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od (sunny), 信区: Novel
标  题: 主席诗词选(1)-序言
发信站: 新龙门客栈 (Sun Apr 19 19:09:11 1998)

 

  也许可以夸张地说,西方的文明和文化的普及,应归功于基督教所强加的人必
诵咏的《圣经》。而我们许多的古典诗词知识,也许应归功于毛泽东的诗词在文革
期间的广泛普及。
    对我个人来说,古典诗词的知识更多来源于小时候的“私塾”老师蔡起贤。虽
然蔡先生与老毛的间接瓜葛没有什么好结局 -- 蔡先生自解放后,特别是五七年反
右之后就不断惨遭迫害,但他在当年只有五六平方米的房间中,还珍藏着一套四卷
他编撰的手抄“毛主席诗词诠释”,不知今天这部著作出版了没有?书中引古论今
,把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及引用的典故都一一注释。蔡先生的古典文学之功底极其深
厚,显然是一个十足的老毛要打的“老九”。然而从老毛的诗词看,老毛却也是彻
头彻尾的“老九”。文革高峰的时候,历史课被视为“封建”而废除,而老毛的三
十几首诗中,却将整部中国历史排列下来 -- “不周山下”“子在川上曰”,“鲲
鹏展翅”“沽名学霸王”,“秦皇汉武”“魏武挥鞭”,“唐宗宋祖”,“成吉思
汉”,“军阀重开战”,“百万雄师过大江”,此外还点缀着“小小环球”的国际
主义 --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以至“土豆加牛肉”的苏修(看
今日,已不是“土豆加牛肉”步入共产主义,而是“面包加汽油”跳进资本主义了
)。
    毛泽东的诗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壮阔,其挥写的常常是万里江山,千军万马
的宏伟场面。历来的诠释者都是在强调其辽阔之中的“革命乐观主义”,但如果仔
细读一下,字里行间却也常常流露出一种曹孟德的“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隐隐
惆怅。例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萧瑟秋
风今又是”。数一数,他用得最多的字是“万”和“苍”,也许这正是他的人生哲
学“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叹息吧。
    写古诗最难的是写现代题材。记得小时候跟蔡先生学古诗,写来写去总不外“
闲行阡陌上,万里碧云长”,“半斜夕阳下,醉卧古松旁”的老气横秋诗句。要写
现代题材吧,“万丈高楼平地起”,“车水马龙运输忙”则太打油,而郭沫若的“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则叫人哭笑不得。毛泽东诗词中最成功的一点,则
是用古体诗及大量典故来描写现代题材。试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忽
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更有许多“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
外香”、“雄关漫道真如铁”等的战争题材。
    纵观毛泽东其人,为政似朱元璋秦始皇,诗词偶如曹操,这些都很可理解,但
有一个唐朝诗人对毛泽东诗词的影响似乎更大,这就是既非帝王将相,又非政坛沙
场风云人物,只活了二十七岁的一介书生李贺。“一唱雄鸡天下白”源于李贺的“
雄鸡一声天下白”(前者在平仄及炼字上比后者更佳),“人生易老天难老”或“
天若有情天亦老”则是出自李贺的原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也许可以这样理解:
李贺与毛泽东都是既不信鬼神或藐视鬼神,而诗作中却充满了鬼神之气的矛盾人物

    毛泽东喜欢借用别人的诗句,这一点使古典正统先生们大为反感,因而贬其诗
词为“抄袭”。而实际上这些借用之句都有许多神妙之处。例如前面所讲的李贺诗
句,还有“我欲因之梦寥廓”(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天若有情天亦老
”(见李贺句,或薛昂夫“春若有情春更苦”),“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
东临碣石”)。其引用之句恰到好处,而炼字常比原句更妙。
    毛泽东诗词另一个明显特点是粗旷。这是用古典诗词写现代题材最难的一点。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老年的毛泽东也许
粗旷的什么都不讲究了,已至冒出著名的“不须……”的佳句来。
    这个世纪是中国社会的沧海桑田。无疑,毛泽东已成了现代中国的“魏武挥鞭
”,“今朝”的“风流人物”。想当年,毛泽东作古,举国吊丧痛哭,而隔岸台湾
则是爆竹一片(见七六年九月“纽约时报”)。叹今日,十年文革已成伤痕,毛像
毛选又成热门之物。真可谓,“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王璜鑫  一九九二年一月于美国费城
(wang@pennmess.physics.upenn.edu)

--
※ 来源:.新龙门客栈 10.23.0.2.[FROM: 10.23.0.10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