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hpen (10-1 郎), 信区: other
标  题: 谈话节目(talk show)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Oct 11 15:36:29 2000), 转信

谈话节目(talk show)源出于美国,电视史学家一般都把NBC1954年推出的《今夜》看
作是开电视谈话节目先河的栏目。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电视谈话节目已经成为美国
电视业中的一朵奇葩,在节目播出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内容来看,美国的电视
谈话节目主要分为新闻·信息类节目;综艺·喜剧·采访类节目;人际关系·自立·心
理分析和日常生活类节目;为特殊观众专门设置的谈话类节目等四类。其中新闻·信息
类节目被美国多数媒介评论员认为是最为地道的谈话节目,包括有《拉里金现场》、《
夜线》和《热拉尔多·里韦拉》等新闻讨论、嘉宾采访和热线电话相结合的节目。而在
人际关系·自立·心理分析和日常生活类节目中,反映私人问题和不正常人际关系的娱
乐性节目是当今美国数量最大的谈话节目,著名的有《奥帕拉·温弗丽》、《大卫·莱
特曼》和《詹妮·琼斯》等等。
  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起步较晚,从最早的《东方直播室》(东方电视台,1993年)
算起不过七、八年的时间,而有全国性影响的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的出现更是90
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此后,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兴盛起来。在全球
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的大背景下,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在不断发展、完
善自身的过程中,必定会受到美国电视文化强势的渗透和影响。鉴于中美社会和文化背
景存在种种差异,本文拟从五个方面(话题、主持人、嘉宾、观众、栏目的运作)对中
美电视谈话节目进行比较分析,并力图指出美国电视谈话节目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一. 话题选择的中美比较
  "天赋人权"、"言论自由"等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由来已久,在追求自由、崇尚冒险
、信奉个人主义的美国社会更是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总体而言,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
敢言天下一切能言之物,大至时事政治、国际态势、种族冲突,小至家庭暴力、两性关
系、性变态、吸毒等等,无不被囊括于其中。而注重话题的猎奇性,以新奇取胜,是美
国各个电视网和电视台为实现商业利润最常用的竞争手段。因此,美国的谈话节目,往
往不存在任何的价值判断和教育诱导,但常常让人能耳闻目睹一些刺激敏感或稀奇古怪
的事情。美国收视率最高的谈话节目《奥帕拉·温弗丽》之所以能够常盛不衰,除了主
持人奥帕拉的个人魅力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经常涉及性、强奸、乱伦、卖淫、吸
毒等非常敏感非常刺激的话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即"天人合一",主张国家利益高于
一切,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人只有在"和谐"中才能保存自我并在
"中庸"中求得发展的社会伦理原则已深入人心。而且,"官方文书系统"式的宣传教化作
用,一直是我国各种媒体的首要功能。因此,相较于美国谈话节目对猎奇性的追求,中
国的谈话节目注重教育性、指导性和政治性,在观点上带有明显的舆论导向性,选题的
范围大受限制,讨论的主题大多集中在不太敏感的社会问题上。从《实话实说》的选题
来看,目光往往停留在一些社会性热点,如《走进沙漠》、《中国足球--甲A联赛》、《
下岗后该怎么办》,缺乏对个体深层次的探寻和关怀,即使涉及到个案性的题材,如《
父女之间》、《同在蓝天下》,侧重的也是个体间冲突的消解,以便于维护社会秩序的
稳定和社会整体和谐统一。
  二.主持人的中美比较
  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风格与成败主要取决于主持人个人的
风格与魅力。在美国,谈话节目都是以主持人的名字来命名的,优秀的主持人常常能使
一档谈话节目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今夜》的主持人琼尼·卡森主持这档节目长达30
年后方才光荣退役。被誉为"谈话节目皇后"的黑人女主持人奥帕拉·温弗丽挂帅十余年
,仍高居收视率榜首的宝座。因此,美国电视界在选择主持人时,最看重的不是个人的
