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yan (cc), 信区: reading&culture       
标  题: [合集] 沪上印象·城市色彩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Wed Mar 31 13:15:10 2004), 站内

☆─────────────────────────────────────☆
   braveheart (磨剑闹市作山林,清吟徐啸若无人) 于  (Mon Jan 12 23:25:48 2004)  提到:

                沪上印象·城市色彩

上海,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遥远的存在,我听说过最多关于这个城市的评论,它各种各
样的名声早已交织在我这二十多年的生活中,成为一座地道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从
小时候小伙伴告诉我上海的自来水异味特别大,不好喝,从浦东开发时企业的八国联军
纷纷抢摊登陆,从朋友要去复旦读书之前听来的许多关于上海人“小气”的传闻,从网
上时断时续的对各大城市的攻击与捍卫,从作家名品里对这座城市的渲染与描述,一直
到我坐上驶向上海的列车时,周围的乘客还在介绍他们对上海的认识。

从来没有哪个城市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这么多的印象,也从来没有哪个城市的居民能在
全国人民的印象里留下那么多的名声,尽管这些所谓的评价是出自真实感受还是道听途
说大多是个未知数。不过无论评价怎样,上海,这就是上海,一个让大多数中国人和一
小部分外国人怀有浓厚兴趣的城市,一个在我去之前已经认定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
力的城市。这部分评价更多的来自模糊的信念和粗浅的判断,决非是掌握了“上海五十
年发展规划”之类的监视论证,或许说出自我的一种愿望和期待更确切一些。但也必须
承认,即便是了解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类评价也只能作为一种信念,毕竟生活的
细节对整体的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这种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与推断本身就是一个极
难的课题。

此行赴沪也是公差,日程安排紧张,来去皆匆匆,只能从短短的几个片断中触摸上海的
风度,况且一座城市的性格和魅力无不是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形成的,岂可在一个历史的
片刻之中就被旁人看尽了呢。

对上海火车站出站口的印象确实不够好,空间非常之逼仄,视野根本无法展开,往来已
两次之后,才发现出站口是火车站前广场最狭促的地方,这种不经意的规划还真是显得
大大咧咧了一些,对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在这漫不经心的狭促之中形成了。

不过上海站一个很方便的安排就是在站台的地道与地铁车站直接相连,虽然没有觉得地
铁车厢和车站的修建像传说中那么好,不过地铁能停在指定的位置以及站台上显示的地
铁到站时间给人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体现了管理和控制的信心和水平。除了在北京之外
没有坐过地铁,所以上车之后看到车厢之间的门都是打通的,还是产生了一些很流畅的
感觉。

一座城市,对于一个陌生人尤其是旅游者来讲,最有吸引力的当然是那些名胜与古迹,
但除了这些东西之外,漫步在城市的街头,融入到来来往往的市民当中,倒是可以更为
真切的感受到一座城市的真实个性。

淮海路,在这座城市里一条长长的商业街,两边的大商场和老房子交替变幻,展示了上
海的昨天与今天的两重韵味。我也说不清楚这些“老房子”老在什么地方,以至于它们
的风格和来源也是模模糊糊的,只是直觉的感受到这些或三层或四层的公寓式小楼不同
于我们习惯的风格,在结构和装饰上显然带上了那么一些欧洲的影子。我最为喜欢的其
实是这些小楼的色彩,当然,没有哪座楼保持着当年的颜色了,应该都是近些年新粉刷
过的,但能够读出来的是和谐,不但是建筑与色彩的和谐,也是城市与色彩的和谐。建
筑物的外表普遍用灰淡而沉静的颜色,或暗红、或奶黄、或深褐、或青灰……,再勾勒
出对比鲜明的边框,看上去确实很舒服,从容、峻雅,没有暴发户咄咄逼人的张狂,也
没有功用主义丑陋不堪的猥琐,只是静静的阐述着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安静的
流动着一种典雅、自信的韵律。这种自信似乎又扩散到整条街,感染了那些新派的高楼
和摩登的人群,也仿佛弥漫了这座城市,构成了上海人独有的自信和趣味。

小楼的旁边往往有近些年才建起来的高楼大厦,整整一条长长的街都被商业的繁华所塞
满,即便是那些小楼,一层也无一例外的被精明的上海人改建成新式的店铺,或许正是
以这种方式融入现代文明,所以才完好地保留了这些房子。因为它们始终都在起着一座
建筑物应该有的作用,都是拥有生命力地建筑,它们还没有古老到可以自矜身份等别人
侍候的程度,但那种内在美和活力使得它们稍作修饰就可在新的环境下焕发自己的青春
,即便在野蛮和狂乱冲刷这片土地上的时候,也可以以自信、从容和活力坚强地生存了
下来,而不需要自怜的哭泣,虽然是在文化的名义下,因为文化最禁不起野蛮的冲击。

不曾间断地商场、饭店、茶座,让你觉得全世界的享受都跑到这里来汇聚了,而如此的
商业长龙又不能不让人感叹这座城市巨大的消费能力。

不过不能免俗的是,有些地方散兵游勇的推销人员也是同样的热情,特别多的是“手表
包包要么?”唯一可以同他们争辉的,当然是中关村里的经典——“软件CD要么?”

