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nggordon (gougou),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周恩来(11)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Oct 17 13:54:45 1999), 转信

 
  
   
  
     

  
   

  
  十一、反冒进

  
   

  
  周恩来的后半生,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他的关于建设的
理想
和作法,是有条不紊的,稳步前进的。他曾说过:“我们进行工作时要稳步前进,
不能
急躁。”“我们的经济遗产落后,发展不平衡,还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大多在沿海
。我
们的文化也是落后的,科学水准、技术水准都很低。例如地质专家很少,自己不能
设计
大的工厂,文盲相当多。这些落后状况会使经济建设发生困难。”“不估计到这些
困难
,就会产生盲目冒进情绪,另一方面,如不估计到有利条件就会产生保守倾向。”

  
  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
化和
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对于这个中心点,周恩来也是谨慎从事的。他特别说明:
“我
们说‘集中主要力量’,并不等于冒进。”他的这种稳步发展的建设思想,不只是
在工
业建设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例如,关于教育,他说过:“我们的摊子不要
铺得
很大,一定要有重点,要稳步前进。”对于农业,他也说过:“发展农业要稳步前
进,
不能要求太急。”

  
  这是符合周恩来的性格和作风的。周恩来是锐意进取而又谨慎周详的人。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经济建设上发生过两次冒进倾向。第一次是1953年
。这
一年是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年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和国
家财政预算中反映了急于求成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加上编制预算时由于没
有结
合国家的信贷计划,没有考虑到财政方面的季度差额和周转资金,而把上年结余全
部列
入预算,并且作为当年的投资安排,结果造成信贷资金严重不足和财政后备力量缺
乏。
由于财政盘子定的过大,基本建设铺得过宽,尤其是有些方面的投资助长了盲目冒
进倾
向,导致这年全国城镇人口从1950年的6000多万猛增到7800多万,全国吃商品粮的
人口
激增到2亿,造成国家粮食供应的极度紧张状况。

  
  周恩来很快察觉了这种状况。6月19日.他在政务会议上指出,我们既要反对右倾
保守
,又要反对急躁冒进。并说,当前整个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反对急躁冒进。他在全国
财经
会议上作结论时,也说:今后应该注意提高计划性,防止盲目性,要重点建设,稳
步前
进,一切计划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反对百废俱兴,并须有足够的预备力量。

  
  这年夏天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周恩来是主要领导人。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克服冒
进倾
向的措施。会后,全国贯彻会议精神,克服和防止盲目性,在重点建设中坚持了稳
步前
进的方针。这样,使得1954年和1955年的经济工作基本上沿着有计划的轨道稳步运
行。


  
  1956年初,在上年夏天开始的反对“右倾保守”的思想影响下,在保证“一五”
计划
提前完成的原则下,制定了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这个计划考虑需要多,对国
家物
力财力的条件研究不够,总的安排上要求过高过急,反映了急躁冒进的倾向。这年1
月,
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上指出:不耍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
使我
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他还说,“这
一次
我们在国务院召集的计划和财政会议,主要解决这个问题”。2月7日,周恩来指示
正在
召开的计划会议和财政会议:反对右倾保守,轰轰烈烈。这是社会主义的喜事,但
也带
来一个缺点,不小心谨慎办事,有冒进、急躁的现象。对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要鼓励
,不
要泼冷水。但各个部门搞计划不能超过客观可能,不能没有根据地乱提计划。8日,
他在
国务院第24次全体会议上告诫国务院各部门!“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热火
朝天
很好,但应小心谨慎。”“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
可损
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
现在
,“各部专业会议提的计划数字都很大,请大家注意实事求是”。“领导者的头脑
发热
了的,用冷水洗洗,可能会清醒些。”

  
  2月3日、6日,周恩来和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财政部部长李先念研究计划会议和
财政
会议上的问题。周恩来认为,既然已经存在“不小心谨慎办事,有冒进急躁现象”
,而
且各专业会议订的计划“都很大”,那么,计委、财政部对计划就“要压一压”。2
月1
0日,周恩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各部门各地区所提1956年计划的各项指标时,就
实行
“压一压”,他抓住了严重脱离物资供需实际,破坏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指标,进
行了
较大的削减,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由170多亿元压到147亿元。

  
  3月25日,国务院下达压缩后的《1956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这个计划(草
案)
,由于当时种种主客观原因,一些指标仍然偏高,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建设物资
的供
需矛盾。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齐头并进的后果,很快就突出地表现出来:不但财
政上
比较紧张,而且引起了钢村、水泥、木材等各种建筑材料严重不足的现象,从而过
多地
动用了国家的物资储备,并且造成国民经济各方面相当紧张的局面。

  
  周恩来看到,经过压缩的1956年的计划(草案),仍然是冒进的。他由此推论,
不但
年度计划冒了,远景计划也冒了。已经规定的1956年,1957年和第二、第三个五年
期间
建设速度的远景计划,也是冒进了。他认为,只要摸清了实际情况,就要进一步反
对冒
进,“要敢于抗大流”。

