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ylily (哭泣的骆驼~~想哭但是哭不出来),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等待戈多(读后感)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7月07日21:24:1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不失为荒诞派的一出经典作品。
贝克特与著名的意识流派作家乔伊斯一样,同是爱尔兰籍。贝克特在青年时代
到达巴黎,在那里认识了乔伊斯,并且思想和创作上深受他的影响。三十年代诗贝
克特漫游了英、法、德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过法国的抵抗运动,战后留
在法国从事写作,主要通过小说或者戏剧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主题,试图表现陷入
了荒诞的生存条件中的个人。1969年,贝克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瑞典皇家学
院的代表在授奖典礼上说贝克特的作品“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从作品初期
不为读者所理解,认为晦涩难懂,形势与内容都荒诞不经,到跃入资产阶级正统文
学的行列,这一段历程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学的内涵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人们
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等待戈多》这出戏如果单从外部表现形式来看,的确是十分荒诞无聊。它主
要是写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等待一个虚空不知的戈多的情形。他们
用嫉妒无聊的行为和语言度过漫长的等待的时间,可是最终仍然陷入无穷无尽的等
待当中。老师曾多次提到《等待戈多》的一场特殊的在监狱进行的演出,也许这出
席不能让更多的处在“正常”的环境下的人们理解,但却是在监狱中的人们泪流满
面,也许这引起了同在漫长等待中的囚犯的巨大共鸣。其实人们只是没有注意到,
《等待戈多》更多的是表现出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剧,并且这种悲剧有愈演愈烈的趋
势,当人们将生活纳入一种更高效、更快速、更有规律性甚至可以说更加机械化的
轨道之后,超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而自我则被放入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人们在忙碌之中辛苦地生活,但却因此忘记了自己如此辛苦的最初原因究竟是什么
。当人们偶然回想起来这一切时,却因为忘却而由此迷失了,越是拼命想要记起来
就越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在两个流浪汉的等待生活中曾经出现过三个“实实在在”的人,他们是波卓、
幸运儿和孩子。由此形成了三个组合:两个流浪汉、波卓和幸运儿、孩子和戈多。
其中第一个组合与第三个组合似乎没有过多的变化,但是第二个组合却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波卓由一个视力极好的人变成了一个瞎子,幸运儿从一个思想起来就
滔滔不绝口的人变成了一个哑巴,而这一切相隔仅是短短的一天的时间。没有人(
甚至连他们自己)知道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变成了这个样子,但
是关于这,波卓一段很精彩的独白:“(勃然大怒)你干吗老是要用你那混账的时
间来折磨我?这是十分卑鄙的。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这还不能满足
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
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
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平静一些)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
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夜。”人们其实都是这个样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
哪里去?我们是走?还是停留?生生死死的循环究竟意味着什么?光明与黑暗的对
立又能说明什么?时间又能代表什么?我们因为不知名的原因走了,我们有因为不
知名的原因停下来,我们仿佛留在原地不动,然而这片地方真的是原来的那片地方
么?就好像爱斯特拉冈所说的:“一切东西都在徐徐流动。”“从这一秒钟到下一
秒钟,流出来的决不是同样的脓。”世界总是在不停地变化,连这一秒钟与下一秒
钟的东西都不一样,那么昨天到今天这么长时间,八万六千四百秒的时间内,波卓
和幸运儿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也就是情有可原的了。至于他们究竟是什么时候因为
什么原因变成了这个样子,自然他们是无从知道的,波卓说过:“在一个明朗的日
子我一觉醒来,发现我自己瞎得像命运之神一样了。(略停)有时我不由得怀疑我
是不是依然睡着。”在一天又一天的重复的生活当中,这一天与那一天似乎是一样
的,没有任何变化,但又的确似乎有一些不同。人们不知道这些日子的相同点在哪