夜色渐渐降下帷幕,看了多次地图之后终于拐到了衡山路,或许还应该再提一下它的旧
名,大名鼎鼎的霞飞路。天空已经暗了下来,衡山路被两侧高大茂密的梧桐遮住,显得
更加静谧安然,路边的民居和店铺慢慢上了灯,有的星星点点,有的灯火通明,一边是
比邻而建的高档餐厅,无不布置得精致考究,散发出一种优雅的气息,只是价钱实在让
我咋舌,也只能在视觉上感受一下了。路的另一边是成片的老房子,虽然在夜色中已经
很难辨认它们的造型跟色彩,但那种从容与宁静却具有超越的力量,直入你的内心。在
这样的街上漫步,世界似乎都变得狭小了,只有这眼前的一块儿,让你的注意力完全驻
足在这怡然典雅的街上,不再去激情澎湃或怀古悲今。有人说上海是一座平民化的城市
,确实有这种感触,这里的每一处都让你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实实在在,平平淡淡,不
张扬,不剧烈,不刺激,淡淡的色调,舒缓而平静,一如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的日子一
样,只不过在上海,把这种平庸和单调赋予了新的气息,对其精致的修饰,用心的打磨
,尽力去掉其中的棱角和毛刺,成为舒适、享受的生活,这似乎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吧


到了上海,不能免俗,还是要到外滩和南京路去转转。外滩的夜景确实迷人,浦西一座
座英租界时留下的花岗岩建筑,强烈地体现了欧路风情,各种柱式、山花,在泛光灯的
照耀下更显得挺拔刚健,凑在一起则成就了外滩华丽辉煌的一瞬。隔着黄浦江眺望浦东
,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还有沿江错落的霓虹灯广告牌,展示出这座城市崭新的一面,
同浦西的古典风格形成了强烈而和谐的对比。东方明珠下面小小的海鸥坊,展开它轻盈
的翅膀,勾勒出独特的曲线,确实让人向往。外滩,上海的标志,夜幕中在能源消耗下
焕发出华丽的光彩,或许上海,这开放的前端,如同浦东与浦西的隔江相望一样。正是
多种文化、观念、价值判断融汇与撞击的第一站吧。

说南京路倒不如说说上海的街道给我的感觉,有些太过拥挤了,当然这样说或许不够公
平,几天之内我到的地方终究有限,样本空间不够大,但仅就我穿越的淮海路、衡山路
以及周边的一些小路来说,街道给人的感觉太为局促,细一想来,路面窄固然是一方面
,两边的建筑物距离马路实在太近,将路两边的空间强烈的压缩,给本来不宽的路面平
添了几分压抑的感觉。我也曾特意绕到街道两边不那么热闹和光鲜照人的地方,去看看
上海的市民真实的居住环境,去体会这座城市美丽肌肤的寸寸细节,那些出奇狭窄的过
道、组合玩具一般的小楼和自加的附属建筑让我瞠目结舌:上海人与空间的斗争达到了
如此精细和艰苦卓绝的程度。除了显示出惊人的精明和巧思之外,这种锱铢必究式的生
活态度和生存空间会对其居者的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在北京,那些陈年的四合院中
很多时候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杂乱与拥挤,前朝的辉煌与宁静被一块又一块临时建筑的补
丁所掩盖并挤碎,但两相对比,却可以发现京派和海派(只是无妄的借用这些称呼而已
)拥挤的风格却有不同,上海全空间立体式的发展到让北京的老院子显得从容了一些,
同时让人觉得如果再精细规划,北京老院子的空间似乎还能有利用的余地……当然这种
揣度似乎又有些恶意了,还是都恢复成“正常”的空间状态比较好,而没有必要在扭曲
和更扭曲方面再作竞争了。上海市内另一类街道或者准确的讲应该是公路给我的印象也
很深刻,那就是高架路。高架路高高的挺立构成了城市的动脉,支撑起了一片效率的空
间,但仍是感觉宽度不足,加上高度不低,觉得比较险。不过最有意思的是有些上下桥
的路口,修成了螺旋形,而且是几层螺旋,好像DNA的一支,从高处看过去又有点古罗马
竞技场的感觉,对空间的利用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过这个时候我确实更为怀念
北京那些雄壮甚至显得有些肆意的立交桥了,尤其是健翔桥、西直门桥(虽然比较混乱
)之类的大桥,像一头头巨兽一样,不怒自威地把持在路的交汇处,仿佛它们就是这四
通八达路线的主人,而在上海,你只能觉得它处处受了制约,委屈而行,所有的一切都
是空间的奴隶而已。