  
  1955、1956年的情况是:1955年把基本建设的规模定得比较小了一些,又不适当
地削
减了某些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投资;1956年则是冒进了。根据这两年的经验,为了
确保
经济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反对右倾保守同急躁冒进这两个倾向,而当时主要
是应
当反对冒进。

  
  当时,周恩来曾经要秘书帮他查找马克思说过的一段话: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
够解
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
经存
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从上述认识出发,4月10日,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采取制止经济形势
恶化
的措施。他抓了“动员生产,约束基建”,“为平衡而奋斗”。把精力放到了反对
急躁
冒进上。5月11日,他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反保守从去年8月开始,已经反了八
九个
月了,不能一直反下去了!”他在这个月同李富春、李先念交换意见,要再次解决
订得
过高的1956年的国家预算,井指导起草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报告稿。
报告
稿中明确提出:“在当前的生产领导工作中,必须全面地执行多、快、好、省和安
全的
方针,克服片面地强调多和快的缺点。”“在反对保守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反对
急躁
冒进倾向,”这种倾向,“在过去几个月中,在许多部门和地区都已经发生了”。

  
  当时,毛泽东提的是反对右倾保守。这口号周恩来起初也是赞成的,但是接触到
实际
工作,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各条战线不断向他反映情况,
提出
了建设规模和我国实际能力的矛盾。4月间,他亲自作调查,发现了不平衡的现象。
这时
,陈云提出建设只能与国家财力相适应,他支持陈云的主张,李先念也同意。因而
在中
央明显地发生了分歧看法。4月下旬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主张追加
大额
的基建投资,周恩来是不赞成的,申述了理由。5月2日,周恩来曾经到毛泽东那里
谈过
一次,但不久毛泽东就离开北京外出了。

  
  上述报告稿送到了中共中央。6月4日,刘少奇主持中央会议讨论这个报告稿。到
会的
有周恩来、朱德、陈云、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李维汉、胡乔木等,周恩来代
表国
务院介绍有关冒进情况,半年来经济建设所引起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问题,提出继
续削
减开支,压缩基本建设经费的意见。会议决定制止急躁冒进,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
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决定制止冒进,压缩高指标,基本建设
该下
马的要立即下马。6月10日,刘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确认了4日中央会议的决
定。
这期间,周恩来在他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一次强调:右倾保守应该反对,急
躁冒
进现在也有了反映。这次人民代表大会上要有这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保守,也
反对
冒进。

  
  为了使反冒进引起全党全民的重视,《人民日报》6月20日发表了《要反对保守主
义,
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社论用了1/4的篇幅,详述了急躁冒进的主要表现,指
出“
急躁情绪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是因为它不但是存在在下面干部中,而且首先存在
在上
面各系统的领导干部中,下面的急躁冒进有很多就是上面逼出来的”。

  
  10月间,根据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的报
告》,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制订1957年计划,足足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会议经过
认真
调查研究,进行综合平衡,大家一致同意较大地压缩了基本建设规模,拟定了1957
年的
国民经济计划。11月,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说:今年的情况,生产是有成
绩的
,肯定的,指标一般恰当,也有安排不恰当的,如双轮双铧犁就多了。1956年的计
划总
的说是打冒了,财政赤字有20到30亿元。钱主要是基建用多了。1955年基建投资82
亿元
,1956年140亿元,增长太快,各方面都紧张,重点没有保证,大家抢器材,应该用
的没
有,不该用的用了。1957年的计划应在“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下考虑安排
。在
制订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时,建委提的是120亿元,各地报数则至少要150亿元
。薄
一波在订计划时随时向周恩来、陈云请示。周恩来主张要少,感到120亿还多了。19
57年
1月,周恩来出访巴基斯坦,陈云到机场送行回来,就打电话给薄一波说:总理上飞
机时
同我讲了三次,要我转告你,基建投资不能超过100亿。薄一波听成为110亿,就按
此作
了决定。

  
  周恩来反对急躁冒进是很坚决的。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是能够快于资本主义的
,但
是仍是需要长期努力的。他一再讲,必须根据可能,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计
算生
产潜力的时候,除了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质等其他条件。由于1956年反对
了冒
进,1957年的经济建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效益最好的年份之一。如果照此下去,
中国
国民经济就可能持久地沿着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综合平衡的轨道发展。

  
  1957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批评了1956年纠正冒进的正确方针,
说反
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这是“右倾”,是“促退”,是向群众泼冷水,打击
积极
性。一个月后,毛泽东亲自审阅批发了11月13日《人民日报》题为《发动全民,讨
论四
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的社论。社论公开指责1956年反冒进,号召人
们批
判所谓右倾保守思想。1958年1月11日到2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有部分中共中央领
导人
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南宁会议。会上,他以反对分散主义为话题批评了国务
院的
工作后,又尖锐地批评了反冒进的“错误”,说反冒进使6 亿人民泄了气,这是方
针性
错误。他说,右派的进攻,把一些同志抛到和右派差不多的边缘,只剩50米远了。

