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yan (竹子**CENET), 信区: reading&culture       
标  题: [合集]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Mon Jun 28 16:59:45 2004), 站内

☆─────────────────────────────────────☆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于  (Thu Jun 10 11:25:31 2004)  提到: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
  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
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
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
任、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新的国家、新的社会,甘愿为之鞠躬尽瘁,又是那样恳切地
决心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这确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许多人曾对我说过: 
你母亲幸亏去世得早,如果她再多活两年,“反右”那一关她肯定躲不过去。是的,早逝
竟成了她的一种幸福。对于她这样一个历来处世真诚不欺,执著于自己信念的人,如果也
要去体验一下父亲在后来的十几年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简直不
敢想象。文革期间,父亲是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顶着全国典型“反动学术权威”的大
帽子死去的。我只能感谢命运的仁慈,没有让那样的侮辱和蹂躏也落到我亲爱的母亲身上
!——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林徽因的美是很难用形容一个人外貌的那些词来表示的,她给人的是一种完整的美,是她
的神,而不全是貌。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44岁,病得很重。我得承认,一个人瘦到她
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今天我76岁了,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
最有风度的女子。——林洙
               林洙 著《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梁林先生只有一儿一女,女儿学外语,解放后积极报名,参加南下工作团,以后在新华社
工作。儿子梁从诫,父母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所以取名从诫,即“师从李诫”,李诫是宋
代《营造法式》的主编者,梁先生为孩子取名是有很深的意义,也寄予厚望的,梁从诫考
大学时,先进的是历史系,属文学院,转建筑系要补一些课,特别是建筑制图,为此林先
生找我为梁从诫补制图课,我利用暑假,认认真真为他和另一名女同学,补了这门课,他
们学习很努力,作业也取得很好成绩,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成绩, 
以为可以转系成了,因为那时转系的人很多,也有理学院,法学院转来的,奇怪的是梁从
诫和那位女同学竟没有转成,至今我还不明白。这件事可能对林先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我也不敢去问她,以后,我常以此事说明清华校风严谨廉正来自慰。为梁、林二师这种
崇高无私精神而心悦诚服。——朱自煊《忆林徽因先生二三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林徽因简历
    1904年  1岁  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
    1912年  8岁  由杭州迁居上海,入小学。
    1916年  12岁  全家由上海迁居北京,入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1920年  16岁  随父亲林长民到欧州旅行,曾入英国伦敦ST,Mary’s College读书。
    1921年  17岁  随父亲自欧州回北京,继续在培华女子中学学习。
    1924年  20岁  参加接待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工作。6月与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
    1927年  23岁  宾州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
                  从G·P·帕克教授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  24岁  3月与梁思成结婚,婚礼在中国驻加拿大总领事馆举行,婚后俩人同往
                  欧洲考察游览。8月回国,受聘于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任系主
                  任、教授,林任教授。
    1929年  25岁  女儿梁再冰出生。
    1930年  26岁  回北京,因患肺病住香山疗养。
    1931年  27岁  参加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代建筑研究。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林任“
                  理”、“参校”,与梁思成一起进行古建筑调查、研究。开始在《诗
                  刊》、《新月》等刊物上发表诗及小说、散文。
    1932年  28岁  与梁思成在河北省考察研究古建筑。与梁共同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
                  灰楼女生宿舍等建筑。8月儿子梁从诫出生。继续创作并发表诗及散文。
    1933年~1936年 29-32岁  
继续与梁思成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地区考察研究古建筑,共同撰写专著、
论文及调查报告,如《清式营造则例》、《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查纪略》等。继
续创作并发表诗、散文小说等,如散文《窗子以外》、《悼志摩》、诗《你是人间的四月
天》、《吊玮德》、《城楼上》;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37年  33岁  与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发现第一座唐代佛寺佛光寺大殿。创作并发表
话剧《梅真同他们》。7月抗日战争爆发,全家离开北京,经湖南、贵州等地,抵达云南
昆明。因一路颠簸,林患肺炎,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1938年~1939年  34~35岁  全家居住昆明城及乡村。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梁思
成患脊椎软骨硬化症卧床,林忙于家务及照顾梁。
    1940年  36岁  全家迁居四川宜宾南溪县的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恢复调查古建筑工作
。林肺病复发,卧床不起。
    1941年~1943年  37~39岁  抗日战争的后方缺医少药,林只能卧床养病,但仍进行古
建筑研究工作,在病榻上阅读《二十四史》等古籍,为《中国建筑史》的写作收集资料。
    1944年  40岁  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古代建筑史》,林参予内容讨论、资料查证并
撰写部分章节等工作。
    1945年~1946年  41~42岁  
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受聘于清华大学任建筑系主任。林开始注意战后的住宅建设,在《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二期上发表《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一文。1946年8月全家返回北
京,在清华园安家。10月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并考察,林积极参予清华建筑系的筹建工作。
    1947年  43岁  进行肾脏手术,身体更加虚弱。
    1948年  44岁  12月清华园解放,与梁思成共同为解放军绘制北京城内重点古迹地图
,编制完成《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1949年  45岁  北京解放,新中国成立,林受聘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授,讲授《住
宅概论》等课程。参加并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
    1950年  46岁  政协会议通过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国徽方案,林为主要设计人之一
。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被邀请参加并领导北京传统工艺品的设
计工作。
    1951年  47岁  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参加纪念碑的设计工作。
领导完成一批景泰蓝等工艺品的新设计与新产品。设计清华大学胜因院新住宅方案。
    1952年  48岁  撰写并发表了《我们的首都》一组介绍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雍
和宫等十一处古迹名胜的文章。参加修缮中南海怀仁堂的装修设计工作。
    1953年  49岁  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当选为理事。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为北京文
物整理委员会编的《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审稿并作“序”。
    1954年  50岁  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  51岁  4月1日病逝于北京。



