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nelyboy (天使猪@你快乐么?), 信区: Life
标  题: 北京小吃4(zz)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12月02日13:48:2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贮冰纳爽
  在没有冰箱的过去,北京人消暑靠的是冰窖。窖藏的冬天取自河湖的天然冰,
有数种冰品小吃是以前夏日的佳品,且多集中于什刹海的“荷花市场”。
  今年据说要开始恢复夏令的“荷花市场”,不知这些绝妙而冰凉的小吃能否把
快意沁入年轻的新北京人的心脾?
  ■酸梅汤
  昔时是老北京夏天唯一的清凉饮料。因酸梅入厥阴经脉,酸梅汤既可解渴,又
可以祛暑平肝。据说最为精制讲究的酸梅汤,不用水煮,而用沸水浸泡酸梅。饮时
也绝不往碗里加冰,而是在汤罐外用碎冰块“镇”,所以酸而不烈,甜而不酽,冰
而不钻牙床。
  卖酸梅汤的手执两只铜碗,两碗相叠,大指小指卡住下碗,二指三指挑动上碗,
频频相敲,有断有续,发出“得儿铮-铮”的声音,名为“打冰盏儿”,听来异常
清凉。卖雪花落、红果糊子膏,甚或串街卖果子干儿、玫瑰枣等的担子,也用冰盏
儿为响器。
  ■冰碗
  《天桥杂咏》记曰:“六月炎威暑气蒸,擎来一碗水晶冰。碧荷衬出清新果,
顿觉清凉五内生。”冰碗曾是什刹海荷花市场特有的应时消夏鲜品。5月端阳至8月
中秋时节,什刹海开办荷花市场,沿岸搭棚售货。把果藕(白花藕)切片、去芯鲜
莲蓬子、鲜菱角、鲜老鸡头(芡实)四样儿掺在一起,谓之“河鲜儿”。遇有买主,
即以鲜荷叶包成菱形包。
  在小碗底垫上天然冰的小碎块,上边放上“河鲜儿”,撒上白糖,就称之为
“冰碗”。全冰碗还得加上去皮的鲜核桃仁、鲜杏仁、甜瓜、蜜桃。
  ■雪花落
  “雪花落”的“落”读“涝”音。卖雪花落的,用一个木筲,里面装一个铁筒,
筒里是白开水加蔗糖,筒的周围全是碎冰块,撒上盐。铁筒中间有一根轴,底下和
木筲通着,轴上缠绳,卖雪花落的人两手来回拉绳,铁筒就在木筲里转动,使筒里
的甜冰均匀地降温。当铁筒内壁挂上凌以后,卖者就用一个竹板在筒壁上刮冰凌。
卖的时候用带小眼儿的铁勺捞出冰凌盛在小碗里,那颜色就跟雪花落在地上一样。
  ■江米藕
  过去沿街叫卖江米藕的多为清真小贩。早年北京城内“三海”(什刹海、后海、
积水潭)多种莲藕,以什刹海北岸“会贤堂”的江米藕最著名。“江米填入藕孔中,
所蒸叫卖巷西东。切成片片珠嵌玉,甜烂相宜叟与童”。就是对其极形象的摹写。
  ■凉粉儿
  夏日,老北京的小贩应时当令售卖凉粉儿。北京人喜爱的凉粉儿称“拨鱼”或
“蛤蟆骨朵”,是用淀粉熬制,用漏斗挤压成蝌蚪形。也有凉后凝成长方形豆腐块
状的。吃时浇上酱油、米醋、芝麻酱、芥末、蒜汤、辣椒油、腌胡萝卜丝等调料,
酸辣适口,价钱不贵。曾有赞拨鱼的诗:“冰镇刮条漏鱼窜,晶莹沁齿有余寒。味
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
  ■扒糕
  是北京传统夏季小吃,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小圆坨,蒸熟。吃的时候切成薄
片儿,浇佐料:酱油、醋、芝麻酱、蒜汁儿、辣椒油、芥末、腌胡萝卜丝儿。
  北京扒糕已约有150多年的历史。有诗赞云:“荞麦搓团式样奇,冷餐热食各相
宜。北平特产人称美,醋蒜还加萝卜丝”。
  ■栗子凉糕
  是北京传统小吃,用纯栗粉加白糖、桂花压制而成,为小吃上品。相传此糕原
为元代、明代时高丽及女真人的食品,到了清代,已成为满、汉权贵之家的小食品。


--
我的理想很多
我的希望不小
我在清华的主干道上
渐渐变老!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