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k (何以解忧?), 信区: other
标 题: 武汉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7月25日19:04:18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发信人: coolhero (coolhero), 信区: THUExpress
标 题: 武汉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Jul 25 18:43:08 2001)
人口:
最好的酒店:香格里拉酒店
最有实力的大学:武汉大学
最知名的景点:黄鹤楼
最好的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说的就是武汉,一个最具流动感的城
市。
武汉不能叫江北,也不能叫江南,它是一个骑在江上的城市,同样,武汉人
既不是南方人,也不是北方人,只能叫他们武汉人。长江和汉水分别从西南和西北两
个方向贯穿整个市区,将武汉割为三块:汉口、汉阳和武昌。这个重大地理力量的
结果,一是使武汉异常的大(我一直觉得武汉比上海大,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地域
相隔给人造成的错觉);一是造成了方向感的遗失。
长江和汉水的流向,决定了整个道路的走向。很显然,最早的道路沿江形成
。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道路或与之平行,或与之垂直。这导致今天三镇的道路,全
都呈斜向分布,并随着江的走向时有弯曲,正东向或正南向的道路是找不到的。
在很多城市,你都会发现它们的道路路牌上注明了方向,在武汉没有,因为
没法注明方向。
不仅道路,另一些方向也被注定了。房屋沿街建设,它们是什么朝向的,说
不清楚。有一些房在空地上建起来,按采光原理,坐北朝南。随着空地越来越少,房
子越走越近,不同朝向的房屋便堆到了一起,于是--乱。走在街上,你经常会有这
种感觉,怎么这城市这么乱!
两江相汇的便利,使武汉很早就成了交换物品的地方。三国纷争时,武昌
是吴蜀"互市"的据点;唐宋时期,又是川、广、荆、淮、浙货物的集散地。90年代走
上武汉街头,你依然会发出这么一个感慨:怎么武汉这么多摊子!
不仅随便哪条商业街都有游贩摆地摊,各类专业市场也不过是集中化的摊子
:前进四路的CD摊群,航空路一侧的电玩和打火机摊群,沿江大首的水果摊群,武圣
路的图书摊群……不仅武汉闻名,周近省省县县也闻名。武汉人大都接受地摊、亲
近地摊,地摊代表了三个东西:活、全、廉;或者说直一些--便宜,并且可以杀价。
关于地摊,武汉人有很多形象的叫法,比如撮短水、撮虾子、挖地脑壳,都
是。摆摊已成为一种很具普遍性的谋生思路,如果做一个统计,我怀疑每个家庭都会
有摆摊家史或有以摆摊为业的各种社会关系。闻名全国的汉正街最早就是个大地摊
--"
以街为市、以地为摊",最后汇集成1万多个摊户,经营商品6万余种,日客流量
15万人之众。
武汉人把那些冒充的、次等的东西叫做水货,其实从很多方面看,他们是喜
欢水货的。武汉扫不尽的地摊,透露了它的农民色彩,一个区域性的大集市本色。
武汉地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和南北交流的结合部。有学者发现,中国
几个区域性大块的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重庆、西安,武汉距离它们恰巧
都在1200公里左右。
它就像一个圆心,物流、人流、资金流,都经由它向其他方向流动。
这是各类专业市场、也是地摊无比兴盛的一个基础性的原因。
流通成了该地的地域品格,同时也成为该地人的类似品格。
在经济的深层面上,武汉有一种过手的性质,卖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往往,
本地也不是这些东西的终点,游商和流动决定了信誉是个稍纵即逝的概念,不知道是
不是这一点导致了武汉人的性格。武汉人既不像北方人那样讲义气--一种中国传统
留下的道德尾巴,也不像上海人那样讲信用--一种现代城市培育出的契约观念。武
汉人在信念方面几乎是空白,精神上无定性、无方向。对他而言,真的没有什么让
他肃然起敬的东西、一种可以激发起崇高感的力量。
武汉的流动气质可能来自两条大河在此交汇的特殊地缘,尽管重庆也位两条
大河--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但重庆是建在山上的城市,而环绕着武汉的江河平原
却为这座城市的流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o
--
--金钱如粪土
--为什么?
--因为二者都是不可或缺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