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nelyboy (天使猪@你快乐么?), 信区: Life
标  题: 北京小吃1(zz)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12月02日13:47:00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北京小吃有史料可查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十四世纪。据考证,北京小吃中的肉饼、
八宝莲子粥,就是从元代宫廷小吃“肉饼儿”、“莲子粥”逐渐演变而发展起来的。
这可以从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为文宗皇帝提供御膳食谱的《饮膳正要》中寻找踪迹。
历史上北京曾为金、元、明、清的都城,故能博采各地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族小吃
之风味。
  北京小吃所用主料,遍及麦、米、豆、黍、肉、蛋、奶、果、蔬、薯各大类,
每一大类又可分出若干细类。如米类中就有糯米、粳米、籼米;豆类中有黄豆、芸
豆、豌豆、绿豆、豇豆、红小豆等。至于所用配料、调料等,则有百种之多。
  制作北京小吃的主要烹饪技法有蒸、炸、煮、烙、烤、煎、炒、煨、烩、熬、
炖、旋、冲等,其中包含的擀、抻、包、裹、卷、切、捏、叠、盘等制作技术,更
需要炉火纯青的造诣。
  过去,北京人称小吃为“碰头食”或“茶食”。经营小吃的多是商贩,或肩挑
车推沿街叫卖,或摆摊于市场庙会、街头巷尾。那些上市做买卖的或赶庙会、逛街
的人们,碰到各式小吃,察其形,观其色,嗅其香,引起食欲,买点尝尝,花钱不
多,图个新鲜,并不饱餐。
  
  ■33版至40版“天天副刊特辑”《北京的小吃》撰文/安道尔
  ■参考书目:《北京往事谈》、《北京风味小吃》
  《中国小吃》、《增补燕京乡土记》、《闾巷话蔬食》
  《老北京的生活》、《雅舍谈吃》、《知味集》等。
  ■图片选自:《消逝的职业》、《北京风味小吃》、《中国小吃》等
  ■不喝豆汁儿
  算不得真正的北京人
  其实在豆汁儿的“考验”下,不少真真正正的北京人也败下阵来:委实接受不
了,甭说喝,看着别人喝得有滋有味的样子,都因受不了豆汁儿冲鼻子的味儿而心
里不舒坦。
  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若没有这个轻读的语尾,听者就会不明白你的语
音而生误解。
  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说: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
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越辣越喝,
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我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
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
  乾隆十八年十月发交内务府的一道谕帖,其内容是:“近日京师新兴豆汁一物,
已派伊立布(乾隆朝之大臣)检察,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当时
内务府大臣)招募制造豆汁匠人二三名,派在膳房当差,所有应用器具,准照野意
膳房成例办理,并赏给拜唐二缺以专责成”。这道谕帖说明豆汗是从乾隆朝开始问
世的,至于什么人发明的,无从查考。
  粉房中水磨绿豆制粉条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下脚,
经过发酵后再熬熟,就是豆汁儿。《燕都小食品杂咏》豆汁粥诗云:“糟粕居然可
做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豆汁儿最早分甜、酸、酸甜三种。当天做成的豆汁儿是甜味,放到第二天,就
变成酸甜,第三天则只酸不甜。
  清宫御膳房饭局里所做的“豆汁粥”,有三种做法:勾面儿(豆汁熬熟后,少
许纯绿豆粉调成稀糊,对在豆汁里,这种豆汁味道清甜)、下米(在豆汁里加入一
碗米同熬,这种豆汁甜而酸)、清熬(不加任何别的原料,只清熬豆汁,这种豆汁
只有酸味,过去街头豆汁挑子上所售的豆汁,便是这种)。
  据单好豆汁儿这口儿者称,一碗豆汁儿加上一碟儿辣咸菜丝儿,占了五味中酸、
辣、甜、咸四味,独没有苦味,是为人生的期盼。
  豆汁儿还有个孪生兄弟:麻豆腐,是制豆汁儿时的豆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
豆嘴儿、腌雪里红炒熟,泼辣椒油,喜爱这一口儿的北京人也颇多。


--
我的理想很多
我的希望不小
我在清华的主干道上
渐渐变老!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