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raveheart (磨剑闹市作山林,清吟徐啸若无人), 信区: reading&culture
标 题: 陕行记·黄土地上的足迹·寺湾村·其他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Thu Apr 29 00:40:01 2004), 转信
寺湾村·其他
在寺湾第一天的下午,请朝晖带我到村里条件不太好家庭看看,于是去了他现在的同学李
广成家里。一进院,严格说来是个没有门的半开放区域,看到李的家人都坐在窑口聊天,
李自己好像在屋里学习。看了一下他看书的房间,家具极少,而且那张床似乎就是一般临
时搭建的而已,倒是也有一台电视,墙上还有广成的奖状。他家的砖窑看起来还可以,不
过也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历史,应该是李父结婚时候的新房。其时刚好有两个本村的人来跟
李父商量打工的事情正在闲聊,于是就凑了过去,谈话的内容也相应的分为两部分。
李家夫妇二人,生有三男一女,除去老二在黄陵打工外(没有考上高中,刚刚出去)三个
孩子都在上学,尤其李广成在黄陵上高中花费最多,三个孩子的支出恐怕也是李家贫困的
最好解释。广成虽然年纪不大,不过很有自己的观点,也有冲劲,对自己的家庭和整个农
村都有自己的认识,我
想他应该可以成为这个家庭的希望所在。相比之下他的父母就显得太能将就了,偶尔到矿
上去挖煤(这个不需要任何投入,只要有劳动力就够了),老二自己在外面算是可以养活
自己了,虽然生活明显困窘,不过李父倒是很有名士风范,只是吸烟,对生活倒是一副怡
然自得的表情。后来讨
论了一下时代的对比,尤其是贫富差距,李父这时候倒是颇有观点,认为过去的时代虽然
吃不饱,但是大家"平衡",社会风气好,路上丢了东西十天过后回去找一定还在那里。不
过我进一步追问,是因为大家道德素质高么,他笑了笑说还是因为不敢拣,拣了要被斗的
。后来又"抨击"了一下以钱为标准的社会观念,但又没有说出什么具体原因。
另一位谈得较多的也是本村人,四十多岁,成家,两个孩子,高中毕业,有一定的文化水
平。不过满口的牙齿被烟熏得黄黄的,脸上的皱纹也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因为有一定的
文化同他的交流较为顺利。大家家里的情况其实差不太多,重点跟他了解了一些农民的想
法。他认为西部落后的
原因是人少,农民文化素质低,不过把落后最后归结到腐败上了。认为由于西部人少,所
以监督力度小,干部敢于胡作非为,不像东部的干部是好的,给大家办事。还很是危言耸
听的说:"要问共产党好还是国民党好,80%的人会说国民党好。"我倒是觉得80%的人根
本就对什么是国民党没有认识。虽然他的话在理智的角度来讲很站不住,但还是记录了下
来,作为一种民众的情绪和态度予以保留,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事实而是情绪在起着作用。
谈及基层干部,说当地虽然依靠煤矿,不过很多帐务不明不白的,钱都让干部给贪污了。
我说不是给大家安装了自来水和有点电视,回答说自来水是十年年弄的了,电视每家也还
要交钱。这些年煤矿、洗煤厂占了该村的耕地,上缴的钱都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私下还
收了这些小煤窑主不少
贿赂。我问既然干部都是大家选的,为什么不选出来一个负责任的干部呢?回答说"天下
乌鸦一般黑",谁来当都一样,还表现了一点"知识分子"的犬儒精神:"历史就是这样,腐
败到了一定程度,就出了洪秀全、农民起义","莫(没)办法"。后来我发现这个"莫办法"
算是此公的口头禅了,
我问他有文化为什么不出去闯闯,他说结婚了要养家,莫办法;要是他现在有十几万,他
早就出去了,又说了自己原来到江苏的经历,可惜后来放弃回来了,莫办法;自己还想像
报纸上写的老外那样去念个学位呢(知道的确实挺多),莫办法……最后一直归结为命运
不济。还半教训、半开
导的告诉我,学生娃搞啥调查,还不如自己回去好好学习,了解社会有啥用,把自己的钱
赚好就行了。其实感觉社会上这样的人还是有一些的,特别是在受过一些教育的人当中,
自觉才情满腹,似乎找不到表达的出路,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老路上。我觉得这个当今教
育的一个大问题,仅仅
以升学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不能够提供人格和生存技能上的任何帮助,这样的教育对于大多
数人来说仅仅是一个形式,而根本没有起到教化国民的作用。所以很多在精神上已经有所
进步的受教育者在事实面前又重新回到了老路上,对教育资源的供应方和使用方来说都是
巨大的浪费。最后也跟着李父一起感慨了一番毛主席的时代。不过总结倒是精当:毛泽东
抓政治太过,邓小平则抓经济太过,应该两样都抓就好了。
另外当问到村干部选举时,一直没太言语的女主人接话说村里一般也都是人多的大姓才能
当选,并举了"樊"、"阮"两个大姓,不过我戏言说,等你们家几个孩子长大了你们就是村
里的大姓了。
刚才讨论时广成说"要是读书只为自己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又跟他聊了一会儿,主要的话
