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超人),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苏雪林文论选34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Sep 10 14:46:39 2000), 转信
黄金书屋---《真美善》杂志与曾氏父子的文化事业《真美善》杂志与曾氏父子的文化
事业
新文学本策源于北平那个古都,《新青年》、《新潮》、《晨报副刊》等都是作品
发表的重要园地。到民国十五、六年间,北方局势动荡不安,许多文化人避难南下,大
都税驾于上海。上海这个华洋杂处的商埠,这个当时远东最大的港口,这个纸醉金迷,
繁华甲全国的都市,大书店原来多,出版书报之富,在当时更首屈一指。那些避难来的
文化人到了这个地方,文艺气氛更荼火般旺盛起来了。其中有位文坛前辈、艺苑耆宿也
未免见猎心喜,加入了这个阵营,干起开书店,发行书刊的文化事业来,他就是本书小
说部分介绍过的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享重名的,笔名东亚病夫的曾孟朴。
病夫于民国十六年在上海开了一家书店,以真美善三字为店名。同年发行《真美善
月刊》。创刊号有他一篇《编者的一点小意见》,阐发真、美、善这三字的意义:
“真美善”三个字,是很广泛的名辞,差不多有许多学科可以适用。但是我选这三个字
来做我杂志的名,是专一取做文学的标准。
那么在文学上究竟什么叫做真?就是文学的体质。体质是什么东西?就是文学里一
个作品所以形成的事实或情绪。作者把自己选采的事实或情绪,不问是现实的,是想象
的,描写得来恰如分际,不模仿,不矫饰,不扩大,如实地写出来,叫读者同化在他想
象的境界里,忘了是文字的表现,这就是真。
那么什么叫做美?就是文学的组织。组织是什么东西?就是一个作品里全体的布局
和章法句法字法。作者把这些通盘筹计了,拿技巧的方法来排列配合得整齐紧凑,仿佛
拿着许多笨重的锅炉机轮做成一件灵活的机器,合着许多死的皮肉筋骨质料并成一个活
的人,自然的现出精神、兴趣、色彩和动感,能激动读者的心,怡悦读者的目,就丢了
书本,影象上还留着醰醰余味,这就是美。
那么什么叫做善?就是文学的目的。目的是什么东西?就是一个作品的原动力,就
是作品的主旨,也就是它的作用。凡作品的产生,没有无因而至的,没有无病而呻的,
或为传宣学说,或为解决问题,或为发抒情感,或为纠正缪误,形形色色,万有不同,
但总合着说,总希望作品发生作用;不论政治上、社会上、道德上、学问上,发生变动
的影响,这才算达到文学作品最高的目的。所以文学作品的目的,是希望未来的,不是
苟安现在的,是改进的,不是保守的,是试验品,不是成绩品,是冒险的,不是安分的
。总而言之,不超越求真理的界线,这就是善。
作者又说:
我们把真美善三字来名我的杂志,不配讲以外的话,说一句文言的惯语,便叫做“
卑之无甚高论”,不过表明他的一点愿望,除去违背得太甚的罢了。譬如一个时髦的中
国人,穿了西装,明明语言相通,却偏要在中国话里,夹杂着几句外国腔,未免太不真
了;譬如开一爿旧货铺,可发卖的货色很多,却偏要拿些妓女荡妇的淫脂浪粉,破裤旧
衣,一样样陈列出来,这未免太不美了;譬如立个医院,原是救济人类,替人类求健全
幸福的,却拿来做毒害人的机关,还有借着病来逼勒人家银钱,这未免太不善了。我们
这个杂志,决不占染这种气息,这就是编者要表明的第一种意见。
我们要知道民国十六、七年间,郁达夫正在上海大肆推销他的“卖淫文学”,某博
士也正在那里开他的“美的书店”,大卖什么“×史”。那时代新文艺作品真有无“恋
”不成书,无“情”不成话之概。而所谓恋,所谓情,又都是极其下流猥亵,煽动兽欲
,纵恣肉情的一类文字,没有半点高尚情操存乎其间。上海这个商业都市,空气本不纯
洁,让这群披着新文艺外衣的文人来一闹,更变成恶浊万分的花柳病菌的世界了。《新
月月刊》反对“颓废”、“淫秽”的文派,“真美善杂志”反对把妓女荡妇的淫脂浪粉
,破裤旧衣的陈列,都是针对当时上海新文坛现象而说的。
病夫将真美善三字的意义细加阐发后,又说他这种杂志是文学杂志,必须将文学二
字的范围加以确定,然后应采的材料方能确定。于是依据欧洲文学上逻辑分类法,参合
中国文学体材,列了一个极其精密的表格。那表格真做的极其出色,足见这位主编的真
