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超人),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苏雪林文论选23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Sep 10 14:39:44 2000), 转信

黄金书屋---郁达夫及其作品郁达夫及其作品
    在文艺标准尚未确定的时代,那些善于自吹自捧的、工于谩骂的、作品含有强烈刺
激性的、质虽粗滥而量尚丰富的作家,每容易为读者所注意。所以过去十年中“创造社
”成为新文艺运动主要潮流之一;有夸大狂和领袖欲发达的郭沫若,为一般知识浅薄的
中学生所崇拜;善写多角恋爱的张资平,为供奉电影明星玉照,捧女校皇后的摩登青年
所醉心;而赤裸裸描写色情与性的烦闷的郁达夫,则为荒唐颓废的现代中国人所欢迎。

    郁达夫在一九二一年发表小说集《沉沦》,引起上海文艺界剧烈的攻击,当时握批
评界最高权威的周作人曾为文为他辩护。以后他陆续出版《寒灰》、《鸡助》、《过去
》、《奇零》、《敝帚》、《薇蕨》、《忏余》等短篇小说集;《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后改名《饶了她》)等中篇小说;以及《日记九种》等其他杂著,以产量论
算是很丰富的。
    郁氏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都是一贯的,那就是所谓“性欲”的问题。本来“性”
是人类一切情欲中最基本的一种,像弗洛依德所说还是情感的泉源,能力的府库,整个
生活力的出发点,抓住这个来做谈话和写作的题材,决不怕听者读者不注意的。何况中
国民族本如周作人所说,多少都患着一点“山魈风”,最喜谈人闺阃和关于色情的事情
,对于这些蒙着新文艺外衣的肉麻猥亵的小说,哪有不热烈欢迎之理?况且郁达夫的作
品又喜欢尽量地表现自身的丑恶,又给了颓废淫猥的中国人一个初次在镜子里窥见自己
容颜的惊喜。郁氏作品之不胫而走,传诵一时,便是这个缘故吧。
    但郁达夫虽爱谈性欲问题,他所表现的性的苦闷,却带着强烈的病态。即所谓“色
情狂”的倾向,这就是郁氏自己的写照,而不是一般人的相貌。像《沉沦》中的主人公
一见女性呼吸就急促,面色就涨红,脸上筋肉就起痉挛,浑身就发颤,还有其他许多不
堪言说的情形,这是一般青年所有的现象吗?《茫茫夜》里的于质夫,到小店女人处,
买针买帕,回来自刺等等可笑的行为,又是普通男子感到性欲无可发泄时的情况吗?这
些地方郁氏若以“自叙体”的文字来写,我们无非说作者生理状态异乎常人而已,但他
所用大都为他叙体裁并声明这可为现代青年的典型,那就大大地错误了。小说贵能写出
人类“基本的情绪”和不变的“人间性”,伟大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虽历千百年,尚可与
读者心灵起共鸣作用,郁达夫作品中人物虽与读者同一时代,却使读者大感隔膜,岂非
他艺术上的大失败?陈文钊论达夫代表作,有这样几句话:“总之,达夫初期的创作背
景,性的苦闷,是其骨干。这种苦闷自然不是达夫个人的,每一个人在青年期从生理的
发展,必然会发生这种作用……而像达夫这种病态,在一时成为青年苦闷的典型。”这
如非故作违心之论,便是青天白日闭了眼睛说梦话!
