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yan (恍惚),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我的生活质量》 第十一章(1)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un Sep 12 15:56:47 2004), 站内
王祈隆在开发区一待就是三年半。在这段时间里,他完全像是一架被闲置起来的机器
,或者是一匹卸掉鞍鞯的战马,他甚至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政治的追光灯,始终照
耀的都是前台。
与王祈隆同时期的县委书记,有的做了副市长,有的做了市委副书记,还有一个
已经到另一个市去当市委书记了。在这三年半里,王祈隆的日子是悠闲的,甚至可以
说是滋润的。
王祈隆才四十出头的年纪,从权利的位子上退下来,这是他当初的设想。休整这一段
时间之后,他的内心就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养出来的,闲适不光养人的身体,也养人的思想。这点点滴滴,都生
长在他的内心深处,外人是看不出来的,被他含而不露的假象给蒙蔽了。他是个正值
壮年的男人,他从小受到的并不是一般人的教养。他的奶奶从他知晓人事的时候就反
复地告诉他,王祈隆从出世就注定不是个平凡的人物。他在随后的生活中已经验证了
奶奶的预言。他不是个迷信的人,但也不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相信在物质的背
后,还有精神的本原存在,至于那是一种什么东西,又是说不明道不白的。
后来,人们议论起王祈隆那几年的经历,都是拿历史上那些大人物的隐居或者谪
贬作为参照系,说,王祈隆这个人,肯定谙熟为官之道在于以退为进,读了不少《厚
黑学》之类的书。其实这都是外界的揣测罢了,王祈隆从来不读那些书,包括所谓的
《领导科学》,他甚至看都不会看上一眼。有人说王祈隆的聪明才是真正的大聪明,
轻松地就打了一个迂回战术,别人为了完成那么一个阶梯的攀升,无不拼得遍体鳞伤
。淘汰的早已是心灰意冷,多少年后想起来,仍是忍不住咬牙切齿。就算是得胜者,
过了许久都还是心有余悸,甚至没有勇气再提起那么一段历史。荣耀是成功者的战利
品,但他们的暗伤却常年不能愈合,英雄泪都是洒在自己的床头的。所谓官场就是战
场啊,在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体制之下,终不会是坦途。王祈隆却几乎是不动声色地
完成了同一级别的晋升。开发区同样是副地级的规格,他在这个岗位上三年的时间如
果从政治的角度讲,完全没有虚度。他同样是在这样一个级别上走完了副职到正职所
必须的过渡时间,而且又极大地降低了机会成本。
开发区在一个城市里,的确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机构,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
王国。那几年,正赶上中央大力倡导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一个重大的课题。开发
区的主要工作便是与外商谈判,或者举办对外招商的项目发布会,这就有更多的机会
使王祈隆走出去,让他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大。那个时候他才感觉到,一个县长对
于他来说实在是小得可怜。他想到了奶奶眼神里的那种无奈和绝望。他的小富既安的
满足是对奶奶毁灭性的打击,也是对奶奶那么多年教育和熏陶的背叛,那恰恰就是农
民意识的集中表现。奶奶的城市不是一个一眼就能望到边儿的县城,也不是一个被稀
稀拉拉的村庄包围着的中小城市。奶奶的城市永远在远方啊!那个远方,王祈隆在奶
奶去后曾经走到过,也许他后来所去的远方是连奶奶都不能想象的远,但却是奶奶想
让他去的。奶奶述说过的那些故事里的场面他完全都经见过了,奶奶故事里没有述说
过的他也一一经见过了。奶奶是死得早了几年,奶奶要是能多活几年,她也许是可以
少了许多失意的。王祈隆觉得他现在终于能感知奶奶的心境了。
刚刚从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时的“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在历史急流的冲刷
下,慢慢地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强烈地滋生出来的政治激情。他在基层领导
岗位上历练过了,又在国际环境里经受了熏陶,王祈隆被千锤百炼的政治金身,终于
可以重新披挂上阵了。当他以一个全新的角色再次走上政治前台的时候,已经基本上
修炼成一个标准的绅士。他的确像是一个城里人了。
王祈隆提前半年多把李青苹派到深圳的办事处去了,等到他的机会来临的时候,
人们已经差不多把那个姑娘给彻底忘记了。李青苹是他青春末尾的一个梦境,他早晚
要从这个梦里醒过来,那里不是他的滞留之地。王祈隆自忖是和那女孩儿没有不清楚
的地方,他因而也不想因为她而产生任何后遗症。他提前几个月就安排了这件事,他
并不能预测到后来的事情,这更让人们认定他是不存私心杂念的。
只是可怜了那姑娘,已经是近三十岁的年龄了,却始终不谈婚嫁;此后又过了几
年,仍然听说是未嫁。她算得上漂亮,在深圳那个地方,应该是有机会的。寻思起来
,王祈隆也并不曾有半点对不起她的地方。但这似乎又是王祈隆心底的一个病灶。
历史在往前走,人也得往前走。
机遇几乎是突然而至的。这一年正逢地市级领导班子换届,省委组织部根据中央
的精神,明确提出要充实一批第一学历本科以上、懂专业、年龄在四十五岁左右的干
部,到地市的主要领导岗位上任职。省委组织部长田俊涛在全省组工会议上又特别强
调,一定要优先考虑那些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后备干部。
这些条件几乎是为王祈隆量身定做的,也许就是这份文件,才又一次清醒地唤起
了他的政治热情。当时的干部情况很复杂,要么是有基层工作经验,但是没学历;要
么是有学历,但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王祈隆想,现在看来,他当初选择回到基层还是
歪打正着,如果留在大学里教书,现在无非还是一个皓首穷经的书呆子罢了。
--
再耗下去都天亮了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57.7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