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yan (竹子·轻歌曼舞), 信区: reading&culture
标 题: 3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ul 10 12:28:14 2004), 站内
发信人: harmoniker (我知道),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创造巴赫——在灰烬中(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Oct 22 13:08:04 2000)
创造巴赫——在灰烬中
正像把追溯时间之流的音乐家们的努力仅仅理解为复制一样,把下面这类音乐家的
行动仅仅理解为个人意志和情感的表达也同样是错误的。与前者一样,他们的音乐中没
有狂妄的僭越,只有对巴赫的诠释、丰富和创造。不同的是,他们是站在厚厚的灰烬上
,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出发,用我们时代的语言与巴赫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让
巴赫的音乐丰富了我们的时代,又丰富甚至重新创造了巴赫。同时,他们的行动也表明
,音乐诠释者适度的自我是弥足珍贵的。
如果我们把巴赫比作一座大教堂,那么在漫长时间之流中,这座教堂早已倒塌,很
长时间内只是一片残垣断壁。进入二十世纪后,由于人们已经厌倦了过分强调自我情感
的浪漫主义,那种成倍地改变乐曲速度,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修改乐谱的真正的浪漫派
演奏方式逐渐消失了。现在的大师们基本上只有这两类:追溯时间之流的艺术家们找出
并悉心研究了教堂的图纸,希冀重新建起教堂,复原建筑的每一个部分,并在这个过程
中认识已经失落的细节;而另外一些人则站在这座建筑的瓦砾和灰烬上,他们只是重建
原来教堂的根基和支柱。他们的巴赫仍然一如既往地虔诚、深刻、精致、而且富于智慧
。在这方面,他们也是忠于原貌的音乐家。他们追求"神似",力求准确地传达巴赫音乐
的本质。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人们才能在浪漫主义之后看到另一种选择--神性的、对
位的、节制的、清澈的音乐,巴赫和整个巴洛克音乐才能在二十世纪得以复活。
不过这些音乐家并不认为只有"形似"才能"神似"。相反,在经历了巨大的时代变迁
之后,也许"形似"反而成了人们认识巴赫的障碍。因此,在复原了根基和支柱以后,他
们又使用了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使教堂有了新的外墙和大门。这样,当我们远观教堂
时,我们不会因为外观的陌生而产生拒斥感;新的大门则引领现代人轻易地走入教堂的
内部。这些音乐家的演绎方式往往暗含着这样的考虑:"如果巴赫现在还活着,为了传达
本意,他也会这样改动的。"可能正是通过这些更新,老教堂在当代重新获得了生机(例
如,假设没有古尔德1955年那版惊世骇俗的《戈尔德堡变奏曲》,可能巴赫的键盘音乐
艺术至今仍然会是一片灰烬。不信你可以听听我们在上篇中提供试听的莱昂哈特的《戈
尔德堡变奏曲》,我真的没有把握有多少普通人会接受这个本来十分出色的版本)。最
后,他们又各自给教堂开了一个新的窗户,当阳光从这些窗户里投射进来的时候,我们
发现了教堂中以前可能难以发现的美:自由而富于活力的巴赫(古尔德);优雅而高贵
的巴赫(谢霖)、激情澎湃的巴赫(加第纳);清明淡雅的巴赫(古尔达)……从这个
意义上说,这些站在灰烬中的音乐家丰富甚至重新创造了巴赫。
作为从灰烬中创造巴赫的音乐家中的一员,格伦·古尔德下面这番话指明了他们行
动的更深层的意义:"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
有的时代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人主义的最终辩护。它声
明,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我们很难
说古尔德们是属于二十世纪的,同时他们也肯定不属于十八世纪,因为他们在这两个时
代中间行走,没有受到时间之流的束缚。他们的行动为艺术中的个人主义进行了辩护。
和浪漫主义者一样,他们只属于自我。不过他们并不认为这珍贵的自我应该凌驾于万物
之上,始终与巴赫进行对话。同时,由于有了古尔德们,我们也不能再说巴赫只属于十
八世纪,因为通过他们,巴赫也在向我们的时代言说。随着艺术诠释史的发展,他肯定
还将继续言说下去。这样,这种个人主义又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大卫 文)
--
我的生活就象裕兴VCD,学习上网加游戏。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72.216]
--
ryan (竹子·轻歌曼舞)
这是最后一次谈论到爱
从今以后 我将不会再来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57.7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