    此外则“自我主义”、“感伤主义”和“颓废色彩”,也是构成郁氏作品的原素。
他的作品自《沉沦》始,莫不以“我”为主体,即偶尔捏造几个假姓名,也毫不含糊的
写他自己的经历。像《茫茫夜》里的于质夫,《烟影》里的文朴……谁说不是郁达夫的
化身?郁氏曾说:“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是千真万确的。客观的态度
,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样的一个地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
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灭了。”最后他表明
他创作的态度:“起初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将来大约也是不会变的。我觉得作者
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作品里的自我主义是决不能丧失的。”
    本来自我主义是由个人主义发展而来,个人主义原是现代思潮的产儿,而在颓废派
作家的思想里,这色彩的反映,更为浓厚。他们常说:“我们所真能知道而且真实存在
的,在这世上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宇宙不过因为自己的心绪如何,而看成了美或丑的一
张壁画罢了。
我们需要始终执着我于我们自己。”无怪乎厨川白村说所谓现代是什么,那就是佛朗士
说的“人者常将自己摆在世界的中心”的时代了。现代文艺里“自我表现”,之特多,
原是当然的道理。
    但是,像郁达夫的自我表现,与其说他想踵美西洋,特意提倡这一派文学,无宁说
他艺术手腕过于拙劣,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便无法想象而写不出罢了。他说:“没有这
一宗经验的人,决不能凭空捏造有关于这一宗事情的小说,所以没有杀人做贼经验的人
,不能描写杀人做贼的事,因此,无产阶级的文字,只好让无产阶级去创作。”这话也
不能说没有一部分的理由,像《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便不合事实,因老虎是腰骨柔
软,前爪锋利的猛兽,它不像牛马一样,被人揿住头便无法挣扎,它几下翻腾,便会将
你抓个稀烂。不信,捉只大猫来试试看。《儿女英雄传》里十三妹在能仁寺救安公子时
,发弹打小和尚三儿的情形,也不合事实。子弹从右耳贯入,左耳透出,则人的神经中
枢,立遭破坏,就会一声不响地倒下,那能像那小和尚还叫一声“我的妈呀!”而后豁
琅琅摔开铜盆而倒?因为作者没有打虎和弹人的经验,所以写来虽用十二万分气力,却
不值识者一笑。不过说个个作家如此,亦复不然。我们并没有听说杜斯妥也夫斯基杀过
人,而他的《罪与罚》中青年谋杀盘剥重利的老妇姊妹,绘声绘影,惨澹动人,为脍炙
人口之谋杀描写。莫泊桑并非女儿身,而他的《一生》写一个女子一生悲苦的经历,能
叫身世相同的女子读时感动到下泪。此外如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等,均能教
我们知道抗战前几年中国农夫和小店主惨苦的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光景,那么,所谓无产
文学要由无产阶级自身来创造,又靠不住了。总之人生经验,当然极其重要,而所贵乎
文学家者,还是能利用他丰富的想象力,来补足他未曾经验的人生,若事事必经验而后
始能写,则世间那里有这许多文章呢。
    “感伤主义”也和“自我主义”一样,是近代思潮的特征,是“世纪病”所给予现
代文人的一种病态,而歇斯底里的病态,尤为其重要者。郁达夫作品里的主人公大都有
一个灰白色脸庞,高高颧骨和深深下陷的眼窝,而且眼窝外必带一层黑圈;又必终日无
缘无故自悲自欢,见了晓林薄雾,眼里会涌出两行清泪;对着平原秋色,又会无端哭了
起来,回答日本下女自己是支那人时,又感触至全身发抖,而滚下眼泪,我们看起来,
那些事,实不值得落泪发抖的,而作者笔下却非落泪发抖不可,那只好说作者自己神经
有病了。不过自己神经有病,竟叫小说中人物也个个患着神经病,不知小说人物“个性
”为何物,这样作家,居然在中国文坛获得盛名,岂非奇事!
