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ic (天涯☆明月☆刀), 信区: other
标 题: 孙子为何不言勇!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Jun 12 10:16:42 2000), 转信
发信人: hugecat (☆★三硝基甲 ★☆),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孙子为何不言勇!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Sun May 28 11:14:37 2000), 站内信件
孙子为何不言勇
文章作者:[野地西风] 2000-05-28, 11:07:42
----------------------------------------------------------------------
----------
勇与谋,乃军人必备之素质,缺一不可,然孙子兵法只有一次正面
提到勇,且只有一个字,即为第一章计篇,为将之道:“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此后,再无具体论述,后面随也提到
五、六次勇字,不过是行文上的需要,虽然也侧面提出“夺其心、
夺其气”但鲜有正面展开论述。
反观西方著作《兵法概论》《战争论》等都有专章论述勇的作用与
地位,《战争论》的“军事天才”篇中中道:“军事天才是各种精
神力量的和谐的结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因此勇气是军人
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在“精神要素”篇中道:“历史最能证明
精神要素的价值和他们的惊人作用,这正是统帅能够从历史中吸取
的最宝贵、最纯真的养料”。
在“主要的精神力量”“军队的武德”“胆量”“坚思”篇中也多
详备论述。
在《兵法概论》中有“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军队的正气”篇,其中提
到“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那么它为建设军队
而采取的一切最好的措施也都将是徒劳的”“罗马人都应把国家的
强盛归功于人民的勇敢精神和尚武精神,后来,他们丧失了这种美
德,不再以服兵役为光荣义务,而把服兵役的义务交给了雇佣
兵——哥特人,埃鲁尔人和高卢人执行,于是罗马帝国的衰亡就已
不可避免了”。
坚决主张“温柔一刀”的曲线大师李德哈特,对孙子极为尊崇,并
在《战略论》的卷首列举了《孙子》语录十三条。
“孙子论将把“智”列为第一,克劳塞维茨论军事天才把“勇”列
为第一位。”(钮先钟)正因为李氏是孙子的信徒,他极鄙视克劳
塞维茨的“血液就是胜利的代价”的理念,并且认为这理念可令心
灵中毒,只配产生军士,而不配产生将军了。其实李氏自己对精神
和勇气也是重视的,他说:
“拿破仑有一句常被人的引用的格言:‘在战争中,精神对物质的
比重是三比一’,大多数的军人都一致接受这个广泛的真理……在
一切军事决定中,精神因素是居于首要的地位,战争和会战的结果
经常是以它们为转动的基础。在战争的历史中,它们成为一种最具
“常”性(CONSRANT)的因素,仅仅只有程度上的变化而已,而其
他的物质因素,则几乎在每一个战争中和每一种军事情况下,都可
以完全不同。”
回到正题上来,作为兵圣的孙子为何极少言勇呢?我猜想:一种可
能是,遗失了,十三篇只是《孙子兵法》的一部分;又一种猜想,
就是孙子不屑于言勇,因为春秋战国时代是群雄逐鹿,勾心斗角,
日日攻伐,血流漂杵的时代。既时有和平,也不过是战争之间短暂
的喘息。
“随着强国对强国的吞并,野战步兵的规模迅速扩大——也许是成
十倍于扩大——中国逐渐处于少数的诸侯国的控制、管辖之下,在
崇尚军事技术的‘战国’时期,战争冲突连续不断,在公元前722至
414年间发生的540次诸侯战争中,至少有110个诸侯国被灭亡”
(《剑桥战争史》)
由于战争的频仍,怯懦者或勇气不足者,早被虎狼之国逐出了战争
历史舞台,剩下的只是勇者对勇者的战斗,因此,在理论上的探讨
似乎就成了蛇足了。
其二,由于战争频率大大增加,规模、形态急剧变化,规模上“也
许成十倍的扩大”,形态上,由宋襄公推崇的“正道”的“成列而
鼓”到“诡道”的“权诈之兵”,从“不杀二毛”到抗杀40万赵
军,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念之断人肠!
那年头不仅不缺乏勇,反是凶德淫漫,勇的过了头。
由于战争经验的积累,战争规模、形态的变化,迫切需要的是对战
争、战略、战术的理论指导,以权诈为特色的孙子兵法应时而生,
传之千古。
汉独尊儒术之后,兵家也受了儒者的鸟气,讲得是仁义道德,温文
尔雅,勇字当然就只好往后捎着点了,然毕竟中毒不深,所以还能
并致一向,千里千敌。
唐代虽是儒者当朝,但那时儒者还有大气度,还算雄健,儒学尚未
被阉割,看看唐代的边塞诗,就可知唐代的尚武精神是怎样的深入
人心了(参见宗白华《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写的极
好!)
到了宋代,便不成体统了,武将见了文官就矮了半截,且多是由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统御三军,不到烂
眼子轰蝇子的危机情势,是不会让岳飞韩世忠掌兵的。
再往后,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老太后过寿日,一天
不如一天了,更别奢谈勇字了,张嘴闭嘴谈的是中庸,却忘记了
“极高明者”才有资格“道中庸”,而那宋明理学,再高,也高不
过武大郎,只是躺在中庸的大旗下睡大觉罢了,竟一觉逾千年,中
庸成了苟且偏安,“急时将妾接上床”的最廉价的遮羞布。
本世纪初,虽有阵天华、邹容、秋瑾等先哲大声疾呼、痛陈利害,
然正如所有先知先觉者一样,逃不脱殉道的命运,他们都在风华之
年以身许国,邹容死于牢狱,秋瑾在“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吟中
慷慨赴死,陈天华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猛士情怀蹈海殉国希冀
以献一已之躯,澡雪吾民族精神,重踌国魂,但终是呐喊
于荒原,应者廖廖,多的只是伸长了脖子的看客,以这些看客来
看,陈天华的行为,只是“徒增笑耳!”
倘使孙子活到今天,我想这孙子兵法第一篇一定不是计篇,而是勇
篇吧。
--
————
小心啊!打雷喽!下雨收衣服啊!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