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eacherZhang (婆婆丁黄),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中国文坛“剽客”排行榜(三)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Jun 8 02:00:15 2000), 转信
中国文坛“剽客”排行榜(三)
----------------------------------------------------------------------------
----
【方舟时讯】谭五昌:《中国新诗三百首》惹怒谢冕
由北大教授谢冕、牛汉主编的《新诗三百首》于1999年底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由牛汉、谢冕、舒婷、唐晓渡等28位当代诗人诗评编委,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
于完成。编选者的目的是要提供一本类似于《唐诗300首》的经典的中国新诗选本。然而
,1999年9月,市场上出现了一本由谭五昌编选的《中国新诗三百首》。由此掀起了一场
“北大学生谭五昌偷窃北大教授谢冕选题”的风波。
该书总策划丁晓禾告诉编辑,他是1998年10月开始操作《新诗三百首》这个选题的
,没想到在操作的过程中被青年诗评家谭五昌“偷”走了选题,谭五昌由此编写了一本
《中国新诗三百首》。丁晓禾愤怒地说:“也许偷选题是司空见惯的事,但谭五昌作为
青年诗评家这样做,如何面对这28个编委,在诗歌界今后怎么混?”
唐晓渡在《新诗300首》的后记初稿中叙述了1999年1月19日该书策划人丁晓禾带这
“新诗300首”选题与唐晓渡,刘以林,陈旭光,刘福春,谭五昌等人商讨的情形:其中
写到:“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当时也在座,而几乎一言不发的谭五昌谭君,会在此后不
久便自立门户,独立编了一本《中国新诗三百首》,并在完全‘静音’状态下抢先出版
。其人的定力之深,不能不令人佩服。”
最近,编辑采访了诗人刘以林,刘以林既是丁晓禾的朋友,也是谭五昌的朋友。他
告诉编辑,今年初,他受丁晓禾的委托,他把把“新诗三百首”的选题告诉了唐晓渡,
刘复春,谭五昌,陈旭光等人,征求意见并确定评委的人选。最后确定包括谢冕,牛汉
,舒婷等28人在内的编委中没有谭五昌的名单。刘以林当时打电话给谭五昌说明情况,
并表示,以后来日方长,合作机会多得是。谭五昌当时并没有表示异议。但很快,1999
年9月,市场上很快冒出一本《中国新诗三百首》的书,该书由谭五昌选编,北京出版社
出版,并于9月9日参加了首发式,刘以林也应谭五昌之邀参加了。
刘以林对这件事的态度是,第一,作为诗歌界来说,参加不参加编委,有一点荣誉
感。谭五昌这样做是不对的,朋友之间的事,怎么可以如此;第二,《中国新诗300首》
的出版并不会影响《新诗300首》的正常出版。谭五昌编写的书仅作一家之言。刘以林说
,谭五昌为诗评家,北京大学当代文学研究生毕业,现为北京联合大学教师。从这个角
度广义地来说,他还是谢冕的学生!!!
最近,谭五昌向有关报纸电传了《关于〈新诗三百首〉编选与出版的真相》一文,
谭五昌在文中称:“他于1998年9月之后就有编一本总结20世纪新诗整体创作成就的大型
诗歌选本,但因忙没有立即付诸行动。1999年1月,由刘以林牵头,邀请了唐晓渡,陈旭
光,刘福春,丁晓禾和我共六人,初步商谈选编《新诗三百首》的方案和设想。”这与
后面有一处前后矛盾的地方,谭五昌说——“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丁、唐、刘说我
‘提前动手’,‘抢先出版’,意图以此来证明我编的书确实属于‘剽窃’行为。这种
说法同样是不符合事实的,站不住脚的,我是从去年年底(指1998年年底)开始着手挑
选作品篇目的,到今年5月才把篇目敲定的------”
在前面,谭五昌说他在1999年1月与丁晓禾等人商谈方案后发现思想不合才主动退出
的。但这里又说他从1998年底开始着手挑选作品篇目。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谭五昌似
乎跳到昆明湖也无法洗清“提前动手”的嫌疑。
赵家新:少校军衔、记者站站长,也是剽窃模范
赵家新系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南京记者站站长,又有少校军衔,约自1996年始,赵家
新通过互联网,把台港的报刊文章扒下来,稍加改动,便成了他的大作,使用“雨花石
”“扬子江”“海讯”等笔名,电传给全国上百家报刊。赵家新靠此一年获利数十万元
。
针对被人指责为“剽窃”的说法,赵家新说:“从互联网上取港台新闻到投稿发表
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根据全国对外宣传的有关规定,港台报纸的许多提法,说法与内
地报刊宣传有一定距离,不可能直接照搬使用,况且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把从互联
网取资料作盗窃论处。法律没有禁止的就是公民可为的。”
另外,赵家新还把全国各地的大量报刊文章通过“推荐“的形式发表,署的依旧是
原作者的名字,而大量的稿费则落到赵家新口袋里。赵家新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
,报纸应该负一定的责任。大量的报纸明知赵家新传的稿子是别人的,照样使用,照样
付给稿酬。被侵权的作者一般都不愿与报纸弄僵关系,所以有苦难言。赵家新更加肆无
忌惮。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但赵家新财迷心窍,一个也不放过。一位被赵家新
推荐了稿子的作者要告赵家新,赵家新求自由撰搞人伊夫出面说情,伊夫帮忙达成了谅
解。但赵家新后来连伊夫的稿子也“推荐”。
但赵家新也有失手的时候。1998年,赵家新曾“推荐”给本编辑六篇稿件,令人啼
笑皆非的是,其中有一篇是编辑发表在《羊城晚报》揭露“文坛剽客”孙敏的新闻。编
辑对其交涉到:“如果你再不赔礼道歉,我将让你变成第二个孙敏。”赵家新赶忙送上
2000元,并要求编辑千万不要把此事告诉他人。他居然还说:“林正,咱们是好兄弟,
咱们电话握手言欢吧。”至今编辑保留着赵家新寄给我的2000元汇款通知书复印件。
赵家新也写一些稿,但写的不少却是假新闻。如“李晓华向张瑜求婚”,“巩俐参
加嘎纳电影节,带了一箱方便面”等,李晓华为此诉诸法律,赵家新又只好道歉。
赵家新是“文坛剽客“中最早使用互联网做的人,居然拥有少校军衔。不久前,赵
家新遭受了邓鲁平,吴玉龙的点名批评,赵家新向关上级写信:“我是现役军人,这是
从报社领导到普通编辑都知道的,且不论批评的是不是事实,即使是事实,也不应该公
开点名批评”——妄图利用军人的特殊身份让媒体对他的丑事“豁免”——但赵家新失
败了。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