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ylily (哭泣的骆驼~~准备考研),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生活的哲学——读王安忆《长恨歌》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7月10日10:51:2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生活的哲学

——王安忆《长恨歌》之读后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有谁曾想到,“王琦瑶”竟会落得那样一

个下场。不过全文的优雅却以金钱的庸俗作为结尾,也想不到,篇头与篇尾竟然照

应得那么好。也许是因为自己本来就是出生并且成长在那个地方的缘故,或多或少

地沾染上那怀念的气氛。眼睛里看到的是外滩,脑子里却还是十里洋场。

我不是在弄堂里面的那种楼房里面长大的。我们家在的地方原来是法租界,所以住

的房子也是以前法国人在这里盖的。我们住的是原来主人的卧室,原本只住一户人

家的房子,如今却楼上楼下住了十几户。或者是在高处的缘故,心里面难免存着一

些自高自傲的意思。王琦瑶那个时代虽然过去了,可是它烙在人们心头的印记却是

不可磨灭的。看着淮海路、南京路、外滩,往日的繁华依然清晰地在眼前。在小街

道、小弄堂里,也多会有一些颇具情调的小酒吧、小咖啡馆。就是这一点历史的背

景,也让上海与北京有着如此大的不同吧。北京城经历的是大风大浪,体味的是大

起大落的辛酸;上海却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那种独特的美丽与优雅是无论何

时何地哪朝哪代都不能忽略的。

其实说白了,上海所要表现的是人内心最深处的最温存、最具诱惑力的一个部分。

许多人说上海是一个具有小资情调的地方,其实那小资情调的上海就是王琦瑶。到

了新时代,却还是摆脱不了旧时代的影子,于是来一个“旧翻新”,却还是走在了

时尚的一列。王琦瑶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上海的历史,一点一滴透露出的都是整个

上海的心事。可不可能出现“长脚”,最终将这“王琦瑶”扼杀了,我们是无从知

道的,但是却是一步一步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了。就好像萨沙对王琦瑶的菜的评价:

“王琦瑶的菜好吃,决不是因了奇珍异味,而是因了它的家常,它是那种居家过日

子的菜,每日三餐,怎样循环往复都吃不厌的。”“拉丁舞真是了不起,它有穿越

时间隧道的能力,无论是旧,是老,是落拓,是沧桑,有了它垫底,就都化腐朽为

神奇,变成了高尚。”“经过一系列的潮流,她们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她们已经

过了那种摇摆不定人云亦云的阶段,就将时尚的风口浪尖的位置让了出来。总之是

,她们已经在追波逐浪的潮流中站稳了脚跟,有点中流砥柱的意思。别看她们不趋

潮流,却正是潮流中人,潮涨潮落都是经她们而去。”“但这年纪也瞬息即过,是

被悉心包藏起来,收在骨子里。是蹑着手脚走过来的岁月,唯恐留下痕迹,却还是

不得已留下了。”

对于王琦瑶的青年时代,我不想多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那本就是一段

堆积了彷徨、迷惑的青涩的时代。其实王琦瑶应该是旧德中最不能容忍的低贱的女

人,她的一生中不知有多少个男人,从李主任、程先生,到康明逊、萨沙、甚至比

她小三十岁左右的“老克腊”,然而没有一个人会这样想。大家反而羡慕她,她的

那份平淡中的优雅的姿态使她始终是一位贵族,一个上等人。这也就是上海吧。人

们忘记了它过去的错,只见到它今日的好。

这本书也给人很新鲜的感觉:全篇就是各个意象的综合,没有什么旁的废话,没有

前言,没有后记,干干净净的开始,干干净净的结束,甚至没有对作者的介绍。作

者对于这本书来说,也就是一个局外人吧。当一本书正在写作之时,就好像母亲的

十月怀胎,然后一旦写成,书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天地之间。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心境也随着王琦瑶远去了,我也成了王琦瑶,只是生活在异乡

的天地之间,身份又有些异样罢了。“夏天的黄昏总是漫长,太阳已经下去了,光

还在街道上流淌。这种黄昏,即使一千年过去,也是不变,叫人忘记时光流转。这

一条茂名路也是铁打的岁月,那两侧的悬铃木几乎可以携手,法国式的建筑,虽有

些沧桑,基本却本意未改。沿着它走进去,当看见那拐角上的剧院,是会有些曲终

人散的伤感。但也是花团锦簇的热闹之后,有些梦影花魂的。这一路真可是永远的

上海心,那天光也是上海心。”一句话,一个字,都是敲在心坎上发出的回音。“

她的世界似乎回来了,可她却成了个旁观者。”“不要小看这些从俗入流的心,这

心才是平常心,日日夜夜其实是由它们撑持着。这些平常心是最审时度势,心明眼

亮,所以也是永远不灭,常青树一样。”

“上海的夜晚是以晚会为生命的,就是上海人叫做‘派推’的东西。霓虹灯,歌舞

厅是不夜城的皮囊,心是晚会。晚会是在城市的深处,宁静的林荫道后面,洋房里

的客厅,那种包在心里的欢喜。晚会上的灯是有些暗的,投下的影就是心里话,欧

洲风的心里话,古典浪漫派的。上海的晚会又是以淑媛为生命,淑媛是晚会的心,

万众风情都在无言之中,骨子里的艳。这风情和艳是四十年后想也想不起,猜也猜

不透的。这风情和艳是一代王朝,光荣赫赫,那是天上王朝。上海的天空都在倾诉

衷肠,风情和艳的衷肠。上海的风是撩拨,水是无色的胭脂红。”“开麦拉里流动

的是人家的故事,这夜晚流动的都是自己的,自己的得,自己的失。这得失说是自

己的,却又不全是,它是上海灯光之上那一大块天空,还在星光之上的,是笼罩一

整个城市,昼里变白,夜里变黑,随日月转移。这一块天空被高楼遮住,被灯光遮

住,是有障眼法的,可却是雷打也不动,任凭乾坤颠倒,总是在人头顶上的一个无

边无际。”整篇用四个字:“淋漓尽致”。



后记:也许在这篇文章当中,我很多引用的是原文里面的段落,然而我却不是故意

用这些来凑字数或是如何,只是觉得,这些字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文章里

面所表现的不是理论上面的哲学,而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从古至今从陈旧到新

鲜的变革式的哲学,这种变化更加能够体会出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也许这些理

解是有偏差的,然而我觉得每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本来就都不尽相同,所以也不

用可以去追求完整统一。从每个人的生活的态度看去,都是变化多端的,那样不是

更有意思么?

--
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去向何方       
只要我是我自己/我就有我的方向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修改:·maylily 於 07月10日10:56:43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