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oxpp (贪玩又自由的风筝), 信区: other
标 题: 遇细菌发光的绷带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29日13:17:0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转载自:http://www.scienceworm.com
2001-11-28:遇细菌发光的绷带
图:警示颜色——细菌使硅晶圆片发光。
一种神奇的绷带即将面世,它可以通过发出不同的颜色的光来提醒医生伤口处某种
细菌的出现。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能响应两类细菌而发出二种不同颜色微光
的微型装置。
纽约Rochester大学的Benjamin Miller和他的同事们希望能制造出一种小巧的传感
器,利用它迅速而易于辨认的发光来识别危险或耐抗菌素的菌株。
然而直到今日,传感器只能产生非常小的无法用肉眼辨认的颜色变化。
目前,微光只在“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存在时才出现。大多数的细菌不是“革兰
氏染色阳性”就是“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能够被一种叫做水晶紫罗兰的染料染色的细
菌称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这种染色机理在1884年被丹麦的生物学家Hans Christian
Joachim Gram 发现,而且直到今天仍被用来区别二种类型的细胞。
细菌细胞壁化学组成的不同决定了染料能否着色。细胞壁组成不同的另一个结果是
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更易受抗生素影响, 这种测试对处理感染是非常有用的。
Miller的研究小组希望用简单过程替换麻烦的着色过程来检测这两类细菌。为了研
制传感器,研究组和同在Rochester大学的研究硅片发光装置的专家Philippe Fauchet进
行了合作。
Fauchet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怎样使硅片发光,而使得光导纤维与硅微电子芯片相兼容
。硅通常是一个非常差的光发射体,但是它能被酸蚀刻成为多孔的海绵状结构。
Fauchet和研究组发现,当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黏附在多孔的硅表面的时候,光的颜
色会发生轻微的变化。研究员使硅片只吸附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但是不吸附革兰氏染色
阳性菌,方法是在硅片表面涂布一种特殊的分子,这种涂布分子仅能结合革兰氏染色阴
性菌所具有的化学基团。
研究组正在针对特定的危险细菌例如沙门氏菌和李氏菌研究起吸附作用的涂布分子
。
Nature science update,
Edited by timer
--
/\_/\ ☆● ☆ ξ★
/__ __\ )╮ ★●● ●● ☆ 为什么
\ /__ / \ ●●●●●● 我吃不到的
/o \( ) ●● ●●●
|||( \) ╱ ● ●●
m!m m-~-' ●葡萄都是的呢酸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8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