☆─────────────────────────────────────☆
   chumsdock (微笑服务) 于  (Thu Jun 10 11:25:48 2004)  提到:

re!

【 在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任、智慧和精力
: 给了这新的国家、新的社会,甘愿为之鞠躬尽瘁,又是那样恳切地决心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这确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许多人曾对我说过: 
: 你母亲幸亏去世得早,如果她再多活两年,“反右”那一关她肯定躲不过去。是的,早逝竟成了她的一种幸福。对于她这样一个历来处世真诚不欺,执著于自己信念的人,如果也要去体验一下父亲在后来的十几年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简直不敢想象。文革期
: 亲是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顶着全国典型“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死去的。我只能感谢命运的仁慈,没有让那样的侮辱和蹂躏也落到我亲爱的母亲身上!——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 ...................



☆─────────────────────────────────────☆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于  (Thu Jun 10 11:26:12 2004)  提到:

据说建馆有图片展

林的人气很高

虽然我并不是特别喜欢

8)
【 在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任、智慧和精力
: 给了这新的国家、新的社会,甘愿为之鞠躬尽瘁,又是那样恳切地决心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这确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许多人曾对我说过: 
: 你母亲幸亏去世得早,如果她再多活两年,“反右”那一关她肯定躲不过去。是的,早逝竟成了她的一种幸福。对于她这样一个历来处世真诚不欺,执著于自己信念的人,如果也要去体验一下父亲在后来的十几年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简直不敢想象。文革期
: 亲是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顶着全国典型“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死去的。我只能感谢命运的仁慈,没有让那样的侮辱和蹂躏也落到我亲爱的母亲身上!——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 ...................



☆─────────────────────────────────────☆
   Messiah (待定…………) 于  (Thu Jun 10 11:27:06 2004)  提到:

re

【 在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任、智慧和精力
: 给了这新的国家、新的社会,甘愿为之鞠躬尽瘁,又是那样恳切地决心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这确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许多人曾对我说过: 
: 你母亲幸亏去世得早,如果她再多活两年,“反右”那一关她肯定躲不过去。是的,早逝竟成了她的一种幸福。对于她这样一个历来处世真诚不欺,执著于自己信念的人,如果也要去体验一下父亲在后来的十几年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简直不敢想象。文革期
: 亲是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顶着全国典型“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死去的。我只能感谢命运的仁慈,没有让那样的侮辱和蹂躏也落到我亲爱的母亲身上!——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 ...................