    郁氏除了性的苦闷,又好写鸦片、酒精、麻雀牌、燕子窠、下等娼妓、偷窃、诈骗
,以及其他各种堕落行径,所以人家给他戴上颓废作家的冠冕。作家对于丑恶的题材,
本非不能采取,不过紧要的是能将它加以艺术化,使读者于享乐之中不至引起实际情感
。我们瞻仰希腊裸体雕像时的感觉,与阅览春画时的感觉不同,即因为我们的情感已被
优美的艺术净化了。法国的波耳汉(Paul-han)一派批评家主张艺术是欺瞒的
,即说艺术是给我们以现象的假象,而不是给我们以现象本身的东西。弋恬说,艺术的
作用不过唤起了意识的幻影或半欺瞒的状态,就是使我们不忘却现实而踏出现实一步的
状态。西洋颓废派所取题材,大半是不能给人快感的,而经过他们巧妙艺术陶熔后,居
然使读者觉得并不可憎,反而可爱。即如现代诗坛李金发、邵洵美的诗也富于颓废色彩
,我们仍然觉得清新有味,这就是因为他们懂得艺术化的缘故。郁达夫虽号为颓废派作
家,但并没有西洋颓废派的艺术手腕,不过利用那些与传统思想和固有道德相冲突的思
想,激动读者神经,以此获得人的注意而已。
像他很坦白的暴露自己丑行,甚至暴露他母亲的——如他母亲之酗酒、凶狠、疯狂——
对于善自讳饰和富于伦理观念的中国人自然觉得是很新奇的。若摒去这些,他的作品还
有什么?恐怕什么都没有。有人骂他的作品为“卖淫文学”实不为过。他后来以这类文
学销路渐少,而艺术又苦于无法进步,遂明目张胆为兽欲的描写,而有《她是一个弱女
子》出现。书中女主角追逐性欲的满足,宛似疯狂,而且同性恋爱、叔侄结婚、父女通
奸等故事,秽恶悖乱,可谓无以复加,刺激性不能说不强烈了,而以艺术过于糟糕故,
竟不堪一读。这本书是郁达夫“卖淫文学”图穷匕见的著作。是背城借一的决战,决战
失败,他的写作末日即临了。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研究郁氏作品的艺术。第一,他的作品不知注重结构,所以有人
呼之为“生活的断片”,正如陈西滢批评他所说:“一篇文字开始时,我们往往不知道
为什么那时才开始,收束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到那时就收束。因为在开始以前在结束以
后我们知道还有许多同样的情调,只要作者继续的写下去,几乎可以永远不绝的,所以
有一次他把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发表了,读时也不感缺少。有时他有意的想写一个有力
的结束,好像《沉沦》那一篇,我们反感觉非常不自然。”这话是赞美呢?还是讥讽?
我不知道。
    从前一篇小说大都由一个主要情节和许多琐碎情节组成,而“缘起”、“进展”、
“错综”、“峰极”、“收场”这五个阶段更像八股文章格式一样,不能略有变动。现
代小说动作故事,变成了次要的,有时完全付之阙如。或者将它当作框子,在这框子里
作家反映他的印象,展开他的幻梦,宣布他的奇想,讨论他对一切社会道德宗教问题的
意见,结构已不如从前严格讲求。所以郁氏作品不讲结构,原也不算什么奇怪,但篇篇
如此,却也讨厌,只显得他对文字缺乏安排组织的天才,一味乱写罢了。现在中国文艺
新趋势又讲究客观描写,排斥第一人称,对结构也重视起来了。所以郁氏那些散漫松懈
,首尾不分的作品,渐渐已有被淘汰的倾向。第二,句法单调是郁达夫作品最大毛病。
单调与简洁、单纯的体裁是大有分别的,简洁和单纯是作家根据敏锐的感觉,正确的判
断力,摒去堆砌的辞藻,无谓的形容词,和一切可以压抑情感的描写,直接表现的力的
艺术;单调则字句间缺乏细腻的“阴影”(绘画学上的名词),好像没有伴音的乐调一
般。中国文字言语所含阴影本不丰富,今日正在力学西洋文字上的长处以为补救,郁氏
的文字比之旧小说更为单调,请问有什么价值?