  
  南宁会议召开时,周恩来在北京正忙于接待也门共和国太子巴德尔。13日,他赶
到南
宁参加会议。毛泽东发言猛烈抨击反冒进。16日上午.毛泽东还在会上拿着柯庆施
的《
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一文,说:恩来,你是总理,这篇文章你
写不
写得出来?!上海有100万无产阶级,又是资产阶级最集中的地方,工业总产值占全
国1
/5,资本主义从上海产生,历史最久,阶级斗争最尖锐。这样的地方才能产生这样
的文
章。毛泽东接连不断地声色俱厉地批评,使会议气氛异常紧张,更使反对过冒进的
人坐
立不安。周恩来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他相忍为党,顾全大局,息事宁人,对毛泽东
的批
评未作任何解释和申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会议的气氛。他在会上作了检查。表
示“
这一反冒进的错误,我要负主要责任”,保护了同样反对冒进的其他一些领导人。

  
  2月中旬,毛泽东提议在北京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后,再到成都
去开
一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同时,他对提出反冒进的领导人发出警告,以后只能反右
倾保
守,不能反冒进。3月8日到26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有中央有关部门领导人和西
南、
西北、东北地区各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又批评反冒进
,说
:冒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今后还要注意有人
要反
冒进。25日,周恩来再一次检讨反冒进“错误”。毛泽东听后说:“关于反冒进的
问题
,我看以后不需要谈很多了。在我们这样的范围,就是谈也没有好多人听了。”这
番话
,意味着要周恩来在将要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进行检讨。

  
  这种批评,从1957年11月的南宁会议,1958年2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一直到1958
年3
月的成都会议,一直继续着。并且把问题混淆为政治路线问题。最后,大家都赞成
毛泽
东了,没有争论了。但是此后,周恩来遇事发表意见比较少了,他不可能再像过去
那样
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主动、求实和创造性的作用了。

  
  周恩来的内心非常苦闷。成都会议期间,他对秘书讲,回到北京后,要起草一个
他准
备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稿。后来回到北京,就开始了这项工作。周恩来说
,这
个稿子主要是做“检讨”,囚为“犯了反冒进的错误”。他已经同毛泽东当面谈过
了,
主要原因是思想跟不上毛泽东。这个“检讨”,周恩来说一旬,秘书记一句,他说
得很
慢,有时甚至五六分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反映了当时周恩来内心的矛盾,他找不
出恰
当的词句来表达。在这个情况下,秘书向他建议说自己暂时离开他的办公室,等他
安静
地构思好以后再来记录。这时已是深夜12点了。凌晨之时许,邓颖超找到秘书说:
怎么
周恩来独自坐在办公室发呆?她同秘书到了周恩来的办公室。周恩来继续口授,完
成这
个记录稿。在同秘书谈话时,周恩来流下了眼泪。后来,周恩来又逐字逐句地亲白
修改
,补充了几段,才打印出来,送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传阅。秘书看到,周恩来在起
草这
个发言稿的十多天内,两鬓的白发增添了。这个稿子退回来时,政治局常委和书记
处提
的意见,把“检讨”部分中的一些话删掉了,有些话改得分量比较轻了。

  
  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周恩来围绕支持“大跃进”这个核心问题进行
检讨
。这个8000余字的检讨发言稿,作为大会材料印发给了到会代表。

  
  作为人民政府的总理,周恩来觉得应当向人民负责。而在他被认为是错误的,不
能贯
彻自己的正确主张的时候,他就考虑自己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是否适当了。1958年6
月9
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会议,是决定周恩来去就问题的。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这
个问
题。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彭真,彭德怀
、贺
龙、罗荣桓、陈毅、李先念、陈伯达、叶剑英、黄克诚。会议挽留周恩来继续担任
总理
。会后,邓小平拟了个会议记录,写道:会议认为周恩来“应该继续担任现任的工
作,
没有必要加以改变”。并把这个记录报送了毛泽东。这样,周恩来仍然担任国务院
总理
不变。

  
  批反冒进的“错误”,批掉了一个按照中共“八大”制定的一条实事求是的既积
极又
稳妥可靠的正确的经济建设路线。造成“大跃进”的重大失误,使得我国经济建设
遭受
重大挫折。后来,毛泽东在发觉了“大跃进”造成失误后,在1960年6月作了一个《
十年
总结》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说:“管农业的同志,和管工业的同志、管商业
的同
志,在这一段时间内,思想方法有一些不对头,忘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一些片
面思
想(形而上学思想)。”“1956年周恩来同志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如
钢等
,替我们留了三年余地,多么好啊!”

  
   
  
 
  
  

--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bbs.founderne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