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nelyboy (天使猪@你快乐么?), 信区: Life
标  题: 北京小吃6(zz)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12月02日13:49:24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百变面食
  因为北方以面为主食的饮食传统,故在北京小吃中,面食类的小吃花样繁多,
制法各异。难以数清究竟有多少种。有很多今天已经难得一见了,也有很多至今
“生机勃勃”,在小吃夜市、小吃一条街上,是不必猜而肯定会出场的“角儿”。
  ■烧麦
  烧麦起源于元大都,是地道的京味小吃,现在南北方皆有。北京烧麦从馅上分,
春、夏、秋、冬四季有别,即:春以青韭为上,夏以羊肉西葫芦为优,秋以蟹肉馅
应时,冬以三鲜为当令。
  在清称之为“稍麦”,乾隆年间诗人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中就有“稍麦馄
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的诗词。
  ■锅贴儿
  锅贴儿形似饺子,包好并不煮,搁在油铛上,烙一会儿,往饺子上再浇点热水,
盖上盖儿一焖,铲出来,贴着铛的一面是焦的,所以叫锅贴儿。与饺子不同的是,
锅贴两角不封口,呈月牙形,馅似露未露为一大特色。
  ■褡裢火烧
  这种北京地区风味小吃有荤素两样儿。外边有卖的,也有在家里自己做着吃的。
这种长方形的火烧互相粘连在一起,就像旧时装钱物的“布褡裢”,故名褡裢火烧。
其味道与馅饼差不多,只是形状不同而已。
  ■烧饼
  烧饼历史久远,从东汉以来就有了。它的前身是从西域传来的胡饼,所以制售
烧饼者多为回民。当做好烧饼剂子,用手摁成圆饼时,烙烧饼的就用擀面杖在面案
儿上敲出响亮的花点儿,以告诉过路的买主:烧饼就要上铛啦。之后在圆饼上蘸上
芝麻,放在铛上烙,然后再搁在炉内立着码好,烘烤至熟。
  很多北京风味吃食,如涮羊肉、爆肚儿等,都要佐以烧饼。
  ■螺蛳转儿
  半发面抻成细条,搁芝麻酱与花椒盐儿,盘在一起,如螺蛳状,把它摁平了,
先在铛上烙,后在码道烤。烤好后外面脆里面暄。当天售不完的螺蛳转儿再烤一两
次,叫“干蹦儿”,用手一拍就碎,吃着蹦焦酥脆。
  ■煎饼
  北京人多在春季食用煎饼。老北京的煎饼以天桥市场的为最好。《天桥杂咏》
有述:“传闻煎饼是宜春,裹得麻花味特新。今日改良高进步,一年四季市问陈。”
可见煎饼也在不断变化:裹油条、麻花,到裹利口香脆的薄脆。
  ■马蹄烧饼
  一面蘸芝麻,贴在不灰木的吊炉上,用微火烤熟,用铁铲子铲下来,两层薄皮
一样厚,内空。蘸芝麻的这一面儿是鼓盖儿,形似马蹄,因而得名。最宜用它夹炒
肉末或焦圈吃。
  ■油条
  早年间叫“油炸鬼”(油炸桧之意)。南宋时,卖国贼秦桧谋害忠良岳飞父子,
引起百姓不满。据传那时人们家家和面,分别搓成两个面人,一似秦桧,一似王氏
(秦之妻),捏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称“油炸桧”,以解心头之恨。
  油条金黄酥韧,松泡脆香,是与豆浆同食的早餐小吃。
  ■开口笑
  开口笑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佼佼者。它与麻团相似而又有不同,炸熟时自然咧
开口“笑”。做开口笑需要相当高的手艺,否则“口”难开,更“笑”不起来。
  ■馓子
  馓子是麻花类的花式品种,据说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秦汉以来为寒食节的必
吃食品。古名“寒具”、“环饼”。
  苏东坡曾写过赞美馓子的诗:“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
知轻重,压扁佳人编臂金。”
  ■杂面
  杂面就是杂豆面,以绿豆为主,做成面条。北京过去卖杂面的有两种,一种是
担小圆笼卖生杂面,一种是卖羊肉熟杂面的。卖熟杂面的前担是高挑柜子,后担是
圆笼或水桶,面锅多是铜锅,锅上架一横板,放置煮过的杂面和煮熟的大块羊肉,
锅中也有肉面,随卖随续。担上备置腌韭菜罐、醋罐等。
  因为北京人旧俗持佛戒不吃牛肉,下街售卖的都是羊肉杂面(猪肉与杂面之性
不合)。
  ■杠头
  这是一种白面火烧,又叫“小山东锅饼”,很酥,很面,一嚼就能掉干渣儿,
又很有嚼劲儿。做的时候需要用真正的木杠子来压,反复地将面劲儿压出来,才能
制成小饼,上火烤熟。
  ■墩饽饽
  墩饽饽又叫硬面饽饽。“饽饽”一词,源于满语,清朝较为盛行。当时一般称
点心为“饽饽”,称水饼为“煮饽饽”。墩饽饽以面硬著称,吃起来干甜筋道,易
于消化。旧时一般多于夜间出售。《燕都小食品杂咏》有诗道:“饽饽沿街运巧腔,
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教,惊破鸳鸯梦一双。”《旧京秋词》云:“可怜
三十六饽饽,露重风凄唤奈何?何处推窗呼买取,夜长料得女红多。”诗后注解说:
“夜闻卖面饽饽声,最凄婉。”
  ■驴打滚儿
  即豆面儿糕。黄黏米面蒸熟后,在案板上摊开摁平,裹上红糖或豆沙馅一卷,
再滚上炒熟了的黄豆面,吃时浇黑糖桂花水。
  至于为什么叫“驴打滚儿”,有一种解释是:毛驴打滚之后,地上即有一块一
块的“肥料”,形状、颜色都和此豆面儿糕相似。———哇噻,说清楚了反而更糟
糕!《燕都小食品杂咏》云:“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面埋,何面群呼驴打
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
我的理想很多
我的希望不小
我在清华的主干道上
渐渐变老!
※ 来源:·听涛站 bbs.tingtao.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