    第三,小说人物的行动没有心理学上的根据,也是郁氏作品的大缺点。现代西洋小
说有所谓心理小说,其写人物除外表的刻划外,兼重心理的解剖。即不作心理小说,人
物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进展、变化,也非有心理学上的根据不可。现在我们不妨来
举一个例,好像佛郎士的《黛丝》(Thais),一个沙漠里苦修数十年的高僧,忽
变为肉欲的奴隶,而一个奢华淫荡的女优,倒能成为圣女,这当然不是什么“魔障”、
“夙根”的话头可以解释的。不过高僧之所为,乃禁欲过度的反动,女优则恰得其反,
所以有此结果罢了。作者虽没有显明的解释,暗中却都给他们行动以心理学上的根据了
。不然这二人生活态度之转变,岂不突兀离奇,远于情理之至。
    郁达夫的《沉沦》中主人公的种种堕落,尚略有少时环境不良,和到日本后患忧郁
病的背景,其他的小说则不如此了。像《她是一个弱女子》,描写之拙劣,句法之生硬
,布局之不自然,尚可置而不论,最可笑的是书中女主角之汲汲于性的满足,不惟没有
心理的过程,更不合病理学的原理。作者把一群男女,勉强凑在一处,演了几出毫无剧
情的戏,然后把他们一个个赶上预定“目的”的路上去,简直像搬演傀儡,哪里是在做
小说?有一年他发表《迟桂花》,自负为一年来杰作,大意是写他和朋友翁则生妹子发
生了一段纯洁爱情故事。
什么发乎情,止乎礼,自己老着脸皮,胡扯一通,一般读者也为他捧场,说郁达夫作风
改变了,他已能以纯朴的文字,来表达正确的意念了。不过,我要问一个乡村长大,仅
识之无的中等阶级的少年寡妇,是否肯单独地陪伴一个男子去游山?游山的时候,是否
能在最短时期里与男子恋爱?这都极成问题。若有相当的心理学上的根据,原无不可,
但《迟桂花》虽有二万余言,对于这不近情理的行为,却没有半句解释。
    贫穷、失业、潦倒、牢骚、厌世、疾病,是郁氏小说构成的重心。这几端若表现得
巧妙,未尝不可博人同情。可惜作者都把它们写成矛盾了。他所写性苦闷,是生理上有
异态的他自己个人的,不是一般青年的,上文已有叙说。《沉沦》里男主角为了不能遏
制情欲,自加戕贼,至于元气消沉,神经衰弱,结果投海自杀。自杀前泣言道:“祖国
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我们实不知道那堕落青年的自杀,到底受了祖国什么害?他这样自杀与中国的不富不强
,有什么关系?作者必自以为以爱国思想作结,给了全书一个警策的有力的结局。而不
知爱国思想和这样自杀,放在一处,实为极度的滑稽与不和谐。
    他写自身受经济的压迫的情形,尤其可笑,一面口口声声的叫穷;一面又记自己到
某酒楼喝酒、某饭馆吃饭、某家打麻雀牌、某妓寮过夜、看电影、听戏,出门一步必坐
汽车(上海普通以人力车代步,汽车惟极富人始乘),常常陪妓女到燕子窠抽鸦片,终
日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一面记收入几百元的稿费,记某大学请他去当教授,某书局请
他去当编辑;一面怨恨社会压迫天才;一面刻划自己种种堕落颓废,下流荒淫的生活;
一面却愤世嫉邪,以为全世界都没有一个高尚纯洁的人。他作品本来没有力量,即说有
点力量,被他这样自相乘除,也就消失无余了。他叫喊得愈厉害,读者愈觉得这不过是
小丑在台上跳来跳去扮丑脸罢了,何尝能得到一丝一毫真实的感想?