里,但也不知道它们的不同点在哪里。就好像一位作家所说:“现代人的生活看上
去好像丰富多彩,实际上却单调无聊,千篇一律……”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梦
境?“真实”世界中的人认为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便是“梦境”,可是身在“梦
境”中的人看“真实”的世界,说不定就认为是他们的“梦境”,任何事情都是相
对而言的。从一个人看来,有生,也有死,可是从整个人类看起来,虽然有其中个
人的生死,但对于整体而言却无所谓生死,这一秒钟这个人死去了,就在这一秒钟
又有多少个人出生呢?因此在同一时间内,“人”诞生了,“人”又死去了,这不
是很奇妙吗?由我们看来,白天这样长,黑夜也很长,但对于整个的时间长河而言
,光明仅仅只是那样微不足道的小点,而跟着又是那一点黑夜,接着又是光明,光
明与黑夜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交替着,迅速地交替着,就好像电影的胶片一样,让
我们无法一一辨别出来。时间又意味着什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会停止吗?波
卓说过:“别问我。瞎子没有时间观念。属于时间的一切东西他们也看不见。”我
们是如何辨别时间流逝的?我们看见太阳升起,看见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天色变
黑,知道是黑夜,我们看钟表,于是知道几点钟。但是瞎子什么都看不到,所以在
他们的头脑中没有时间的概念,他们没有白天也就不存在黑夜,生命就是如此度过
,茫然地度过。这也就象是囚犯们的生活,任何时间在他们都是一样地,他们没有
时间观念也不需要有时间观念,尤其是被判无期徒刑的人。他们知道他们的一生都
将在牢房当中度过,所以他们没有改变生活的希望,也就不去改变,时间流逝了,
管他,所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只有单调的、无聊的重复。
其中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细节:爱斯特拉冈的记性似乎坏得离谱,仅仅是一天
时间,他忘记了自己要干什么,自己曾经干过什么,自己遇到过什么人,然而他还
记得幸运儿踢过他一脚,但是他却忘记了踢他的人是谁,他记得事情本身,却记不
得事情发生的细节。爱斯特拉冈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要末马上忘掉,要末永远
不忘。”爱斯特拉冈看上去似乎是一个白痴,但人们去嘲笑他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嘲
笑自己。人们有时候会为一些事情烦恼,为一些事情忧虑,为一些事情生气,但是
往往仔细想起来却是在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有时人们都会因此觉得自己很可笑
。人们就是这样恍恍惚惚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似乎到很多地方,但后来再想
起来,所有的地方又好像就是同一个地方,但当他们到达同一个地方的时候却因为
极小的一些变化而认为到达了另外一个地方。他们根本就已经糊涂了,不如索性像
爱斯特拉冈一样,就把它忘记吧,即使回到原来的地方就当是一个新的起点,开始
虽然相同但却因为个人想象而变得不同的生活。(这样似乎有一些自欺欺人,不过
人通常都在自欺欺人中度过。)
幸运儿仍然放不下手中的包袱,波卓仍然如大富翁一般盛气凌人,仍然对幸运
儿呼来喝去,但是作为仆人的幸运儿正是因为跟随波卓而不需要任何思想,他只需
要服从他人的命运,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原先他有自己的思想,但是要
借助一顶帽子,思想是混乱的,不可理解地,其实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混乱的,跳跃
式的,让人不可理解。
越往下看去越是会让人惊叹不已,贝克特在这出戏中写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哲理
。我不知道这些话是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但最起码在我看来,在现代越来越发达
的社会当中,这些话是正确的,因此我想劝劝一些现代人,好好地看看这出戏,也
许会由此恍然大悟。“过去他会跳圆舞、快步舞、民间舞、西班牙舞,甚至还会跳
水手舞。他会快乐地跳跃。现在他最多只会这样了。你们知道他管这叫什么?”“
《网舞》。他以为自己陷入了罗网。”许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小时候的生活
是那样无忧无虑,那样快活,可是长大了,懂得了更多的事情之后,烦恼和痛苦便
接踵而来。我们被无数前人与旁人的思想所包围,慢慢地渗入到我们的思想当中,
蚕食着最后的自我。自我最终就象是蚕一样,慢慢地被包裹起来,我们也好象是陷
入了一张不可挣脱的罗网,找不到自我的人会永远迷失,知道自我破茧而出。如果
我们索性忘记了自我的存在,也就会像后来的幸运儿一样只知道机械地生活,也就
没有什么多余的精力去烦恼,去痛苦了。最痛苦的便是我们知道有自我的存在,但
是我们没有办法从罗网中解脱出来,这张思想的罗网将我们团团包住,无法动弹,
甚至会让我们因此而疯狂。另外使人困惑的是,看上去如此老实听话的幸运儿居然
要把波卓逼疯了:“我受不了……我再也受不了……他目前的所作所为……你们怎
么也想象不到……真可怕……他非走不可……(他挥舞两臂)……我都要疯啦……
(他变得十分颓丧,两手捧住头)……我受不了……我再也受不了啦……”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幸运儿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可亲”“有用”“有趣
