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eny (百合),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本世纪十大名著(6)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Jul 12 10:12:08 2000), 转信
重现的奥秘: 《日瓦戈医生》
1987年,享誉西方文坛而在前苏联一直被列为禁书的《日瓦戈医生》终于
被译成中文出版发行,使广大的中国读者领略到了重新展现的奥秘——不但是
这部作品本身的思想和艺术风采,而且是关于这部书的曲折故事。
1958年秋,瑞典科学院授予苏联作家,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奖金,以
表彰他在俄国诗歌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但谁都清楚,他获的诺贝尔文学奖金的
真正原因是他写了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小说在西方出版后,立即引起强
烈的反响。西方舆论界称赞它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苏联则把它视为否定十月革
命的小说。
帕斯捷尔纳克的这部长篇小说从写作到最后出版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帕斯
捷尔纳克1890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很有教养的家庭,他早年的创作主要是诗歌
,并受到未来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独具特色,在苏联诗坛虽享有声誉,但不合
潮流。他一登上诗坛就是有争议的诗人。苏联卫国战争后,他从1948年开始用
了8 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体现他对历史的深沉思考的长篇小说,这便是
《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把这本书的手稿寄给《新世界》杂志社编辑部
,希望在国内发表,但《新世界》编辑部把手稿退还给他,还附信谴责他的这
部书在观点上有问题。1956年 6月他把手稿寄给意大利出版商,意共党员费尔
特里内利,希望在西方出版,但九月又打电报向费尔特里内利索回手稿。与此
同时,意共领导人和苏联驻意大利使馆都向费尔特里内利施加压力,要求他不
要出版这本书。但是费尔特里内利顶住了压力,并请人以最快的速度译成意大
利文,当年11月就在米兰出版了,接着有出了法译本和英译本。西方报刊纷纷
发表文章称赞此书。意大利《现代杂志》主编尼古拉. 奇亚洛蒙特认为帕斯捷
尔纳克概括了俄国最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继《战争与和平》后,还没有一部
作品能够概括一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英国作家彼得. 格林
把《日瓦戈医生》称之为“一部不朽的史诗”,并说《日瓦戈医生》的出版使
阳光穿透云层。
1958年瑞典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授予帕斯捷尔纳克后,
西方掀起“日瓦戈热”,这激怒了苏联。苏联作家,评论家,报界乃至学生等
纷纷写文章或写信对帕斯捷尔纳克提出严厉的批评乃至人身攻击,苏联政府甚
至想要驱逐他出境,在这种情况下,帕斯捷尔纳克拒绝领受诺贝尔文学奖,两
年后就在孤独中去世了。
《日瓦戈医生》所写的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作者着意刻画旧
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的理想,希望,期待,沮丧和失望,他们的代表就是
日瓦戈医生。日瓦戈医生在知识分子的环境中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自
己的专业。他虽然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早便被父亲遗弃,同母亲相依
为命,十岁便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靠别人赡养生活。这种生活使他从小便养
成了内向的性格和对不幸者的同情。他上大学后读过许多哲学,历史和文学著
作。再加上宗教的影响,使他童年时代的同情心发展成强烈的博爱精神。他是
个外科医生,外科手术的实践又养成他对人对事过分严谨,客观冷静的态度。
他喜欢思考,对任何现象都独立判断,但他判断事物的出发点往往是自己的亲
身经历和所阅读过的著作。日瓦戈是个诚实,正直的旧知识分子,但他并不是
出于阶级本性而反对十月革命,相反,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军医期间,
看到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衷心欢迎十月革命。他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对新
政权的拥护,当他所在的医院不少人辞职的时候,他坚决留下。他夜以继日的
工作,直到由于莫斯科粮食及日用品供应奇缺,日瓦戈一家无法维持生活为止
。他们为了不致饿死,全家迁往乌拉尔。日瓦戈尽管无法理解革命后出现的暂
时困难,但并未因生活艰难对新政权产生敌对情绪。以后在游击队的生活及从
乌拉尔返回莫斯科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深感困惑。他不理解以革命的暴力对
抗反革命的暴力,认为暴力和毁灭是一回事,只有善才能带来善。他始终未同
白军同流合污,却也越来越同革命政权格格不入,终于陷入与世隔绝的个人小
天地里。
作品还写了在十月革命过程中其它一些人物的命运,如为红军立下赫赫战
功的红军指挥员安季波夫,因为是“旧军官”而变成了清洗对象,最后被迫含
冤自杀;被夸夸其谈的“马克思主义者”推到敌人阵营的加利乌林,其命运带
有时代的悲剧色彩;女主人公拉拉既是革命失误的牺牲品,又是无耻政客的牺
牲品,等等。
帕斯捷尔纳克在写一部分旧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的遭遇时,过多地写
了革命的失误和挫折,让笔下的人物发表了与革命格格不入的议论,但日瓦戈
等作者心爱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反对十月革命的。事实上,《日瓦戈医生》比
较客观地描写了十月革命期间个色人等的命运和情绪,具有史诗的价值。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