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yan (竹子·轻歌曼舞), 信区: reading&culture       
标  题: 5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Jul 10 12:29:10 2004), 站内

发信人: harmoniker (我知道),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卡尔·李希特:从内心达到客观(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Oct 22 13:02:17 2000) 

卡尔·李希特:从内心达到客观 
20世纪以来对于巴赫的理解,总是存在着一个诠释学的难题:某某的诠释符合巴赫 
(及其时代音乐)的本来面貌吗?20世纪的巴赫音乐诠释者们,勇敢地面对了这一难题 
,并成功地改变了提问题的方式和理解巴赫的取向。在这一批伟大的巴赫诠释者当中, 
卡尔·李希特是极为突出的一位。 
卡尔·李希特,德国著名的指挥家、管风琴家和羽管键琴家,巴赫作品的演奏权威 
,1926年生于一个教士家庭,从小便受巴赫音乐的熏陶。青年时李希特进入莱比锡宗教 
音乐学院学习,1946年担任了莱比锡的教堂合唱团团长,后又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 
当管风琴师,这里正是当年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首演的地方。1951年,李希特移居慕 
尼黑,在圣马可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合唱团团长和指挥,并在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认教 
。在慕尼黑,李希特先是创立了许兹协会,从事许兹作品的演出。后来又改而成立了慕 
尼黑巴赫合唱团,继而又成立了慕尼黑巴赫乐团。李希特率领这两个乐团曾到世界各地 
巡演,为其赢得了极佳的声誉。 
作为羽管键琴家,李希特的演奏富有特色,不求拟古的风格,而谋求大幅度的动态 
对比和柔韧性。他指挥的作品有着严整的节奏,并能呈现出活跃的生气。在作品的准备 
上,李希特经常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以求在理性、情感及技术方面取得完美的统一。 

由于教士家庭出身以及长期在教堂从事音乐工作的经历,使李希特深具路德教派的 
知识和体验,这些为他演绎巴赫音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李希特演绎的巴赫作品,投入 
真挚的感情,去除一切虚浮矫饰,呈现出端正、庄严、壮丽的形态。节奏紧凑,速度凌 
厉,细部精密,营造出富有凝聚力与活力的感人效果,表现出强烈的宗教式的沉思与升 
华。李希特演奏巴赫时使用的手法是锐利地把握音型的含义,句法与造型明确,速度与 
强弱对比很生动。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浪漫主义式的巴赫演绎法。李希特曾说:“这 
种演绎法矫正了19世纪那种感情过多、极度主观的演奏,去除了感情化的诠释,产生了 
净化的效果。”60年代,是李希特演奏的巅峰时期,这一阶段的演奏具有令人屏息的戏 
剧性与魅力,充满对现世的否定和对彼岸的向往。70年代,由于运用仿古乐器潮流的影 
响,他的演奏力度有所减弱,紧张感和精密感也有下降。但不管怎样,卡尔·李希特的 
尝试,也使我们能从另一角度来理解并评价仿古的潮流。 
在所有巴赫音乐的崇敬者当中,卡尔·李希特也许是最具有德国气质的一位,这种 
气质表现为一种对作品的深刻体验,这一体验并不简单地出乎移情的作用,而是多方面 
地寻求客观的基础,寻求观念和气质上的同一性。卡尔·李希特对于巴赫宗教作品的把 
握,尤其体现出这一特点。他自身的宗教感受和德国新教的传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同 
时,由于他对巴赫作品的严格探究,使得20世纪常见的那种错乱且误置的宗教情感被严 
格地排除开来。我们可以说,巴赫音乐的庄严瑰丽,在20世纪的卡尔·李希特手里获得 
了延伸。16、17世纪以来的新教音乐传统在今天仍然保有强大的力量,这其中有李希特 
的一份伟大贡献。换句话说:人们常常以为,是父亲生出了儿子,但在今天的音乐处境 
里,真正了不起的成就乃是,伟大的儿子创造出伟大的父亲。 
(约书亚 文) 

-- 
我的生活就象裕兴VCD,学习上网加游戏。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72.216] 



--
ryan (竹子·轻歌曼舞)
这是最后一次谈论到爱  
从今以后  我将不会再来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57.7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