”的“好天使”了。他从天堂来到人间再下到地狱中去,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只是
一架机器。试想一下你总是和一台只会按照你的指令行动的机器在一起生活是怎样
一个场景吧!你只有一个下场:发疯。然而当这种情况稍有改变,比如有另外一个
可以称得上是“人”的人的出现,你也许又会像波卓一样得意洋洋地炫耀,并且企
图使别人也变成这样一台机器,这就是人的虚伪的悲哀。“(他在各个衣袋里摸索
)我把我的烟斗隔在哪儿了?”“(他抬起头,面露惊恐之色,微弱的声音)我找
不到我的喷雾器啦!”波卓明明将烟斗与喷雾器都放入衣袋当中,可是现在他却找
不到了。我们不就是这样糊涂,这样丢三落四么?我们满以为那些东西就是属于我
们,并把它收好,但是最终还是失去了。我们无法挽留住任何一件东西,当它要不
见的时候它就会不见。该得的跑不了,不该得的追不到,世界本来就是荒诞的。整
出戏看来,人们都好象是玩偶一样,不停地被愚弄。当波卓再也看不到,当幸运儿
丢掉了思想的帽子,失去了说话的功能,他们真正陷入了地狱之中,但也没准就是
一种解脱,能让他们从“真实”的愚弄中解脱出来。
在戏中,帽子似乎是一种代表思想的意象。从一开始弗拉季米尔不停地将帽脱
下来看帽子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到幸运儿带上帽子便会思想,再到爱斯特拉冈和弗
拉季米尔不停地换着三顶帽子,每个人都想找到一顶更适合自己的帽子,看着别人
的帽子似乎不错,但最终又发现并不合适。正如我们时常会认为别人的思想比自己
的思想要高明,可是最终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不停地接受他人的思想
,然后不停地更换,但到最后也没有找到某种最适合的思想。人的思想总是在不停
地变化,人们总是能找到更合适的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找到最适合的,但人们仍然对
于思想的转变乐此不疲。没有思想的束缚,人也许会生活得更好些。最后又发现,
自己的思想始终是最好的。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一对共同等待的人,他们似
乎是明白,然而他们相互并不了解,而且经常争吵,总是说:“等一等!(他从弗
拉季米尔的身边走开)我心里想,咱们要是分开手,各干各的,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他穿过舞台坐在墩上)咱们不是走一条路的人。”然而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因
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如果没有别人,他们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对,没有了对方
,会感觉到孤独。他们其实并不想在一起,但是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人是群居动物
,单个的人是不能够生活的,不管事实如何,他们只能相互依靠才能生活下去。
接下去是萝卜的故事。先开始爱斯特拉冈要一根胡萝卜,然而弗拉季米尔掏出
来的全是萝卜,最后才有一根胡萝卜,爱斯特拉冈把它吃了;后来爱斯特拉冈要一
根红萝卜,然而弗拉季米尔掏出来的全是白萝卜,直到最后才有一根红萝卜,爱斯
特拉冈又把它给吃了,然而爱斯特拉冈喜欢的仍然是胡萝卜。如果上次爱斯特拉冈
不把那根胡萝卜吃掉,也许现在还可以有一口胡萝卜吃,可他把它全消灭了,没有
了,想要也没有了。人们总喜爱比较少的东西,所谓物以稀为贵。胡萝卜只有一根
,因此珍贵,因此喜欢;胡萝卜没有了,因此更珍贵,而红萝卜只有一根,因此也
很珍贵。人们总是喜欢把东西用完,不管用完了仅有的这些以后怎么办,只图当时
的快乐。这似乎已经预言到现在的物资问题:人们只管现在的使用,却不管用完了
之后怎么办。
再下去是绳子的故事。“我问你难道我们没给系住?”“系住?”“系住。”
“你说‘系住’是什么意思?”“拴住。”“拴在谁身上?被谁拴住?”“拴在你
等的那个人身上。”“戈多?拴在戈多身上?多妙的注意!一点不错。(略停)在
这会儿。”听到这一段对话,大家应该会很容易的联想到波卓拴着幸运儿的那根绳
子,其实虽然他们两个人身上并没有什么绳子,但是机上一根无形的绳子将他们拴
在戈多身上,虽然戈多并不像波卓一样对他们呼来喝去,但他们不自觉地按照戈多
的指示去做。我们身上也拴着一条无形的绳子,虽然没有人要求我们如何去做,我
们仍然不自觉地按照社会对我们安排的去做。然后他们总是想上吊,但最后还是没
有成功,因为他们首先不知道谁先上吊,其次他们找不到一根合适的上吊绳子。当
一个人无聊的时候,是想得到死的,可是又实在没有勇气去死,也许当世界上没有
一丝可以留恋的东西的时候,可以去死,但只要还有一线期望,他们都不会去死。
而且他们不是真的想死,只是死亡是从未尝试过的,很新鲜,很刺激,在无味的生
活中,多少可以激起一些趣味。他们最终什么都干不成,连死都死不了,就只能那
样百无聊赖地活着。最后是系裤子和系鞋子的绳子,虽然说爱斯特拉冈不想受到束
缚,但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被缚住手脚,不能动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束缚,
有时候一些小小的束缚会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如果硬要摆脱束缚的话,就像弗拉季
米尔说的:“你会后悔的。”好像曾经学过: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应
该是同样的道理吧。
弗拉季米尔的大段独白:“别人受痛苦的时候,我是不是在睡觉?我现在是不
是在睡觉?明天,当我醒来的时候,或者当我自己以为已经醒来的时候,我对今天
怎么说好呢?说我跟我的朋友爱斯特拉冈一起在这地方等待戈多,一直等到天黑?