☆─────────────────────────────────────☆
   hfyhy (弘一) 于  (Thu Jun 10 11:27:35 2004)  提到:

re


【 在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任、智慧和精力
: 给了这新的国家、新的社会,甘愿为之鞠躬尽瘁,又是那样恳切地决心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这确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许多人曾对我说过: 
: 你母亲幸亏去世得早,如果她再多活两年,“反右”那一关她肯定躲不过去。是的,早逝竟成了她的一种幸福。对于她这样一个历来处世真诚不欺,执著于自己信念的人,如果也要去体验一下父亲在后来的十几年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简直不敢想象。文革期
: 亲是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顶着全国典型“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死去的。我只能感谢命运的仁慈,没有让那样的侮辱和蹂躏也落到我亲爱的母亲身上!——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 ...................



☆─────────────────────────────────────☆
   immensee (隅限石~dingdingjj的mm) 于  (Thu Jun 10 11:27:52 2004)  提到:

酱紫啊~
【 在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任、智慧和精力
: 给了这新的国家、新的社会,甘愿为之鞠躬尽瘁,又是那样恳切地决心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这确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许多人曾对我说过: 
: 你母亲幸亏去世得早,如果她再多活两年,“反右”那一关她肯定躲不过去。是的,早逝竟成了她的一种幸福。对于她这样一个历来处世真诚不欺,执著于自己信念的人,如果也要去体验一下父亲在后来的十几年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简直不敢想象。文革期
: 亲是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顶着全国典型“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死去的。我只能感谢命运的仁慈,没有让那样的侮辱和蹂躏也落到我亲爱的母亲身上!——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 ...................



☆─────────────────────────────────────☆
   fieelle (笨笨小f┊云淡风轻) 于  (Thu Jun 10 11:35:12 2004)  提到:

赞啊

【 在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任、智慧和精力
: 给了这新的国家、新的社会,甘愿为之鞠躬尽瘁,又是那样恳切地决心改造自己旧的世界观,这确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许多人曾对我说过: 
: 你母亲幸亏去世得早,如果她再多活两年,“反右”那一关她肯定躲不过去。是的,早逝竟成了她的一种幸福。对于她这样一个历来处世真诚不欺,执著于自己信念的人,如果也要去体验一下父亲在后来的十几年中所经历过的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简直不敢想象。文革期
: 亲是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顶着全国典型“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死去的。我只能感谢命运的仁慈,没有让那样的侮辱和蹂躏也落到我亲爱的母亲身上!——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 ...................



☆─────────────────────────────────────☆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于  (Thu Jun 10 11:37:36 2004)  提到:

换了一次行
【 在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
:   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
: 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
: 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
: ...................



☆─────────────────────────────────────☆
   chengchao (班版!等到了!!!) 于  (Thu Jun 10 11:46:50 2004)  提到:

据说是美貌与智慧并重
可是没怎么觉得
才气还是狠不错的

【 在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
:   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
: 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
: 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
: ...................



☆─────────────────────────────────────☆
   gon (killua) 于  (Thu Jun 10 12:05:12 2004)  提到:



喜欢

不过


【 在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
:   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
: 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
: 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
: ...................



☆─────────────────────────────────────☆
   fishmm (锻炼!千锤百炼!) 于  (Sat Jun 12 16:33:46 2004)  提到:

崇拜林徽因

这才应该是偶像 

【 在 braveheart (挣口饭吃啊,要科研)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nofish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都比不上今宵美丽), 信区: THUExpress
: 标  题: 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un 10 07:52:13 2004), 站内
: 谨以本文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
:   吗?”(林徽因在四川李庄对儿子梁从诫讲的话)
:                     转引自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只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但她的思想感情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
: 是因为,当时的新政权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业,强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样的
: 出身和经历,那样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如此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
: ...................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