沪上几日,没有细逛南京路,没能登攀明珠塔,似乎留下了不少遗憾。不过让我满意的
是我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找到了它的感觉和它的色彩,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还不完整,
但绝对拥有自己个性和气质的上海。我已经不愿再用诸如东方的巴黎、未来亚太经济金
融中心这类文字来描述上海了,上海于我更像一位穿越时空的丽人,带着深深的温婉淑
静,却又不失现代的活力与气息。



☆─────────────────────────────────────☆
   immensee (隅限石) 于  (Mon Jan 12 23:28:38 2004)  提到:

上海,呵呵
这个我号称最不喜欢的地方,偏偏是去过最多的地方,除了家乡


☆─────────────────────────────────────☆
   braveheart (磨剑闹市作山林,清吟徐啸若无人) 于  (Mon Jan 12 23:34:14 2004)  提到:

原来计划写成四篇的

结果第二篇写就之后在也不愿动手了

甚至都没有修改

但没有写下去的愿望了

与其烂在电脑里,不如拿出来给大家拍砖吧

大概一个月之前写的吧

现在再翻出来已经感觉读不下去了

8<


☆─────────────────────────────────────☆
   odin (好好学习,天天试验) 于  (Mon Jan 12 23:53:34 2004)  提到:

写得很吸引人,不亏是饱读诗书的人写出来的文章。
上海我只去过一次,而且是和妈妈一起去杭州路过时,经过中转签字在上海逗留了一日。
不过仅此一天就使上海在我心中树立起一个大都市的形象,除北京外,再没有哪个城市能
给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了。
应该说我对上海有足够多想说的话,但是说不出来,bh倒是帮了我这个忙。尤其是建筑的
那段描写的最好,让我想起一句话:we shape our buildings and our building shape 
us!


☆─────────────────────────────────────☆
   odin (好好学习,天天试验) 于  (Mon Jan 12 23:54:51 2004)  提到:

也许看看照片,或者逛逛北京的老街道,这种想写作的感觉就回来了吧?


☆─────────────────────────────────────☆
   immensee (隅限石) 于  (Tue Jan 13 00:02:14 2004)  提到:

第3次去上海的时候,无所事事的待了一个礼拜,不想逛商场,只是在街上走,在迷路
看到了很现代的,也看到了很古老的
上海毕竟还是有他自己的文化的,虽然也许并不为我这种俗人所认同


☆─────────────────────────────────────☆
   odin (好好学习,天天试验) 于  (Tue Jan 13 00:15:19 2004)  提到:

我发现北京的mm很喜欢再上海的街头闲逛,我的一个朋友的exgf也曾经和我们说过她的经
历,不过她可没有你这份雅兴,人家可是去寻找解脱去了:(


☆─────────────────────────────────────☆
   immensee (隅限石) 于  (Tue Jan 13 00:18:10 2004)  提到:

sigh,当时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的时候....


☆─────────────────────────────────────☆
   odin (好好学习,天天试验) 于  (Tue Jan 13 00:27:15 2004)  提到:

人家当年孤身一人逃出来的,有时露宿街头……
我是不是不该背后讨论别人啊,只是说事情吧,所以啊,大家现在还是应该知足吧


☆─────────────────────────────────────☆
   immensee (隅限石) 于  (Tue Jan 13 00:34:13 2004)  提到:

呵呵,小时候能有这种经历,其实也不错哦


☆─────────────────────────────────────☆
   odin (好好学习,天天试验) 于  (Tue Jan 13 00:49:29 2004)  提到:

但愿是吧,bless


☆─────────────────────────────────────☆
   crowyue (小猪的姐姐~~一起努力) 于  (Wed Jan 14 11:06:54 2004)  提到:

哎,空间真的够狭窄的
不过如果能到足够偏僻的地方
比如我家
就能体会到出门二十分钟见不到十个人的味道啦
上海的很大一个特色就是在非常偏远的地方起一大堆住宅区
本来住在中心城区的,拆迁也好主动搬家也好
都跑到这种随便出个门就要一个半小时的地方了
sigh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