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izzard (战隼XL), 信区: other
标  题: 大理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28日19:47:44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大理古城是中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面临界洱海,背靠苍山。
  大理古城是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后,当年修筑的。据文献记载
,它“规模壮阔”,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
,分别叫做:通海、苍山、承恩、安远;城的四角还有角楼,也各有名称:颖川、西平
、孔明、长卿。城墙的外墙为砖,上列矩碟,下环城沟。城内市井俨然,布局呈棋盘状
,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有8条巷。
  至今仍保持着纵横交错、棋盘格局式的街道和雄伟壮观的南北城楼,一条主街贯通
南北古城门。明朝以来五百多年间,这里曾经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道两旁
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联,一派古朴风貌。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为“三房一照
壁”,“四合五天井”。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
对面是一面墙壁。白族民居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
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
筑中堪称一流。
  城内分布着杜文秀反清起义元帅府遗址,清代西云书院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文物古
迹。大理居民都爱花,这里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多数民居院内都有花
坛,种植山茶花等多种花木。红花绿柳装点条条巷边,争奇斗艳的茶花、杜鹃花傲雪开
放,鸟语花香弥温古城。每年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把盆景摆在门前,搭成一座座"花
山",大街小巷百花尽放,使古城显示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由于爱花,人们还以花
来给女孩子命名。“金花”是白族姑娘的美称,大理也被誉为“金花的故乡”。
  城西北的崇圣寺三塔和城西南的弘圣一塔,巷山脚下的无世祖平云南碑和一年一度
的三月街。大理古城是古朴幽静的。城内溪水流淌,使人倍感清新。隐没在街巷深处的
花园、茶社是游人休息的佳所;新辟的洋人街更成为外国游客聚汇之处;具有白族特色
的小吃,著名的“三道茶”更使古城显得别有一番情趣。
苍山,又名点苍山,因其山色苍翠,山顶点白而得名。苍山连绵50多公里,由19座山峰
组成,巍峨耸立,直插云霄,海拔一般都在4000米左右,峰顶上终年积雪。这十九峰从
南至北分别是:斜阳峰、 马耳峰、佛顶峰、圣应峰、马龙峰、玉局峰、龙泉峰、 三阳
峰、中和峰、圣观间峰、应乐峰、雪人峰、兰峰、 三阳峰、鹤云峰、白云峰、连花峰、
五台峰、苍浪峰、 云弄峰。十九峰中,马龙峰最高,海拔4122米。
  苍山十九峰,两峰夹一溪,一共十八溪,溪水东流,注入洱海。十八溪由南向北分
别为:阳南溪、葶溟溪、莫残溪、清碧溪、 龙溪、绿玉溪、中溪、桃溪、梅溪、隐仙溪
、双怨溪、 白石溪、灵泉溪、锦溪、茫涌溪、阳溪、万花溪、霞移溪。
  苍山自然景观优美,风景名胜荟萃。如闻名遐迩的蝴蝶泉、奇险兼有的凤眼洞和龙
眼洞、历史悠久的将军洞、南诏德化碑感通寺、中和寺等文物古迹。山顶有绮丽的花甸
坝子、洗马潭、黄龙潭、古代冰川遗迹等自然景观。古人将苍山多种自然景观概括为苍
山八景,即晓色画屏、苍山春雪、云横玉带、凤眼生辉、碧水叠潭、玉局浮云、溪瀑丸
石、金霞夕照。
  苍山景色以雪、云、泉、石著称。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
景之最。皑皑苍山雪,素裹银装,在阳光照耀下,洁白晶莹。关于苍山雪,历代文人墨
客赞辞颇多,民间传说也不少。明代文学家李元阳曾赞美:“日丽苍山雪,瑶台十九峰
”。
  相传在远古的大理,有一年来了一批瘟神,到处散布瘟疫,河海地区瘟疫流行。很
多百姓被瘟疫压 去了生命,人们苦不堪言。苍山脚下两兄妹从外学法回来,决心为民除
害。哥哥带着狂风,妹妹带着大雪,把瘟神赶到 苍山顶上。为使百姓不再受瘟疫的侵害
,哥哥化为风神,妹妹化作雪神,用大风大雪把瘟神冻死在山顶。从 此苍山上的积雪就
终年不化,成为“风花雪月”四景之首——苍山雪。苍山十九峰,每峰海拔都在3500米
以上,最高的马龙峰达4122米,由于海拔较高,峰顶异常严寒,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
下晶莹洁白,蔚为壮观。
  苍山的云更是名闻遐迩。云聚云散,有时淡如轻烟,有时浓如泼墨。在变幻多姿的
云景中,最神奇的是“望夫云”和“玉带云”。所谓“望夫云”是指每当冬春时节,苍
山玉局峰顶常会出现一朵孤单的白云,忽起忽落,上下飘动,若盼若顾。奇特之处在于
,它一出现,点苍山便骤起暴风,刮向洱海。所谓“玉带云”是指每当夏未秋初,雨后
初晴,苍山十九峰半山间往往会出现白云朵朵,云朵聚汇,慢慢拉开,宛若洁白的玉带
横束苍翠的山腰,绵延数十里,经日不散。奇妙的是,“玉带云”会预兆农业丰收——
它出现次数多,当年就风调雨顺。当地白族有农谚:“苍山系玉带,饿狗吃白米”。
洱海,古称昆明池、洱河、叶榆泽等,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它南北长42公里,东
西宽3.9公里,湖岸线长117公里,面积25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5米,最深21.5米,
蓄水量28.8亿立方米,面积与蓄水量均列云南湖泊第二,在全国淡水湖中居第七位。
  洱海南有弥洱河等注入,西纳苍山十八溪水,东汇波罗江、挖色河,南面的西洱河
是唯一出海口,经漾濞江流入澜沧江。洱海属构造湖,湖岸东西多崖壁,北西南三面为
沙洲。
  洱海气候温和,风光绮丽,素以“高原明珠”著称。洱海中有三岛——金梭、赤文
、玉几;沿岸有四洲——马濂、鸳鸯、青莎、大鹳朋;水有九曲——莲花、大鹳、蟠矶
、凤翼、萝莳、牛角、波作、高品、鹤翥。三岛、四洲、九曲景致优美,是游览洱海、
消闲度假的好地方。
  洱海水深清澈,宛若无暇的美玉。洱海是中国著名的高原湖泊,早在汉代它己名载
史册。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在向汉武帝汇报西域情况时,他说在大夏
国(今阿富汗)曾看到蜀布,经了解是从身毒(印度)贩运去的。他极力进言:从蜀郡
通身毒,道路近便,有利无害。根据张骞的建议,汉武帝派使者到西南夷寻求通身毒之
路。道路都为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最终未能通身毒。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因使者阻
于昆明族之事,征调人力在首都长安开挖了一个人工湖,方圆40多里,名之为“昆明湖
”,训练水军,准备征讨洱海地区的昆明族。当然,汉武帝征服云南高原其在长安“昆
明湖”训练的水军不可能派上用场。但是,这段“汉习楼船”的典故却永留在司马迁的
《史记》中。后来,清朝乾隆皇帝因景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功业,把北京颐和园西湖也
改名为“昆明湖”。
  洱海由于气候温和,湖中动物植物生长良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省最大的
水产基地之一。洱海属断层陷落湖泊,湖水透明,清澈如镜,被人们称为玉洱。传说在
海底生长着一棵硕大无比的玉白菜,这碧波莹莹的湖水,就是一滴滴从玉白菜的心底沁
泻出来的玉液。洱海每时每刻都保持着自己迷人的风韵和色彩。它不仅有三岛、四海、
 五湖、九曲之胜,还有三塔例影、九孔石桥、玉友戏水等美妙奇观。
  如果在清晨登临金梭岛极目远眺,可领略洱海朝阳奇景,白天可纵览气势磅 礴的千
堆雪浪,傍晚可观赏苍山夕照的五彩飞霞。 而在那万籁俱寂的良霄夜,则可尽享天海明
月互相辉映,天地苍穹倒转眼底的奇景。
  洱海四周有著名的洱海公园、喜洲海心亭、海舌、双廊风光等风景区。文物古迹错
落地分布在洱海周围,著名的有天镜阁、水月阁、珠海阁和洱海中的观音阁、小普陀等
。前人将秀丽的洱海风光概括为八景——山海大观、金梭烟云、海镜开天、岚霭普陀、
沧波渔舟、海阁风涛、海水秋色、洱海映月。洱海与苍山紧紧拥抱,形成天然的苍洱风
光。明代状元杨升庵留有“山则苍笼垒翠,海则半月拖篮”的名句
大理三塔,又称崇圣寺三塔,是我国著名的佛塔 之一,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它似三 支巨笔,把古城点缀得更加壮丽,使苍洱风光增添了 不少光彩。三塔历
来都是大理的象征。
  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一公里处。雪峦万仞、镂银洒翠的点苍山峙其后;波涛
万顷、横练蓄黛的洱海嵌于前。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为苍洱间
的胜景之一。真是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
唐代的典型建筑,大致建于晚唐时期。从塔下往上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
有倾倒之势。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为二层。下层边长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
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
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照壁后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记》