学问与真才情。他更主张想改造中国文学必须借助外来分子,举了若干例子。他说:“
这杂志是主张改革文学的,要改革文学自然该尽量容纳外界异性的成分来蜕化他陈旧的
本质,另外形成一个新的种族。这在生物学上叫做分化作用,在文学上就是变迁的过程
。无论哪一国的文字,不受外国潮流的冲激,决不能发生绝大的变化的。不过我们主张
要把外潮的汹涌来冲激自己的创造力。不愿沉没在潮流里,自取灭顶之祸,愿意唱新乡
调,不愿唱双簧;不是拿葫芦来依样的画,是拿葫芦来播种,等着生出新葫芦来。”
这是何等透彻的眼光,何等高远的见解。一个饱受中国旧文学薰陶的老先生能发出
这样议论,不叫人咄咄称异吗?这篇弁言还有许多宝贵而伟大的意见,不及备录。总之
这是一篇极有价值的文学宣言,可算是一种新文坛的重要文献。对于五四后的新文坛,
东亚病夫的批评,非常值得注意,他说:
我对于现代的出版物,虽未能遍读,然大概也涉猎过。觉得这几年文学界的努力,
很值得赞颂的,确有不可埋没的成绩。只就我所见的概括说起来,第一是小品文字,含
讽刺的,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味曲包。第二是短篇小说,很有能
脱去模仿的痕迹,表现自我的精神,将来或可自造成中国的短篇小说。第三是诗,比较
新创时期,进步的多了。虽然叙事诗还不多见,然抒情诗却能把外来的格调,折中了可
谱的音节,来刷新遗传的旧式,情绪的抒写,格外自由、热烈,也渐少诘屈聱牙之病,
决有成功的希望。这三件,我们凭良心说,不能不说是良好的新产品。除此外,长篇小
说——现在名为长篇,实不过中篇——没有见过。诗剧、散文剧、叙事诗、批评、书翰
、游记等,很少成功之作。
我们在这新辟的文艺之园里巡游了一周,敢说一句话,精致的作品是发现了,只缺
少伟大。譬如我们久饿的胃口正想狼吞虎咽,而摆在你面前的只是些精巧的点心,玲珑
的糖果,酸辣的小食,不要说山珍海味没有你的份儿,便是家常的全桌饭菜,也到不了
口,这如何能鼓腹而嬉呢?
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注意。为什么成这个现象?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一种是懒
惰,一种是欲速。我们来做文章事业的大半是聪明的青年人,聪明人总欢喜做点乖巧的
勾当,决不肯去下笨重的工夫。他们见这些小品文和短篇小说,用力少而成功易,又适
应潮流,自然群趋一途,何必戴石串戏?等到这种试验,得了些效果,成了些小名,已
经有人如天如帝来捧场,自觉在这新国土里已拥了威权,新信仰中已成了偶像,只想保
持尊严,享用香火,谁还肯冒险图功,自寻烦恼,这便是懒惰。我们人的普通性,任做
什么事,总喜欢越级,政治是如此,文学上也是如此。文学最终的目的,自然要创造,
但创造不是天上掉下,石里迸出的,必然有个来源。我们既要参加在世界的文学里,就
该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下叙述翻译世界名著之重要,略)。
从新文学运动后,译事反不如了旧文学时期,这便是欲速。
病夫这封信就是对当时新文艺现象的批评,也是当时文坛病态的诊断,可谓句句中
肯,针针见血。
病夫第一点贡献,便是用语体创作。凡旧文学根柢深厚的人一定瞧不起新文学,且
以年龄关系,思想成为定型,脑筋筑起一千丈铜墙铁壁,对于任何高深的新知识都深闭
固拒,无论如何不肯容纳,这是古今中外一般常情。再若旧式文人也最瞧不起小说,四
库全书不收小说。病夫先生很早便认为梁启超发表于新民丛报上的《小说与群说关系》
及该报所附刊的小说杂志,于陶冶国民性及转移风俗厥力至伟。远在五四运动前十五、
六年间,他便邀集同志,凑齐股本,在上海设立小说林社,除出版自著小说《孽海花》
外,又发行翻译的外国小说,据说商务印书馆刊行林畏庐(琴南)的翻译小说,也是由
于小说林的刺激而然。病夫后赴北京,会见林琴南,力劝他译西书宜舍弃文言,改用语
体;并劝他翻译西洋小说,宜知西洋文学的流派,宜择欧洲第一流文人的作品,并须择
其有代表性者。像英国哈葛德的作品,林氏翻译了好多部,实为浪费精力。林氏不能用
其言,反以自己能将外国第二、三流的作品介绍进来,与第一流作家并列,有“化腐臭
为神奇”的本领,而诩诩自得呢。这一点,病夫先生,可说新文学的先知先觉,实为难
能可贵。他真美善书店便在鼓吹新文艺,而尤着意于小说。
