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hpen (10-1 郎), 信区: other
标  题: 电视“脱口秀”的新浪潮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Oct 11 15:39:22 2000), 转信

在美国“脱口秀”的威力和影响越来越大。自80年代勃兴的日间谈话节目,因其对揭示
个人隐私的特殊兴趣而被一些人称为“电视垃圾”,受到强烈抵制。那么,电视“脱口
秀”到底是毒药还是清凉饮料?“脱口秀”的形式和内容分成哪些类别,各有什么特点
?那些超级谈话节目主持人为什么能够登上明星的巅峰?谈话节目以怎样的方式,在多
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社会?媒体专家吉妮斯克特在其新著《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
目的威力与影响》中作了分析,在此特摘登一节,以飨读者。
  自80年代以来,开放和揭示的潮流在”脱口秀”节目中持续发展。性和暴力的内容
也越来越多。这些节目似乎热衷于打擦边球,渴望“更真实”,“更诚实”,“更具边
缘性”。一些节目中,如继承了派恩传统的《小莫顿道内节目》中,所谓揭示表现为嘉
宾与主持人的相互贬损羞辱和尖锐对立。在另一些节目,例如唐纳休或塞丽杰西拉斐尔
式的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则迫使嘉宾进行心贴心的招供,让他们的内在世界通过电视第
一次暴露于天下。
  在太重视现实成果的年代,收视率的压力更大,观众的地位也更加重要。因此电视
“脱口透”节目在5月至11月之间,收视率调查公司为主要媒体评价打分的时候,经常会
推出特别有挑逗性,特别引起争议的话题。
  名人谈话节目的基本走向,是这类节目以18至49岁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为主要
对象,对于更时髦、更富挑逗性的主题有特殊兴趣。80年代的领头者是《唐纳休节目》
,在1980年就有215家电视台播出,后来还有所增加。赞助商喜欢这些收看者,因为他们
是更好的消费者。于是话题专门为他们选定,而节目的样式也节奏更快,更生动,有更
多的观众参与,最终发展成为现在莉基蕾克和MTV式的脱口秀。
  同时“脱口秀”日益加入了一些新闻话题,节目主管们对于信息性节目也普遍表现
出越来越多的兴趣。于是更多的结合了新闻、人物和谈话的娱乐性节目出现了,而且很
快就给这种混杂着纪录信息和娱乐性的节目取了一个新名称:“真实节目”。最著名的
有《真实的人》和《不可思议!》——这成为今天《硬拷贝》、《内部消息》和《美国
报道》一类节目的先驱。
  经济和技术的因素是促进这类节目成长的两个重要原因。在经济方面,这类节目要
比戏剧类节目省钱得多,不必为剧本、演员付酬,也不需要很多的制作时间。谈话节目
只需要一两个能够快速制定日间嘉宾名单的主持人,以及一个与嘉宾联络的助手或制作
人(或是在充分发展后的助手及制作人班子),平均费用只需要每半小时2.5万至5万美
元。这类节目能够迅速合成,在一两天内就把播出带交给电视台,接受电话参与的节目
甚至采取直播形式,录像带再给其他台重播,与此同时,通讯卫星、有线电视台以及节
目辛迪加的发展,也使得这类节目不论适合不适合电视网的胃口,都有可能推出并出卖
给电视台。
  观众参与的谈话节目典型的嘉宾班子是名人、成为新闻热点的普通人以及对某一话
题特别了解的专家的组合。于是,为了这些节目以及同类的广播节目服务,逐渐就出现
了一些指南性的读物,例如带有嘉宾小传的人名便览。
  但尽管这些指南提供了更多严肃专家作为嘉宾资源,谈话节目的趋势,却是向着寻
求不正常的古怪事物和有问题的现实人物发展。为什么会如此?也许这是社会正在产生
裂痕的反映,是人们对于家庭、教育机构、司法体系和城市状况日感失落,越来越多的
人感到孤独、与人难以相处的必然结果。但不论原因何在,观众以及节目制作人确实不
仅只对那些只有日常困难的普通人感兴趣,而且对于那些遇到特殊困境、有不平常问题
的人,或是有不平常生活方式、特殊背景以及奇特人际关系的人,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这就是“小报式”电视的开端,此类节目在90年代发扬光大起来。
  与正在成为新闻热点或是面临难题的明星、普通人对话,以及有关的记录片,在谈
话节目中日渐增加,形成了以《流行事件》和《内部消息》(均始自80年代未)为代表
的一种新模式,很快受到大众青睐,这两档节目一度进入过十大辛迪加节目名单。或许
是由于对这类节目的反对之声太烈,《流行事件》在1995年停止了制作和播出。
  无论如何,80年代到90的代的脱口秀变得更有对抗性,更尖锐,节奏更快,充满了
流言蜚语和丑闻, 以及令人震惊的自我招供。似乎人们要从全国性电视中寻求支持,以
便从日益分裂、孤独和难于适应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或者换一种说法,人们热切的希望
看到他人的挫折和不幸,当看到其他人,特别是那些遇到麻烦的失势明里身处困境的时
候,观人们会觉得好受一些。
  例如在1987年到1989年,小莫顿道内制作了他的深夜“羞辱主持人节目”,并且以
一张大嘴的形象作为标志,在高峰时期曾经有70来家电视台播放。与当时蓝在大发展的
《唐纳休节目》、《奥帕拉节目》、《塞丽杰西拉斐尔节目》及《杰拉尔多节目》一类
谈话节目不同,道内没有采取更女性化的自我招供的方式, 而是更像他的前辈琼派恩在
广播和电视中的做法,寻求暴露观众们的愤怒感受。他把颇受欢迎的“粗野的”广播政
治谈话节目移植到电视中,鼓励愤怒、放肆的观众参与,特别是面向男性观众,并且在
节目中经常向嘉宾大吼大叫。如果他不喜欢什么人说的话,就会对他们大喊:“闭嘴!