    不过我所引以为怪的,居然还有一部分盲目批评家,替他捧场,称赞他善能表现现
代青年困于经济和情欲的苦闷。记得从前有一个装乞丐的伶人出声时,手上戴着钻石戒
子,曾惹起台下的鼓噪;画工画截发沽酒,而臂间御一金镯的陶侃的母亲,也引某神童
的指摘,批评家似乎连这点评判的常识都没有了。
    郁达夫善说大话,善发牢骚,有人以为是中国名士遗风。其实中国名士谈吐之蕴藉
风流,高华俊逸,郁氏固不及;即笑谑时之轻倩幽默,使受之者哭笑不得;或使酒骂座
时,那种满腹肮脏,目空一切的磊落可爱态度,又岂能在郁氏身上找出?他的说大话,
毫无风致,只觉粗鄙可憎;他的发牢骚,也不过是些可笑的孩子气和小家女人气。他何
尝够得上名士的资格,只不过是名士糟粕之糟粕而已。
    郁氏自宣告写作态度转变后,每以革命的作家自居。然而他的革命情绪也令人莫名
其妙。尽管他向读者介绍自己荒淫颓废的生活,却常鼓励读者去提刀杀贼(见《寒灰集
》序),鼓励读者去赴汤蹈火为人类争光明。这好像一个脸青似鬼,骨瘦如柴的烟客,
一面懒洋洋躺在铺上抽鸦片;一面却眯着眼,哑着声,喊道“革命!革命!你们大家努
力呀!都上前呀!”这不是一幕空前的滑稽戏么?某文人曾说:“现在的文艺已经走到
力的文艺的一条路了。我们的技巧也应该是力的技巧,处处要表现出力来……希望达夫
今后创作在技巧方面表现出伟大的力量……要震动!要咆哮!要颤抖!要热烈!要伟大
的冲决一切,破坏一切,表现出狂风暴雨时代精神与力量。”像郁达夫这种一生元气已
被酒色斫尽的作家,我想这希望终于是希望吧。
    郁氏文派曾有两个信徒:一个是王以仁,一个是叶鼎洛。王的《孤雁》收在文学研
究会丛书内,包含《孤雁》、《落魄》、《流浪》、《还乡》、《沉湎》、《殂落》,
书信体小说六篇,及《我的供状》代序一篇。他是文笔和行径都刻意模仿达夫,而模仿
得非常之像的一个。《孤雁》中有几篇写他失业后在上海杭州一带流浪,饥寒困顿,风
尘潦倒的情形,比郁氏作品还来得真切些。因为他还没有像郁氏那些矛盾的描写。作者
不过是一个二十三岁中学毕业的青年,他的作品虽经过商务印务馆严谨的校对,还保存
几许别字错字,学问之有限,可想而知。而《孤雁》一文置之郁氏集中,几可乱真,这
又可见郁氏作品艺术的价值之如何粗疏低劣了。叶鼎洛有《他乡人语》、《男友》、《
未亡人》、《归家及其他》、《前梦》、《双影》、《乌鸦》等集。他的作品也是感伤
颓废一路,不惟艺术胜过王以仁,更远胜郁达夫。是因为郁文笔粗拙,而叶则描写细腻
;郁无结构,而叶则结构谨严;郁无意境,而叶则意境幽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了。现在引他对鸦片的赞颂一段来证明我的话:  凡是没有抽过大烟的人,当然只晓
得它的坏处而不知道它的好处。就在我,起初也是这样。
可是在一两次知道了那大烟的功用之后,便知道这所以能够使一般人因此一蹶不振的道
理来了。我觉得,它的可爱之处,便是能够安慰人们的心,与有病的人以暂时的健康,
与精神不济的人以几个钟头的兴奋,与心神不宁的,以寂静的宁贴,与悲哀的人以恬淡
的安逸,与失望的人以平稳的心情。它的功用,不单是能够医治肉体上一切的微笑,也
能够医治一切精神上的病痛的。常常有许多人说,在酒里可以忘去一切的忧愁,我以为
,在大烟里面得到比酒还大的帮助。我想,在这世界上除掉爱人之可爱,就可算大烟可
爱了。人们在爱情里可以忘记他的痛苦,然而如果得不到爱人的爱情的,或者反而在爱
情中得到痛苦的,只好钻到大烟的国土里去了。所以在某一个地方,有些人把大烟称之
为“黑美人”的,那的确是一个确当的名字。
    这段描写以新文学眼光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他能够掷笔空中,回旋绕缭,做
出许多姿态,便为郁氏之所难能了。郁氏的笔每每偃蹇纸上,站立不起。即遇着感情激
动时,读者以为他必有一篇沉痛热烈,气充词沛的议论要发表了,谁知他只“哟!哟!
”发几声感叹词便了事。说来说去,他的文字只是缺乏“气”和“力”。
    选自《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

--
山河大地本是微尘,何况是尘中之尘。
自来且自去,不带一抹尘泥。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