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hpen (10-1 郎), 信区: other
标 题: 我眼中电视谈话节目的现状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Oct 11 15:37:50 2000), 转信
我眼中电视谈话节目的现状
——孟非
1994年中央电视台出个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尽管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兴起落后
西方媒体20多年,但酷爱克隆技术的中国电视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让这一节目以各种省
级版、市级版的样式在中国电视屏幕上到处开花。然而,当“你方唱罢我登场”地热闹
一番之后,人们发现,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进入了进退维谷之间。
首先应该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在电视形态如此多元化的今天,谈话节目存在的理由。
电视作为声画合一的媒体较之于广播的优势在于它画面的可视性,而这一点并不是谈话
节目的优势。电视观众从新闻节目中可以获得对天下大事的了解,从文艺节目可以获得
审美的愉悦,从体育节目可以获得感官的刺激,从服务节目可以获得商情和信息,那么
,人们从谈话节目中希望或能够获得什么呢?有人说是参与性(“参与、互动”是当今
中国电视圈内最时髦的语汇之一)。我以为不然。否则,如何解释人们对凤凰卫视没有
参与性的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的喜爱呢?难道喜爱谈话节目的观众真的都想走进电
视台的演播室吗?非也!我认为,中国老百姓希望并能够从谈话中获得的是一定程度上
所谓的“说话权”。而这种权利以前仅仅属于媒体和社会的精英层,而老百姓的思想、
情绪、感受只能宣泄于茶楼酒肆,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使传媒的受众变为主体成为可能
。中国老百姓开始有了通过媒体表达真实思想和感受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话
实说》的出现才显得弥足珍贵。
《实话实说》和与它相继开播的其它谈话节目在创办之初都制作了一批关注社会、关注
生活、表现思想观念对立冲突的节目,试图向人们传达所谓的“第二种声音”,获得了
观众的认可,以后它的话题渐渐转变为“父女之间、我的名字、我的左手、我的收藏”
等等,尽管细心的观众和挑剔的同行仍可以在这些节目中看到独具匠心的构思,工作人
员百里挑一的敬业精神,主持人恰到好处的表现,但仍然有人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提了出
来:这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值得人们实话实说吗?这样的话题有谁犯得着说假话呢?人们
在说,《实话实说》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降低了。
当然,谈话节目不是《焦点访谈》,并非以针贬时弊为己任,所谓的情感式展现的“个
案”也应当成为谈话节目的内容之一,尽管谈话节目本身只是一种形式,它并不意味着
在风格上就一定属于严肃深刻型或轻松搞笑型,但如果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位慢慢演变为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成了新版电视书场或故事会,将导致谈话节目逐渐丧失它
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最终沦为电视荧屏上的一块鸡肋。
如果说上述问题是“电视谈话节目越来越不知道谈什么”的问题,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
“谈话节目越来越不知道怎么谈”的问题。
江苏一家电视台年内推出一档大型电视谈话栏目,该栏目所选话题无一不是事关国计民
生的重大题材,其形式为:外请主持人一名,外请专家、学者、官员若干,再加现场观
众若干的报告会。其流程是:主持人准备问题若干,先请专家发言,再请学者发言,然
后官员发言,如是几轮,间或有观众一二做提问或附应,最后主持人总结发言。套用一
句业内人士的俗话,“人们不禁要问”:这是谈话节目吗?这不是活生生的国情系列讲
座吗?主持人不是谈话者,只管提问然后学者说学者的文化,官员说官员的官话,各显
水平互不相扰。现场观众存有的意义仿佛仅仅是导播可以切换的反应镜头。
我认为不能把有人说话的节目就叫谈话节目。应该从形态上把谈话节目与访谈节目等其
它节目样式区分开来,否则大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嫌。当时这种区分的意义并无孰优孰
劣之分,中央台的访谈节目《东方之子》与谈话节目《实话实说》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
名牌栏目,对观众而言只有个人喜好不同,绝无高下之分。
怎么谈的问题取决于谈什么,《人民日报》社论的内容适合于做一期《焦点访谈》,未
必就适合做一档《实话实说》。这不是说前者的意义和重要性大于后者,而只是内容决
定形式的问题。谈话节目的品味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话题的重要性,而取决于谈话的内
容和形式多大程度上反映和契合了社会主流受众的需求,因些我认为,谈话节目意义的
“影响国策论”是不合实际的,如果我们的谈话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潜移默
化地影响了一部分受众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和思想,或者更白一点说,能使我们的国
民素质有所提高,那已经是足以令人欣慰的事情了。
现在不少媒体甚至把《神聊xx》的评书式节目和泛滥成灾的交友节目以及上文提到的报
告会式节目都称为谈话节目,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谈话节目区别于上述其它节
目样式的本质在于交流与沟通。因此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应当是带有观点的(不论是个人
观点或是媒体观点)谈话者之一,而不是只管提问的记者或只管报幕的司仪。他(她)
应当是话题的设计者和谈话节奏的掌握者。在这个问题上,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们一直在
进退两中徘徊——说话太多怕被别人骂:“就你机灵,少说两句会死啊!”不说话或说
太少也怕被别人说:“真可怜,又是一白痴美人。”的确,有人说最怕两种主持人,一
种是惟恐观众看不出他(她)有多帅多美,另一种是惟恐观众看不出他(她)有多机灵
或多有学问。其实,今天的中国观众对主持人的挑剔程度远胜于婆婆对儿媳的挑剔。先
天的容貌观众一看便知,你用不着风情万种、搔首弄姿;后天的学识观众一听便知,你
也用不着故作深沉、大掉书袋或者干脆走上玩命抖机灵、耍嘴皮,拿肉麻当有趣的绝路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能做的事情应该是调整好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弱化主持人的感
觉,强化谈话者的角色,融入到话题和嘉宾中去,说属于自己的话。就这个意义上说,
崔永元仅仅符合了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但这已足以令人欣慰了。崔永元的
成功证明了电视谈话节目“谈什么”和“怎么谈”同等重要的道理。
其实,中国电视谈话节目面临的问题只有两个:还能谈什么和怎么谈?对于谈话节目的
发展来说,仅有“实话实说”的招牌和小崔的笑容是不够的。
--
"威伯"是只猪,他就要被杀了,他在寂寞的环境里觉得很孤单,
他很想有个好朋友,于是他在地窖里祈祷。
"夏洛"是一只蜘蛛。后来"夏洛"说:我和你做朋友吧!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