去就再不来了,而闻一多
却一直没有离开过昆明。教授的生活在那时因为物价还没有很显著的变化,并没
有大变动。交通也比较方便,有的教授还常常回北平去看看家里的人。一般说来
,教授和学生那时都注重学术的研究和学习,并不是天天都在谈政治,谈时事。

--

                   真爱无痕,真水无香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