容貌和仪表,而是学识、经验和幽默感,因为这些内在的素质和涵养是不会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消逝的。
  观看美国电视的谈话节目,常常会被主持人风趣的言语、突出的个性所感染和打动
,同时又深深叹服于他们学识的广博与见解之深刻。比较之下,我国的主持人在知识结
构、社会阅历、幽默感这三方面都略逊一筹。原因很简单,我国谈话节目发展的时间很
短,没有产生出适应谈话节目的专业化主持人。多年来,我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主要出
现在大型文艺晚会和综艺节目上,所以挑选主持人多侧重于容貌、仪表等外在素质。随
着谈话类节目的大批涌现,我国亟需一批知识丰富、灵活机敏、风格独特、富有感染力
的主持人,至于年龄、性别、相貌等方面应当不拘一格。
  三.特邀嘉宾的中美比较
  美国各谈话节目的特邀嘉宾多为普通人,也是真正的"当事人"。他们会以非常具体
生动的生活实例现身说法地展现谈话节目的主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只报姓名而不
标明身份。相比较,中国的谈话节目所邀请的嘉宾多为名人或专家,且均表明身价。他
们在节目中的作用不以现身说法为主,而以阐述观点和提供建议为主,只是谈话的"参与
者",而非全身心投入的"当事人"。这种区别跟中美谈话节目在选择话题时各有侧重是密
切相关的。
  一方是"当事人",一方是"参与者",随之而来的差异便活灵活现地反映在现场的言
行举止上。中国的特邀嘉宾常常是正襟危坐、温文尔雅,从来不会拉下"面子"在众目睽
睽的大众媒体上与人争吵,更不用说是动手动脚了。而美国的嘉宾们往往会因为意见相
左互相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主持人。
  四.现场观众的中美比较
  美国谈话节目现场观众的发言极为踊跃,他们或是触景生情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或
是为某位一筹莫展的台上嘉宾出主意、想办法,或是以热烈的语言对某位嘉宾的观点表
示支持,亦或是陈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在美国的谈话节目现场,常常能看到观众与嘉宾
激烈争辩的场面,也不乏对着嚷、对着骂乃至于大打出手的情景。一段时间,热拉尔多
·里韦拉主持的《里韦拉讨论》因强烈的对抗性而名声大噪。比如,在节目中,观众和
嘉宾因争论种族问题而大吵大嚷,继而一个人朝对方扔了一把椅子;而在另一个节目时
,一个支持新纳粹主义的现场观众打破了里韦拉的鼻子。
  与美国人的狂放不羁、热情如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观众是在"忠、孝、礼、义
"和"中庸之道"的传统文化氛围熏陶下长大的,在谈话现场表现出的参与性要弱得多。"
不让你说就别乱说",绝大多数的观众仍然恪守着这样的"君子"风范,不会积极地参与到
现场的讨论中去,而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讨论。另外,嘉宾的名人或权威身份恐怕
也是现场观众不敢发言或不便发言的因素之一。
  五.栏目运作的中美比较
  美国电视谈话节目采取的是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其首要的、根本的目标就是千方
百计地抓住观众,获取高额的商业利润。因此,对美国电视谈话节目而言,只要能带来
利润,没有什么是不能谈的。而且,话题越敏感越妙,越刺激越好,于是暴力、吸毒、
婚外恋、性变态等在屏幕上层出不穷,谈话现场的奇闻、怪谈、怒骂、打斗应接不暇。
为了增强节目的娱乐性和吸引力,美国电视谈话节目从来不回避冲突,甚至刻意加强和
利用各种潜在的冲突。在这些谈话中,不仅观点的对立被摆在桌面上,唇枪舌剑、针锋
相对,而且情感的对立、利益的纠葛甚至文化、种族的差异都被当作戏剧性因素,得到
尽情发挥。
  相较而言,我国的电视节目一直偏重于舆论监督方面的功能,大众传媒作为教化手
段被一再强调。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强调参与性的新型电视传播形态,仍然不可推卸
地承担着传播优秀文化、教育社会民众的功能。因此,在话题的选择上,我国电视谈话
节目强调的是教育性、指导性,在嘉宾的选择上注重的是权威性和专业性,在嘉宾和观
众的现场反应上,尽量回避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强调的是困惑的解决和心态的调适。从
整个栏目的运作来看,话题、话题的切入角度、节目的形式不是跟着主持人的个性和风
格走,而是跟着"社会热点"走、跟着宣传的"指挥棒"走。于是,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要
么是选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要么是讨论的活跃程度和深度不够
,难以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醒悟。就此而言,我国现阶段的电视谈话节目仍然属于
内向和保守型的大众传播文化,栏目运作停留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栏目运作模式中,跟
