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zy (郁闷了就来灌水,然后就忘记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诗词写作之四声(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28日19:32:37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发信人: Dynast (浮沉之主), 信区: bloom 
标 题: 诗词写作之四声 
发信站: 交大兵马俑BBS站 (Mon Jun 19 16:27:56 2000), 转信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 
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 
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 
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 
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 
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 
“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 
“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 
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 
※ 来源:·交大兵马俑BBS站 bbs.xjtu.edu.cn·[FROM: 202.204.7.234]
--
    我黑色的长头发,我细细的长头发,我会哭的长头发,我的粗辫子,我的细辫
子,我忧郁的短头发,我颤动的短头发,我随风披拂的无数的短头发,我的橘黄色,
我的青绿色,我的天蓝色,我的黄金色,我的银白色,我的呻吟,我的小船,我的
波浪,我的枯萎菊花,我的凋零菊花,我的折断的藤萝,我的冷漠的蝴蝶,我的伤
心的露水,我的苦涩的海水,我的不会说话的鱼,我的明媚的秋光,我咬在嘴里的
长头发,我惟一的长头发……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