病夫第二点的贡献,便是他的翻译事业。他能用法文直接翻译书,不像林琴南目不
识西文仅凭他人口述,做点笔录功夫。原来病夫早年原想入外交界服务,为了英文在那
时仅供商业用途,而法文则为外交上必须的文字,是以在北京时入同文馆读书,就选了
法文为主修之课,不幸因故出京未能继续,他却以那八个月光阴所学法文为基础,回到
家乡后,借助于字典,努力进修,居然将法文弄通了,后来又遇见了寓法有年陈季同将
军,陈告以法国文学变迁之情况,并告以法国文人如佛郎士等对于中国文学之评价,病
夫始知西洋文艺值得研究,遂发狂一般,大购法国文学书,日夜诵读,以用功太过,患
了一场大病,缠绵三年始渐痊愈。在病中仍手不释卷,终则对法国文学筑下深厚的基础
,能自由译法文书。
病夫的翻译事业以介绍十九世纪法国文豪雨果的作品为主,他译书纯用语体,努力
保存原文的面貌和风格,但又不是呆板的直译。因为他的中文底子好,于原书高深的思
想,微妙的意趣,隽永的神韵,幽默的风味,都能曲曲传达出来。不像林琴南因自己不
懂西文,只好一随口述者的摆布。他的口述者外文程度往往不高,遇着不解的地方便付
之节略,好多西洋名著便被林氏笔录得走了样了。又林氏于西书的题目好改用些香艳字
样,像什么“玉楼花劫”、“剑底鸳鸯”、“香钩情眼”、“吟边燕语”,不胜枚举,
此风传播,致民国初年那数十年间鸳鸯蝴蝶派大行其道。而东亚病夫的翻译则直用原来
书名,像雨果的QuatreVingtTreize,便译为《九十三年》,Ang
elo便译为《项日乐》,Hernani便译为《欧那尼》,LucreceBar
qia便译为《吕克兰鲍夏》等等,他翻译的书不能像林译的风行,实也由于曲高和寡
的关系。
病夫对于他翻译事业,也曾拟定了一个计划,那计划也大得惊人。他很早便宣布文
学之为物,不是孤立的,必须接受外来文学的冲击,始能发生变化,产生进步,一潭死
水,没有新源,终于腐臭而已,又好像花之能结果,有类于蜂蝶之传播花粒,花之品类
由低劣的品种,变成高贵的品种,也有待于外来珍卉与之屡次的配合。或谓一个民族有
其独立性,所谓民族文学也有其独立性,接受外来影响,岂不丧其故吾,与人同化。病
夫不以为然,他说外来影响仅足以刺激我们的创造性,并不能将我们的推翻。在他那篇
有名的《真美善杂志发刊词》,曾历举英法各国文学潮流为例,说的理由都充足异常。
他所拟翻译计划是怎样呢?第一命他公子虚白将我国已有翻译作品都详细调查,列
为一表。然后将这些译品,逐一讨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一一分开,再将各国
各时代,各派别的代表作,另立一表,说明其应先选择,在杂志里,按期发表,大家共
来商榷,以便定出一个翻译的总标准。
那时病夫对于文化事业兴趣十分浓厚,一面创作,一面翻译西洋名著,正拟将他这
个计划付之实施,而真美善书店竟以经费支绌,亏累太巨,不得不关门。而他自己以那
几年透支精力太甚,健康日走下坡,只好回到故乡常熟,辟圃种花自遣。民国二十五年
六月间,竟一病不起,一个伟大崇高的人格,一种超越时代的睿智,一种忠于文化,努
力不懈的精神,忽然消失了,随着这位才兼新旧,学通中外才人的遗蜕,长埋虞山之麓
了。这真是中国文化界莫大的损失,令人惋惜哀感于无穷!
本章题目为《曾氏父子的文化事业》则对于病夫之子虚白先生的事也应一提。虚白
乃系病夫的长公子,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所学并非文科,但他禀父遗传,爱好此道,
文笔雄肆,理论透彻。病夫在沪设真美善书店,他是父亲得力的助手,也是为文化奋斗
的同志。他在真美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甚多,与他父亲合著《一家言》,极博好评。他
又曾利用山海经、穆天子传、列子等旧神话,撰写若干短篇小说,如《傀儡的造反》、
《徐福的下落》等,色彩瑰丽,寓意深刻,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选自《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
--
山河大地本是微尘,何况是尘中之尘。
自来且自去,不带一抹尘泥。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