或者说波卓跟他的仆人经过这儿,而且跟我们谈话来着?很有可能这样说。可是在
这些话里有什么真情实况呢?(爱斯特拉冈脱了半天的靴子没脱掉,这会儿有朦胧
睡去了。弗拉季米尔瞪着他瞧)他什么也不会知道。他只会告诉我说他挨了揍,我
呢,会给他一个萝卜。(略停)双脚跨在坟墓上难产。掘墓人慢腾腾地把钳子放进
洞穴。我们有时间变老。空气里充满了我们的喊声。(他倾听)可是习惯最容易叫
人的感觉麻木。(他重新瞧着爱斯特拉冈)这会儿照样有人瞧着我,也会有人在这
样谈到我:‘他在睡觉,他什么都不知道,让他继续睡吧。’(略停)我没法往下
说啦!(略停)我刚才说什么来着?”这段话是对上面所有内容的概括。
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三个组合。首先是那个孩子,那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别
人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是真实的自我的体现,所有的人在他的心目中都是一
样的,所有的地方在他的心目中也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不同。他说的所有的话都是
真话,他不知道说谎的,但孩子没有烦恼,任何会让他烦恼的事情,他的选择就是
忘记,他不懂得别人的思想,他只知道自己的情况。最后是神秘的戈多,关于他没
有什么太多的话,因为对于他,其实我们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掌握”了两个流浪
汉的命运,他是一种希望,他是一种冥冥之中控制一切的力量。人们有时候会发现
一些能让自己平静的生活其一些波澜的事情,但是没有用,波澜之后依然是平静。
“我们等待。我们腻烦。(他举起双手)不,不,别抗议,我们腻烦得要死,这是
没法否认的事实。好,一个消遣来了,我们怎么办?我们让它随便浪费掉了。来,
咱们干起来吧!(他向那对任何东西走去,刚迈步就煞住了脚步)在一刹那间一切
都会消失,我们又会变得孤独,生活在虚空之中!”生活,就是一座围城。戈多仿
佛没有出现,但书中对于和戈多地位差不多的波卓有这样一个评介:“他是全人类
。”而整出戏的核心则是:“你期望什么?你总是等到最后一分钟的。”“最后一
分钟……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等待戈多》实在是一部过于人生化、哲理化的戏剧,当没有居高临下看待自
身的经历时我们是不会理解这一切的。每句话都是经典,可我还太小了,没有办法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即使是我写的,也不知道是对是错,但至少是我的看法,而我
的看法又是无数人给我的,多滑稽,马上就与贝克特地这篇《等待戈多》对上号了
。这篇的价值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一样,每个人都能从荒诞滑稽的形象和
行为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是整个现代文明社会的缩影,而社会不过就是那棵柳树
,最终长出了几片树叶而已。“把每个人钉上他的小十字架。直到他死去。而且被
人忘记。”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引以为荣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为
之自豪的社会,其实最后也不过是一个监狱,一出戏,一个让人嘲笑的笑话罢了。
贝克特大概是因为见过了太多,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来的吧。而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
人,还及不上那些囚犯来的英明,来的聪明。
--
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去向何方
只要我是我自己/我就有我的方向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