  他的节目一度颇有影响,也引起了争议,特别是吸引了大批曼哈顿和纽约周边市政
区的男性观众。这些观众有时会在棒球赛上像孩子一样大声呐喊,道内的节目也给他们
提供了一个呐喊的机会。后来,他也试图处理一些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例如毒品问题
和无家可归者问题。但他那刺耳的声音却使这些问题变得轻浮而极端化,使有关这些主
题的讨论更像是运动场上的大奖赛,而不是一次严肃的政治辩论或市政会议。渐渐地,
他的混合了体育运动、政治辩论和观众参与的脱口秀(他总是在现场观众中走来走去,
有时也会招来专家作嘉宾),被证明是一种太容易挥发的混台物。在那里有大多愤怒的
敌意爆发,最后他的攻击性的大喊模式让人感到厌烦了,节目在两年后被取消。
  与之相反,混合了挑逗性内容、丑闻、情感交锋和招供,以《杰拉尔多节目》、《
奥帕拉节目》和《塞丽杰西拉斐尔节日》为代表的一类脱口秀却显示了更长的生命力,
而且在90年代孵化出新一代主持人。许多如《罗兰达节目》、《莉基节目》和《维基!
》(1994年停办)这样的以主持人单名为题的脱口秀,标志着此类节目中主持人、嘉宾
、现场观众及收视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继承着《唐纳休节目》的传统,这类节目极度兴盛,甚至乱作一团,而主持人则既
像是个小组协调人,又像啦啦队长、仟悔牧师和报道者,集数种角色于一身。不论是否
有名流参加,这些节目都是让现场观众和被邀嘉宾讨论特殊问题、不平凡经历以及一些
令人感兴趣的领域中的专业问题。而一旦直播指示灯亮起,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事实
上主持人为了让受众能够有所期待,还鼓励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但很少有人考虑
到那些参与者在节目过后会有什么感受,直到1995年《杰尼琼斯节目》让两个男人发生
对抗,并最终引发了一场谋杀,一些电视企业才对此引起注意。但不久后似乎一切又恢
复了原状。(苗棣编

--
"威伯"是只猪,他就要被杀了,他在寂寞的环境里觉得很孤单,
他很想有个好朋友,于是他在地窖里祈祷。
"夏洛"是一只蜘蛛。后来"夏洛"说:我和你做朋友吧!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