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zy (郁闷了就来灌水,然后就忘记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诗词写作之诗的种类(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28日19:35:12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发信人: Dynast (浮沉之主), 信区: bloom 
标 题: 诗词写作之诗的种类 
发信站: 交大兵马俑BBS站 (Mon Jun 19 19:47:15 2000), 转信 


  关于诗的各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 
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 
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 
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 
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再参照别的分类法 
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㈠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 
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 
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 
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 
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 
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 
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 
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 
即采用近体诗。象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 
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 
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 
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 
(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 
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 
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 
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 
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 
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 
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 
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 
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 
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 

①也有七言长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②郭编杜甫诗集把多数绝句都归 
入近体诗。元稹所编的《白氐长庆集》索性就把这种绝句归入律诗。 

-- 
※ 来源:·交大兵马俑BBS站 bbs.xjtu.edu.cn·[FROM: 202.204.7.234]
--
    我黑色的长头发,我细细的长头发,我会哭的长头发,我的粗辫子,我的细辫
子,我忧郁的短头发,我颤动的短头发,我随风披拂的无数的短头发,我的橘黄色,
我的青绿色,我的天蓝色,我的黄金色,我的银白色,我的呻吟,我的小船,我的
波浪,我的枯萎菊花,我的凋零菊花,我的折断的藤萝,我的冷漠的蝴蝶,我的伤
心的露水,我的苦涩的海水,我的不会说话的鱼,我的明媚的秋光,我咬在嘴里的
长头发,我惟一的长头发……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