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ingxw (急性阑尾炎), 信区: Life
标 题: 我的上海童年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11月15日22:25:2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喜欢听周杰伦的《上海1943》,觉得听起来十分有味道,有时候常常勾起我对童年的回
忆。
先介绍一下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吧。八十年代的上海,从居住条件来说,还处在逐步改变
的阶段,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条件,其一为解放前的石库门房屋,大多位于市中心地区;
其二为解放初期大批建设的工人新村,譬如国棉六厂的工人就住在"国棉六村",这些工
人新村多数原是解放前的棚户区,由于上海棉纺等工业的发展,苏州河一带在我童年时
多数是成片成片的工人新村;其三是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初建起的公寓大楼,多数为
六层的,也有十几层的高层。
我家就住在上海西北普陀区的某工人新村,离苏州河不太远。全家近十几口人住在三层
楼房里,过着热闹快乐的日子。当时我有三个弟弟,我自然是其中的老大。和弟弟们在
一起的生活玩耍,是我童年里最难忘的部分。
我家前后十几条弄堂(北京人习惯叫做"胡同"),对童年的我们来说是充满神秘和乐趣
的。两排房子夹着一条小巷,本来倒也可以一览无余,然而这一家围个院子,那一家搭
个架子,巷子就变得"犬牙差互"了。这样一来,捉迷藏就显得很有乐趣,当然,对于我
们这群"小光郎头"来说,就又有些不带劲儿了。于是我们每人配上一把玩具枪,过上一
回真人版的"CS"瘾,真可谓是其乐无穷!到了大热天,游戏又升级为水枪战,不但不
伤人,还很凉快呢!其实,这样的游戏是很有复杂性的,比如水枪有"装弹量"和射程的
限制,这就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实力--水枪的优劣了。当然我们也是很讲究战术配合的,
譬如守住水龙头,就可以切断对方的弹药供给,又譬如埋伏蹲点等等。除了这样的巷站
以外,打弹子啊,捉人啊,各式各样的游戏本来就多,加之同龄人聚在一起,只要肯开
动脑筋,是决不会没得玩的。这就是其乐无穷的弄堂"小瘪三文化"。
外出又是一种选择了。在家附近,有一条城市铁路,旁边还有一个雕堡,据说是抗战时
期留下的,这对小孩子来说是再好奇不过的,于是我们也常常去完,太小的时候总是大
人陪着,以后胆大了,就自己走,爬上雕堡,走上铁路,一直走到苏州河,有一次还过
了河上的大桥。那时的苏州河还是黑臭黑臭的,河上泛着白沫,又恶心又怕人。河岸边
停泊着装煤船,岸上是无尽的烟囱。我一人多少有一些怕的,于是按原路回了家,当然
,一顿训斥是少不了的。
还有印象较深的事要属去外婆家玩了,外婆家住在市中心,是石库门房子,也有弄堂,
可是直直的,一览无余的样子,不过有许多门洞,那时我竟傻傻的认为那是山洞呢。石
库门的一大特点是有阁楼,记得那时我表哥表姐就睡在阁楼里,一把梯子架在屋里,多
有趣,多新鲜哪!当时我是多么羡慕我哥能睡在那儿,于是我和弟弟每次去外婆家,都
一个劲地要上阁楼。石库门的屋顶上开有"老虎窗","老虎"一词来源于"洋泾浜"里的"r
oof"一词。可惜楼上住的别的房客,我也没机会上楼从里面看看老虎窗的模样,只能从
外头欣赏了。
说到童年就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但过去的事只能永远地留在记忆中的,变化始终存在,
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是好的变化,可喜的变化,就应该欢迎。前不久回上海,又重
温了一次旧梦,谁知工人新村早以被漂亮的商品房所取代,旧铁路也成了高架轻轨线,
苏州河没了黑臭,石库门虽是依旧,但已被市委列为城市文化遗产,和一大会址一起被
永久地保留下来……童年去之不回,然而美好的将来却等着我们去创造。市政建设、推
旧竖新不真实我们土木人的终生事业吗?
--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