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izzard (战隼XL), 信区: other
标  题: 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主要数据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10日16:28:52 星期四), 站内信件

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协于2000年下半年至2001年上半年对我国公众(18-69岁)科
学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第四次调查。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公众的支持
配合下,经过数千名调查员入户实施调查,研究人员对调查数据进行审核和处理,对结
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经过专家评审,圆满完成了调查工作。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
查主要数据和有关情况如下:
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主要数据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520份、回收有效问卷835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8%
。经数据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1.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基本现状
  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每千人中有14人具备基本公众
科学素养),比1996年的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过去的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0
.24个百分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
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同性别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
7%,女性为0.98%。
  不同职业群体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
11.42%;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达6.29%;排列第三的是商业工作人员(5.81%)
、办事人员(4.70%)、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4.55%);排列
第四的是服务性工作人员(1.03%)离退休人员(0.87%)、个体劳动者(0.55%)、
工交企业工人(0.52%)和城镇待业人员(0.10%);排在最后的是农林牧渔劳动者
(0.04%)、家务劳动者和丧失劳动能力者。
  不同学历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差异显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
的比例越大。
  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
平的比例越低。
  城乡差异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农村居民为0.4%
。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
比例由东向西逐步下降: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5%。

  2.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
  本次调查表明,除正规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
渠道和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变化的重要因素。
  电视是我国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82.8%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学技术信息;
报纸和杂志也是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我国有52.1%的公众通过报刊获得
科学技术信息;我国公众通过人际交谈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20.2%;通过广播获
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10.9%;通过图书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5.2%;利用因特网
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1.6%。
  公众利用科普设施的调查显示:
  在过去的一年内,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公众比例为85.9%;没有参
观过科技展览的公众比例为81.4%;没有去过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阅览室的公众比例为73.
0%;没有参观过动物园和植物园的公众比例为68.2%。
  3.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我国公众对各种职业态度的调查显示:
  在我国公众的心目中,科学研究人员的职业声望最高,得分20.1;其次是医生,得
分为18.7。但是在希望自己子女从事的职业的选择中医生的选择得分(20.0)高于科
学研究人员(18.2)。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看法的调查显示:
  我国75.5%的公众认为科技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利大于弊:72.2%的公众对科技解
决更多的问题抱有很大的期望。
  我国公众认为优先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依次为:“农业与食品技术”、“人口健康与
环境保护”和“国防科学技术”。
有关调查的几点说明
  1.公众科学素养及其测试方法
  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个部分组成:(1)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
;(2)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
基本了解程度。我们的调查指标体系和问卷是根据国际通用的测试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具
体国情设计的。这样,调查结果不仅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同时也能够在
国际上进行交流和比较。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一项科学性、社会性、基础性工作。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
始借鉴国外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指标体系和调查经验,中国科协坚持多年收集国外相关
资料和开展研究工作,并在原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于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对我国公
众科学素养进行过三次调查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这项工作目前在我国仍然处于
探索和逐步完善的阶段。
  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首先,进行了指
标体系修订,并进行了抽样方案设计和调查方法的研究。其次,对调查全过程进行了严
格的质量控制,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变化及差异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近些年来有较大提高,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大力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所取得的成果,是我国正规教育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和政府重视
科普工作的结果。自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重要文
件发表以来,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普工作,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了解,1985年美
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我
国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由于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平
衡发展,具体体现在性别、城乡、不同经济地区、不同职业群体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
这些具体的因素都影响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

    黄山以松名,松以山名。黄山和迎客松,历来是互为修饰词的。但黄山的地图上赫
然写着:黄山最著名的奇松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望客松,接客松,
原来这松树的三陪生意也做得这么火红,明明还缺一个拉客松嘛,我们给它加上吧,哈哈。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