题是教育问题。广成觉得西部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人的思想落后。面对这样一个喜欢思考
的朋友,我愿意多问一些已使这些思考从简单的容易复制的概念具体化为经得起一定拷问
的观点,于是我问思想
落后体现在哪里方面,不过他显然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也一样,习惯性的
认为西部人的头脑闭塞、观念落后,但真正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
法,不过广成举了一个例子:当地村子里有不少走街串巷卖杂货的货郎,但都是外地人去
干的,本地人再穷也不
去干这个,觉得"丢面子"。我又问要是他自己是不是愿意去做呢,他说要是需要当然可以
,有这些观念的主要是些年纪大的人,年轻人好一些了。并且认为解决观念落后问题的出
路在于兴办教育。我于是接着问如果对教育投资那么侧重点何在,李认为应该在教师待遇
、学校硬件(如教学楼
、实验室等)上面下功夫,对于一个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觉得能有这些考虑已经很难
得了。于是说了一些我关于基础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即要考虑升学,更要注重对人的观念
,尤其有针对性的对乡土观念进行改造的观点。由教育这个话题引申,我提出要他们带我
到村里小学校长家里去看看,也是想了解一下一位一线农村教师眼中的农村教育。
校长姓宁,大门其实斜对着倪家,不多时就踏入了一个门脸跟倪家相仿的院子,其时宁校
长正在门口用废旧的砖头铺地,我也就因地制宜地蹲下拉话,还帮忙搬了一些砖头。先了
解了一些他家里的情况。宁家夫妇两个孩子,他一个人上班,月收入一千多元,基本上够
一家人的开销了。寺湾
现在的小学只有两个年级,其余的年级跟初中一样集中到店头镇了,全镇的孩子都在一起
上学。全黄陵县的高中则只保留黄陵高中一所,这是延安地区"教育资源优化"的试点。这
样作的好处在于可以全力办好这些仅存的学校,比如提高老师待遇,购置新的实验设备,
维护校舍等等,但是弊
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提高了读书的成本,住校的生活费普遍不低,这对这些收入不高
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负担,再者学校的规模有限,尤其是高中这个层次,升学率很低,加
上这些年高考升学率逐年提升,因此出现了"考高中比考大学"难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这种做法还是合理
的,而且我们的义务教育本来也是九年,高中以上似乎应该更重视质量而不是普及程度,
但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首先,我们的基层教育提供给广大国民的是些什么,仍是
应试教育的东西,经过所谓的义务教育之后,不但没有生活的技能,而且学到的知识普遍
脱离生活实际,除了作
为下一步继续进修的基础外可以说百无一用。而作为农民来讲,通过升学这条途径来改变
农民的身份在大部分人看来还是他们的唯一选择。那么现在的做法无异于强制大家播种不
能吃的经济作物,但是有同时减少收购量,这分明就是对农民的新的伤害。只不过在教育
的大旗下,这种坑农行
为本质上隐藏得较深,不像前面那种经济行为那样立即引起人们的抵触而已。作为垄断了
绝大部分教育资源的国家来说,这种不慎重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如果文化不能真正作用
于国民的生活,如果教育不能真正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只是一直靠行政的力量或者大家一
时对文化的盲目崇信来
维持教育上的某些数字,我觉得都将带来未来人们对教育的怀疑从而否定教育的真实作用
。我又问了一下作为义务教育还让大家自己出钱上学是不是不大合理,回答是国家也没有
办法,老实说感觉比较官腔一些。后来又问了一下村里适龄儿童入学情况,义务教育阶段
基本上没有辍学的情况
,不过由于中考升学率低,很多孩子初中毕业之后就回家了。最后是农民负担的老问题,
宁校长的回答是"费改税"之后好像交的钱还多了,而且每次要什么改动,吃亏的总是农民
。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不知道他讲的是否也含有这个考虑呢,显然再聪明的人也
不可能预测两千多年后的事情,不过要是解释成我们两千多年来一直面对着相同的困惑呢
?
--
生,非我所能;死,非我所愿;
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生死之间的时间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166.111.173.5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