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mercus (cy), 信区: Novel
标  题: 歪批金庸之九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Dec 23 19:47:50 1998), 转信


                        (之九) 清史案(上)  
        在下歪批金庸诸篇,多为游戏之作。贴出后时有朋友来信,说没有看
到全文,希望送太阳升。近日得闲,拿出来整理,发现《历史考》一篇尚须补
充。这里再写一篇,凑足九篇之数。  前面说了,金庸、梁羽生二位,多用
清史故事做小说背景。

  有清一朝,疑案很多,题材取之不尽。关系皇帝的疑案便有顺治出家、雍
正夺嫡、乾隆身世、同治病案、光绪之死。清宫十二朝,君临天下者十帝而已
。上面五帝就已占了一半。关于后妃的疑案更多。其中最著名的亦是五位:永
福宫庄妃(即后来的孝庄太后)[注]的“下嫁”之说、董鄂妃身世之谜、香
妃身世之谜、慈禧血崩及慈安暴死之谜等等。孝庄之事,前文述及,略过不提
。同光时两宫皇太后之事,金书不曾提及,所以亦不属本文范围。而董、香两
妃,一为《鹿鼎》张本,一是《书剑》主线。本文便考证两妃身世,与金书作
一比较。  福临六岁登基而入关据有天下,摄政王多尔衮之功也,故追尊其
为“成宗”。或因大权旁落?顺治本人沉湎声色,宠信宦竖。若不是死得早,
花花江山,终败其手。此等风流皇帝,总有一二如玉环、飞燕之妃。在顺治便
是死后追封孝献后(端敬)的皇贵妃董鄂氏。  清史载董鄂妃乃内大臣鄂硕
之女,十八岁“入宫侍世祖”。先册封贤妃,顺治十三年十二月晋皇贵妃,明
年十月生皇四子。其子早殇,封和硕亲王(王爵中最高),无名,史称荣亲王
。妃恸而致病,没于顺治十七年八月。追封孝献皇后,葬孝陵。

  董鄂妃辞世后,顺治茶饭不思,放纵淫逸,几至疯狂。终于闹到“削发礼
佛”,要出家当和尚(《汤若望传》)。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福临亲自驾幸
西郊法源寺,为其亲信太监吴良辅祝发。但正月初七,便出天花而崩。至于吴
良辅是代帝出家,还是为顺治自己到五台山当和尚打前站,则无从查考了。这
便是《鹿鼎记》中“顺治出家”的本事。  当然顺治的确是死于天花,此由
康熙登基因汤若望“皇三子出过天花”一言而定,可为旁证。又有太皇太后孝
庄主持,为大行皇帝下“罪己诏”,有明亡皆因委任宦寺,“朕明知其弊,不
以为戒…是朕之罪一也”之款。又顺治死后仅一月,便有康熙圣旨,将吴良辅
处斩。可知当时顺治的确已死。  “顺治出家”的起因便是荣亲王、董鄂妃
之死。《鹿鼎记》中亦曾提到。而这位使皇上“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妃子,据
说便是当时的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时归著名才子,又是美男子的冒辟疆。
史载董小宛死于顺治七年。时冒辟疆正被祸于多尔衮。但后人据清初《同人集
》中《行路难八首存三》,及吴梅村诗集中《古意六首》,考证出董小宛并未
曾死,而是于顺治七年先归豪门(很可能便是多尔衮),后没入宫(于顺治八
年)。“天生丽质难自弃”,为顺治所爱,冒名董鄂氏以封妃。听起来实在是
悲欢离合,催人泪下。无怪百年以来,文人骚客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后
有孟心史先生作《董小宛考》,指出董乃崇祯时名妓,顺治登基之时,董已是
二十许人。顺治八年入宫之时,董已二十八岁,顺治不过十四幼童,年长于倍
。指董小宛为董鄂妃,有悖常理。

