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a (海), 信区: Life
标  题: 北京小吃,梦里的一缕香(1)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12月03日00:52:1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这两天经常和宿舍的人卧谈
不幸的是每每必谈到家乡小吃
最后总免不了两颊酸痛,口舌生津,腹中翻江倒海,
以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同舍还有一个北京人
因此北京小吃就是我们的重要谈资
——说实话,提到这个话题,我的最深刻印象不是某一样精美爽口的小食
而是心里一种异样的感慨,有幸福,却不止这个

想想人们每每谈到“饮食”总会跃跃欲试,出外旅游也必先打听可有美食可寻,
任何人说起自己的家乡小吃更必是如数家珍
——除了味觉上的感知以外,恐怕更多是因为这些饮食背后所闪现的文化的影子罢

北京小吃的特点,也与文化脱不开关系。

总体来说,北京小吃大多是在明清时代北京成为真正的中华帝都之后形成的
帝都是一个国家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四方使节也需来此朝见,
同来的,还有各地的厨师与食客。
因此北京小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包容性。很多品种都似乎在其他地方的饮食中似曾相识。
主要来讲,还是以北方饮食为主,特别明显得是其中的两支:清真饮食与满蒙饮食。
这里就不详加考证了,反正我感觉如此。
很多名字怪怪的小吃,原来用的都是满语或者蒙语,比如“萨其马”,hehe,很好听
满人入关打下江山以后,也还经常吃些以前的“粗糙”食物,为的是不忘本。比如
白煮肉,将大块的猪肉直接用水煮,吃的时候只加些盐,没有其他调料。
清真小吃就更是花样繁多,占去了北京小吃的很大一部分名额。清真在饮食上的一些
禁忌,让他们在各种糕点和牛羊肉制品上花了巨大的心思。
年糕、松糕、糖耳朵、松肉……可以说的东西太多了!
在北京回民聚集最多的牛街,早年道路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小吃店,各种美食让人眼花缭乱
今年12月6日是开斋节,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
记得初中的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骑车经过牛街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街上挤满了戴着白色帽子的人,从老翁到孩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街边的桌子上
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清真美食,年轻的伙计兴奋的高喊“开斋了阿!”……
hehe,美丽的回忆,可惜我当时急着上学,放学回来的时候人群已经消失了……
sigh……

帝王之城,同时生活着一国之君和黎民百姓,更有无数皇亲高官过着类宫廷的生活。
于是北京的小吃又有了一个特点:很多食物一定要看起来精致、看起来优雅。
很多所谓的宫廷小吃都是从民间逐渐进入帝王的御膳房的,美味不减,美色尤增。
同时很多的八旗子弟,即使生活条件在急剧下降,也不愿降低他们在饮食上的“品味”
特别是很多糕点,白色或是泛黄的面,配以紫色的豆沙或是紫红的枣泥,红色绿色的果脯
还有特制的做成粉色的砂糖……处处显示出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

再有的就是寻常百姓的美食了。没钱,也绝对不会怠慢了嘴巴和肚子
老北京的豆汁儿臭豆腐我是没有口福享受了,呵呵
我父亲是非常喜欢的,经常要去南新华街那边的豆汁儿店里待上一个下午
不过还是有足够的美食填满我童年的生活的

早上有油条、油饼、豆浆、豆腐脑、炒肝儿
新炸的油条会有种特别的香味,麦子的味道
豆浆在北京人嘴里简称为“浆”,加糖的叫做“糖浆”,不加糖叫做“白浆”
炒肝儿是最有讲究的,稠稠的浆汁要纯净,不能有细细的沫;
吃法更特别,讲究的不能用勺子等辅助工具,要用手托着碗转圈用嘴直接“吸流”

正餐有各种选择,烧卖、京东肉饼、门钉肉饼、卤煮或少、爆肚、白水羊头……
东来顺的涮羊肉,又一顺、烤肉宛的烤牛肉,功德林的素菜……
不行了!口水泛滥了!!



--

※ 修改:·sea 於 12月03日03:29:56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