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izzard (战隼XL), 信区: other
标 题: 差点“少”了一位院士给我们的启示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10日16:49:3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由国务院批准的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单终于公布。很少有人知道,56位新“院士”中差
点就“少”了一位。就在一年前,申城这位优秀的科学家还陷于实验室揭不开锅的窘境
。科学家和学生们埋头于一项意义重大,但也艰难异常的研究,显然他们不善于应付“
短平快”的年度论文考评。这位已届退休年龄的科学家苦恼自己不得不依照有关规定退
出科学舞台,担心倾注实验室全体心血的研究就要“流产”。万幸的是这节骨眼儿上,
今春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相关论文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从此其命运戏
剧般陡然转变。而今,人们在祝贺其当选的同时也不禁要问:假如这项难题晚一步攻破
呢?假如这篇关键的论文迟几个月发表呢?新院士名单中固然会少了一个名字,可是国
家的损失,科学的损失就仅止于此?
不搞科研的人会很自然地想,就像各个岗位都要考评,科学家嘛,也该每年拿出些
成绩,才对得起国家人民的支持。对科研人员的考评标准是什么?目前采用的大多是论
文考评的方式。考评不理想者,第二年争取科研经费和相关政策都有了难度。可是人们
往往忽略了,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一项重大研究不是一两年便可“一蹴而就
”的,它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性,终其一生无悔的奉献,甚至几代人的传承接力。能
在每一年、每一阶段都拿得出成果固然皆大欢喜,但是将时间总花费在应付一些短期指
标上,而忽视了既定的大目标、偏离了原有的大方向,这就和“捡了芝麻丢西瓜”一样
,是令科学家最为痛心的。
上海还有一位王育竹院士,比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博士早了近10年
就提了关于激光冷却的实验方法,但是实验必需器材的购置费120万元迟迟未申请到,以
致拖了14年才出成果,结果当然是他不可能拿诺贝尔奖。杨福家院士还常给大家讲起:
1953年出生的英国人安得鲁·怀尔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数学教授,30岁时开始解
300年来未有人破的世界难题“费马大定理”,连续7、8年,他没有出一篇文章,没有参
加一次学术会议,有些人以为他智力早衰了,可是普林斯顿大学容忍这样的教授存在,
容许他8年不出文章,看好一个人才,就给予其长期的支持。结果他在40岁那年终于把这
个问题解决了。杨福家激动地问:“今天我们的学术环境,能容许一个人8年不出文章吗
?”
差点“少”了一位院士!庆幸之余,我们是不是也该从机制上“多”一些思考?比
如:论文一定是评价科研人才的唯一标准?把行政上的退休规定简单“移植”到科技界
,要求65岁的高层次科技人员,甚至是一些创造力依然旺盛的科技人员一律退休,这对
我国科技发展是否有利?如果想得再深一点,又该怎样营造一个宽松的、鼓励创新的科
研环境,让科研人员安心、定心、全心投身工作?那位差点被“漏”了的新院士,在获
悉自己当选的消息后曾说:我高兴的是,还能为我的事业干许多日子……
--
黄山以松名,松以山名。黄山和迎客松,历来是互为修饰词的。但黄山的地图上赫
然写着:黄山最著名的奇松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望客松,接客松,
原来这松树的三陪生意也做得这么火红,明明还缺一个拉客松嘛,我们给它加上吧,哈哈。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