  但今又有高阳老先生做翻案文章(见所著《清朝的皇帝》),言顺治十三
年纳董鄂妃,时帝已十九岁。董小宛天生尤物,以三十三岁之龄而得宠,亦非
奇事。且考证出小宛于顺治八年没入掖庭,先在慈宁宫孝庄处。成为照顾当时
年方十一岁的太宗幼子博果尔(后封和硕襄亲王)的宫女。顺治十三年福临“
夺弟之爱”,纳小宛为妃。以致手足相残,有掌掴襄王,导致博果尔自尽之说
。  高阳先生写史旁征博引,言必有据,是在下十分佩服的。但此一翻案文
章,漏洞甚多,似为千虑一失之笔。  首先高阳先生书中说心史先生之误,
起于将董小宛“死去”(入宫)年龄错算为二十七岁(高说为二十八岁)。此
似强词夺理。且高自己亦将董小宛“真死”年龄误计为三十四岁(董鄂妃死于
顺治十七年,其时董小宛应已三十七岁)。以此推翻别人的考证,似嫌失之轻
率。

  其次,若小宛顺治八年入宫(是年顺治大婚。顺治十年,废后另立。)到
顺治十三年共五年之久。顺治每日去慈宁宫请安,亦应常常过问幼弟功课、起
居。为何不见小宛?一定要等到顺治十三年才突然发现?若其间小宛已“侍世
祖”,则顺治十三年“夺弟之爱”,逼死襄亲王,又做何解释?

  查清制,除大婚之时立后册妃,其他宫人须由贵人、而嫔、而妃。绝无一
幸而妃者。董鄂妃事世祖必在顺治十三年之前。而顺治手足参商则必非如高阳
所考,而是另有原因。这里略过。  吴梅村《读史八首》,为咏贞妃而作。
贞妃者,顺治之另一董鄂妃也。此董鄂妃非彼董鄂妃,而是上面所说董鄂妃(
皇贵妃)之从妹,亦出董鄂氏。吴诗之二,有“玉匣珠襦连岁事,茂陵应长并
头花”句。“玉匣珠襦”,见《西京杂记》:“汉时送葬者,皆珠襦玉匣,形
似铠甲,连以金缕”,即今人所谓“金缕玉衣”也。“连岁事”当指皇家丧事
不断:荣亲王、董鄂贵妃、世祖、董鄂贞妃。世祖死,贞妃自尽殉葬,亦附孝
陵。所以有“茂陵应长并头花”,明指两妃姊妹,同附孝陵。故董鄂贵妃非董
小宛,至此昭然。

  然贞妃为何自尽?吴诗之三曰:“昭阳甲仗影婵娟,惭愧恩深未敢前;催
道汉皇天上好,从容恐杀李延年。”此处用汉武帝李夫人故事,真史笔也。“
未敢前”、“催道”五字,明写贞妃乃是被迫自尽的。事关董鄂氏身家性命,
“从容恐杀李延年”!  为何?!高阳先生的考证是可信的:顺治废后自尽
殉主,希望附葬孝陵。大行必有遗诏不许。废后乃孝庄嫡亲娘家侄女,其家势
力很大。不愤之下,必欲董鄂家亦死一女。  为何一定要董鄂家死一女?


  废后为孝庄胞兄之女,聪明美丽。顺治大婚所立。两年后因奢侈,善妒而
废。奢侈是借口,善妒是主因。所妒何人?吴梅村有《古意六首》悼废后,第
四首有“银海居然妒女津”及“君王自有他生约”句。显然,废后所妒非他,
必为董鄂妃。至此,高阳先生的考证天衣无缝,令人叹服。


  但立即有一个问题。顺治十年废后,而据高说,董鄂妃顺治十三年方得幸
。废后缘何妒董鄂妃?所以高说不确。董鄂妃恩承雨露必在顺治十年。后妒之
而触怒世祖,因此被废。后家由此与董鄂家结怨。而废后自尽殉主,又因“君
王自有他生约”而不得附葬。后家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所以才有“催道”贞
妃速死,“从容恐杀李延年”,祸及娘家。若董鄂妃实为董小宛,后家何以迁
怒董鄂家?!  由此可推知,董鄂妃当在顺治大婚时入宫,但并未选为后妃
,恐怕家世不够显赫。后家博尔济吉特氏,与皇家三世通婚。皇太极一后两妃
(宸妃、庄妃)皆出其门。但董鄂女不久即得到宠幸,使皇后生妒。终致顺治
十年有废后之举。从此董鄂女平步青云,至顺治十三年已封贵妃。她何时得封
贤妃,史无明文。当在顺治十三年封贵妃之前。而世祖兄弟参商,似另有因。


--
----------------------------------------------------------------------------
-      I know I am crazy to do it,
                   but I will be even crazier if didn't.                   -
-
----------------------------------------------------------------------------
-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unknow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