  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
门则在距基座平面近6米处。塔墙厚达3.3米。第2至第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
16层为塔顶。以第二层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凡17层砖,每层挑
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翘。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龛
两侧另有亭阁式小龛各一个,莲花座,庑殿式顶,中嵌梵文刻经一片。南北两面中间有
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以上各层依次交替。塔身
愈往上愈收缩。
  塔顶高8米,约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耸的塔刹使人有超出尘寰、划破云天之感
。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安有击风锋;其下为钢骨
铜皮的相轮;最下为覆钵,外加莲花座托。塔顶四角原有金鹏鸟,相传“龙性敬塔而畏
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现金鹏已无存,复修前仅残存金鹏鸟足。千寻塔中
空,置有简易木梯,可达塔顶。
  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小塔,均为平面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
塔,两座式样 完全相同,均为十级,高均为42.4米,建于五代到南 宋的大理国时期。
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基座亦
为八角形。两小塔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近年对三塔的加固维修过程中,清理出 680余件文物,这是迄今发现的最丰富、最
重要的一批南诏和大理国时期的文物。


--

    黄山以松名,松以山名。黄山和迎客松,历来是互为修饰词的。但黄山的地图上赫
然写着:黄山最著名的奇松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望客松,接客松,
原来这松树的三陪生意也做得这么火红,明明还缺一个拉客松嘛,我们给它加上吧,哈哈。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