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zy (郁闷了就来灌水,然后就忘记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诗词写作之绝句(转载)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28日19:36:4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发信人: Dynast (浮沉之主), 信区: bloom 
标 题: 诗词写作之绝句 
发信站: 交大兵马俑BBS站 (Mon Jun 19 20:04:21 2000), 转信 


  上文说过,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 
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㈠律 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甲)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听 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乙)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    ·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 
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 
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唐]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盟雨亦奇。 
·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          ·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 
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 
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  ·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 
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    

郿 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          ·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 
《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 
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            ·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 
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 
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 
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㈡古 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 
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 
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 
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例如: 

悯 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  ·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⑦! 
  ··  ··  △   

  从上面所引的三首绝句中,已经可以看出,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 
李坤《悯农》的“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 
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 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 
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 
例: 
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  ··   · ···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     ·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 
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 
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 
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 
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②五言除平平仄 
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 
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 
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 ③泊, 
入声。烟,平声。 ④比,上声。西,平声。 ⑤恐,上声。天,平声。   
⑥不,客,入声。何,平声。 ⑦看,平声。 


-- 
※ 来源:·交大兵马俑BBS站 bbs.xjtu.edu.cn·[FROM: 202.204.7.234] 



--
    我黑色的长头发,我细细的长头发,我会哭的长头发,我的粗辫子,我的细辫
子,我忧郁的短头发,我颤动的短头发,我随风披拂的无数的短头发,我的橘黄色,
我的青绿色,我的天蓝色,我的黄金色,我的银白色,我的呻吟,我的小船,我的
波浪,我的枯萎菊花,我的凋零菊花,我的折断的藤萝,我的冷漠的蝴蝶,我的伤
心的露水,我的苦涩的海水,我的不会说话的鱼,我的明媚的秋光,我咬在嘴里的
长头发,我惟一的长头发……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