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作的比较,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片面追求新奇、刺激,表现出较多的低级趣
味和社会负面影响,根子在于纯粹商业化的运作机制和竞争机制。但同样应该看到,这
种运作机制和竞争机制也为把节目做得更好看、更富生命力积累了经验和技巧,在经验
方面,美国电视谈话节目可供我们参考的大致有以下几条:
  1.坚持栏目化原则,重视品牌效应。美国电视界从来不用栏目化这个术语,因为从
电视事业兴起之初,他们就把我们所谓的栏目化视作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实际上所坚持的栏目化原则更值得我们重视。这个原则主要有三点,即周期性、稳
定性和持续性。
  所谓周期性,是指除非有特殊情况或明显的改动需要,电视谈话节目总是在每周的
固定日期的某个固定时段中播出。日期和时段的固定有利于培养稳定的观众群,以星期
为周期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稳定性包括主持人的稳定和节目样式、风格的稳定。在美国,谈话节目很少更换主
持人,若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失去了原来的主持人,许多谈话节目宁可就此收场。文中
提到的《今夜》在40多年的历史上先后有过4位主持人,但每一任至少有数年之久,其中
琼尼·卡森主持了整整30年。至于一个栏目的样式和风格,包括各板块的组成方式,也
应保持不变。固定的主持人、固定的样式、固定的风格,成为一个成功谈话节目的品牌
标志和外部质量标准,也为观众提供了信誉保证。
  一个谈话栏目如果获得了一定的声誉和较多的稳定观众,若非收视率下降到不可容
忍的地步,或是受到巨大的社会压力,就不会随意取消或是大幅度改版。《今夜》至今
已经持续了45年,《唐纳休访谈》持续了38年,具有超级影响力的《奥帕拉·温弗丽》
也已持续了近20年。由此可见,美国电视业是非常重视名牌栏目中的无形资产价值的。

  2.注重对主持人的包装,突出主持人的作用。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核心。主持人的
个性决定了节目的个性,主持人的知名度决定了节目的知名度。在美国,一个精心策划
出台的谈话节目总是千方百计地包装自己的主持人,同时也会利用各种时机让主持人在
媒介焦点中大出风头,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奥帕拉是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后才开始
主持全国性的谈话节目的;另一位日间谈话明星莉基·蕾克在筹备她的谈话节目时,努
力争取参加了3部影片的拍摄;而大卫·莱特曼参加主持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后,知
名度也大大提高。现在,每一位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都在互联网上开设有若干个网址和网
页,在报刊上开辟了专栏,并且频频在各种大众媒体中露面。这实际上体现了电视谈话
节目一种重要的经营策略。
  此外,在美国,为了突出和张扬主持人的个性,节目的形式、话题以及对于话题的
切入角度都是根据主持人的特点而确定的,而不是相反。每个成功的谈话节目正是由于
有着在主持人个人魅力基础上的节目个性,才能抓住一大批观众,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
保持一席之地。
  3.话题尖锐地切入现实生活,嘻嘻哈哈地消解沉重。同所有的社会一样,美国现代
社会问题多多,大到国际紧张局势、经济危机和环境污染,小到个人的情感纠纷、心理
障碍和生活困境,还有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剧烈变化,全都关系到每
一个人的生存,也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关注。撇开商业性的因素不谈,美国电视谈话节目
正是敢于触及所有严肃和敏感的问题,并且是相当深入地切入这些问题的核心,才会在
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事实上,各式各样的美国电视谈话节目不论其格调高低,
它们讨论的话题大体上都是相当严肃的,或者至少也有一个严肃的背景。但与此同时,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又是以最不严肃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话题,
用一种喜怒笑骂、嘻嘻哈哈的方式把主题中的严肃与沉重消解。这种极具后现代意味的
话语方式作为沉重现实生活的一种润滑剂,对于生活紧张而单调又总是要面对太多严肃
问题的普通大众,确实能够起到抚慰和放松的作用。这或许是那么多的美国观众,特别
是年轻一代观众对这类节目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
"威伯"是只猪,他就要被杀了,他在寂寞的环境里觉得很孤单,
他很想有个好朋友,于是他在地窖里祈祷。
"夏洛"是一只蜘蛛。后来"夏洛"说:我和你做朋友吧!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