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a (海), 信区: Life
标 题: 北京小吃,梦里的一缕香(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12月03日05:49:0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
题目叫做《枣核》
大意是说一个旅美华人托人千方百计从中国带一枚枣核给他,
只是因为他这多年漂流在海外的学子,心里做梦都想着故乡,想着自家后院的那棵枣树
于是想在异国的土地上,种出故乡的果实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到小吃,
无论酸甜或是苦辣,归根结底,
都是在回味故乡的味道
因此,我的北京小吃情结,
便一辈子也脱离不开皇城碧瓦闪烁的光泽
脱不开时刹海夜晚的点点灯火
脱不开庙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脱不开胡同里灰砖砌起来的门楼
脱不开被我们那些孩子骑得锃光瓦亮的石雕的门墩儿
小的时候能吃上一串冰糖葫芦真的是很期待的事情
我所知道的最棒的冰糖葫芦熬糖的火候掌握的要恰到好处
据说撒上沙子拿刷子轻轻一拂就掉
不过我可是没有吃过的
小时候过春节时,大人总会买上好几串糖葫芦藏在院子里让我去找
凉凉的酸酸甜甜的山里红糖葫芦永远都是我的最爱
小的时候还特别爱吃王致和的酱豆腐和六必居的酱黄瓜
甚至到了每餐必有的程度,这两样美食也被我“封”以“特级酱菜”的称号
初中时候上下学都会路过牛街,每每都会被路边的小吃店吸引
有一家店门口永远都排着队伍购买新出锅的年糕和发糕
我最欣赏的却是一个不知名的老爷爷骑着一辆带篷三轮车在礼拜寺门口卖的糖火烧
园园扁扁,上面印着个大红点,里面有很多层的面,甜而不腻,比大顺斋的还要好吃
每逢春节的庙会,都要吃上一碗“茶汤李”的茶汤或是面茶,
混和各种香料又用专门荤油炒过的面粉,只需用一把特大的龙嘴茶壶从一米多高倒出
的开水一冲就好,根本不用再拿勺子搅拌,那开水还会在空中划出一道极优美的弧线
不用吃太多,只要尝尝那熟悉而又良久未得的口味就好,还有好多东西要吃呢。
中秋的时候还有月饼,北京的特产是“自来红”、“自来白”
酥油面作皮,里面的馅儿有砂糖、油面、青丝红丝、冰糖、核桃仁……
月饼的上面还会印上一个红色的圆圈
平时若是有时间,就和朋友骑车去南横街的“小肠陈”吃一碗卤煮。
绝对精致的选料,配以驰名京城的老汤——真是一种享受
再有就是沙滩那边一个小店卖的墩儿饽饽
圆圆的白色的死面饼,咬一口,满嘴都是桂花的香……
北京的小吃,不但要观其色,嗅其香,品起味,
还要听其声——老北京特有的“吆喝”
胡同里一听到敲小锣的,孩子们就赶紧跑出去看有没有吹糖人的
时常还会听到胡同里有人吆喝“切糕——”
声音嘹亮,有点像《北京人在纽约》片头曲的前面两个音
庙会上,更是会各种各样的吆喝:
有声音悠长、略带沧桑的,“栗子面——饽饽”;
还有简练夸张、突出主题的,“肉——包”
……
白水羊头的叫卖我最喜欢:
“好吃哎——白水——羊头——”(5-3^-2^——1^-5——1^-1^——)
听着就透着一股子京味儿
北京小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我的脑海里牢牢占据着他的位置
以致不管将来我走到什么地方,听着什么语言,吃着什么大餐,
心里都永远惦记着庙会,惦记着吆喝,惦记着胡同
就像《枣核》中所写的那个游子一样
如果有一天我身在异乡,别人要问我最想吃的是什么
我想很多北京人会和我说出相同的答案:
——最想吃家里母亲做的炸酱面
真是再简单廉价不过的东西了,但却是我们很多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最好是在冬天,或者刚进正月,
母亲把现抻的面条下到滚开的锅里,
煮熟后趁热捞到碗里直接吃,这叫做“锅挑儿”
酱要用新鲜的黄酱和肥一些肉丁与葱姜一起炸成
就着面吃的蔬菜叫做“面板儿”
粉红的水萝卜丝,翠绿的青菜叶,嫩绿的白菜,白色的豆芽,黄色的黄豆……
再加上泡得喷儿香的腊八醋和腊八蒜……
——和全家人吃上这样的普通一餐,也许,这就是幸福的全部
这就是让不知多少人魂牵梦萦的北京……
脑海边响起了何勇的《钟鼓楼》,那让人心醉的单弦儿声: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
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
我的家就在这个大院的里边
我的家 我的家 我的家就在这个地球的上边
--
海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