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yan (恍惚),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我的生活质量》 第十七章(1)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Tue Sep 14 15:27:01 2004), 站内

关于宋文举要被提拔的说法,是一夜之间传出来的,说是要提拔到省人大当副主任。
当时正是省里换届,涉及到调整省里的四大班子。但是,有关宋文举的传言,这风也
确实是从下面刮起来的,就连宋文举本人都公开辟谣了。他在全市的干部大会上讲,
不要乱说话,没有影儿的事嘛!至于我走与不走,组织上是会考虑的,这样说过来说
过去,就影响了组织的决策,对我们市的形象影响也不好哇!

 
  但是,省委却很快派人来地市考察了。虽然只说是考察下面的班子,大家的心还
都是乱了起来。干部使用的民主化进程加快的直接后果,就是调动了大家进步的积极
性。一把手想提拔,二把手想当一把手,副的想当正的。有没有可能性、成不成是另
外一回事,但是想法却是人人都有的。

  如果宋文举真的走了,王祈隆接书记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一来按照惯例,考
虑到一个地方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组织上一般会这样安排;二来王祈隆在阳城的
威信很高,不管是从班子里讲,还是下面的干部群众,对他都是众口一词;三来作为
宋文举来说,也想让王祈隆接这个书记,毕竟他了解王祈隆的为人,让他接书记,绝
对可以免除后顾之忧。

  可是现如今的事情,有时也很难说,任命文件下不来,帽子不戴在头上,谁都不
敢打保票。王祈隆不急,王祈隆至少是表面上不急。但是其他的同志都有想法,大家
都是心慌慌的。宋文举一动,王祈隆跟着就动,下面的同志几乎都有动的机会。可就
在这节骨眼上,有人却写匿名信把王祈隆给告了。

  王祈隆没有见到匿名信。信是写给宋文举及其他市委领导的。宋文举看了信就笑
了,内容非常简单,亦很简短。反映王祈隆与北京来的女专家有不正当的关系,希望
组织上给予严肃批评帮助。既没有写明有什么具体事实,又没有署名。宋文举看了,
就把它丢在一边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应付好省委的考察,这个时候多一事还是不如
少一事的好。他本来想,过几天找个机会让王祈隆看看,卖个人情就算完了。宋文举
随手把信放在办公桌上,过几天却找不见了。按道理讲书记的办公室,一般人是进不
来的,秘书和通讯员进得来,不过不经过允许,他们是不敢随便处理信件的。可丢就
丢了,又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宋文举并没有怎么介意,随处找了找,找不见也就拉
倒了。

  几天后,省里的四大班子领导却接到了一大批反映阳城市市长王祈隆和北京女专
家有不正当关系的举报材料。内容可是比宋文举收到的那封匿名信要丰富得多,措辞
也非常犀利,而且,还署了“阳城市部分老干部”的名。信中反映了盖小别墅的事,
说王祈隆以为专家修建别墅之名,实际上是行和情妇造安乐窝之实,并附了小别墅的
照片。信中说,王祈隆嫌弃自己的结发妻子,长期不回自己的家居住,与女专家在别
墅里公然姘居。王祈隆的妻子被逼无奈,曾经服毒自杀,后经抢救脱险。虽然没出人
命,但是在群众中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儿子不满他的道德操守,愤然出走。阳城市
的干部群众议论纷纷。

  这封信最恶毒的地方是末尾,这样写道:“王祈隆能有今天,既是他投机钻营、
欺上瞒下的结果,更是我们省委管组织的某同志,对他长期包庇,放任纵容的效应。
试想,如果我们用如此市长,怎样能够端正党风政风?如何能使阳城的干部群众口服
心服?”

  一箭双雕,矛头直指田俊涛,既打击了王祈隆,又在这个问题上封杀了田俊涛。


  这封打印的文字材料还没有等到反馈,王祈隆就看到了。王祈隆是阳城第一个看
到那封举报信的人。田俊涛半夜打电话把王祈隆召了过去。田俊涛在这次调整中,是
省委副书记的人选。但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绝对不能说话了。田俊涛说,事情到了这
个地步,能挽救王祈隆的,只有你自己了。

  王祈隆听了并不显得惊慌,只是苦笑着说,我的人品和处事的风格你是知道的。
我不想解释什么了。

  王祈隆说,至于我的去留,听天由命吧!

  省委的考察组照常是考察市里的班子情况,只是在进行干部座谈时增加了一项内
容,侧面了解一下市长王祈隆的生活作风情况。绝大部分干部说王祈隆是个很正派的
领导,而且,工作能力很棒,任市长这几年,市里的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多,市容市貌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极个别人说,听传说王市长和那北京的女专家关系比较
密切,但是谁也没有抓住过什么把柄。

  考察组把考察延伸到了企业。企业家们对王祈隆大力加强企业改革的力度,使众
多的企业起死回生,众口一词。尤其是在欧莱奥企业集团,董事长讲,如果没有王祈
隆市长,就没有欧莱奥这个企业的今天,更没有阳城的今天,因为每个公务员的工资
,花一块钱,就有六毛钱是从欧莱奥的税收中来的。那个女专家,是王祈隆市长三顾
茅庐才请回来的。她是阳城的财神。

  王祈隆知道,这个时候能不能沉得住气,才是对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考验。

  从外表上看,王祈隆的情绪是没有任何变化的。他几乎很少和考察组的同志接触
,如果不找他,他还是整天沉在基层,下班就回家。他现在搬回家里住了,自从儿子
王小龙从武汉找回来后,他就搬回家里住了。


--
a new day has come。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57.7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