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oxpp (foxpp~拜师学艺中), 信区: other
标 题: 大熊猫可能存在“扩散”现象并相互回避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9月08日19:51:1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大熊猫是否像其它哺乳动物一样存在亚成体扩散现象?也就是说,
大熊猫亚成体是否会到出生地以外建立新的巢域并进行繁殖呢?
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给大熊猫佩戴无线电跟踪
颈圈进行野外研究后发现,熊猫很可能存在类似的扩散现象,这在保
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上是非常重要的。
据专家介绍,动物的迁移和活动是为了满足对食物的需求、寻找配
偶并进行成功的繁殖。研究中通常把动物离开原有的栖息地到其他地
区建立新的巢域叫做扩散。科学家一般认为,动物扩散的原因是为了
避免近亲繁殖或交配的竞争。
一九九一年二月一日,研究小组给处于青春期的雌性熊猫“水兰”
佩戴无线电跟踪颈圈。通过无线电定位表明,当年三至五月间“水兰”
从研究地区中消失,六月才返回。而三至五月正是大熊猫发情期。一
九九三年春天,研究人员又给另一只处于青春期的雌性大熊猫“博士”
佩戴无线电跟踪颈圈,经跟踪定位发现,“博士”在十七个月的时间
里,迁移的直线距离达到二十四公里。
潘文石认为,这两个长距离迁移的例子都发生在年轻的熊猫雌性个
体身上,这样的迁移距离和时间,显然已经不属于普通的日常迁移活
动了,说明大熊猫很可能存在类似于扩散的现象。
研究小组还发现,大熊猫个体间巢域几乎都有重叠,但它们真正相
遇并不多,说明大熊猫在日常生活中是相互回避的。
大多数雌性个体都采取集中利用巢域中某些小片空间,形成一个经
常活动的区域,即核心区域。尽管个体间巢域相互重叠,但核心区域
却相互远离。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大熊猫个体都经常在巢域内做标记,这种标记
除了在繁殖季节表明自己的身份及生理状况之外,在平时起到了相互
回避的作用。个体间可以通过树上的标记物辨别其他个体的行踪而相
互回避。
而大熊猫在相互回避不及而相遇时,就可能发生攻击行为。研究人
员根据所记录到的几次攻击行为分析,攻击行为多发生在非发情季节,
应当与领域冲突有关。攻击行为在平时的作用可能不仅是将对方赶出
自己的活动区域,也许还具有在一片地区中争夺优势地位的作用。
--
星星知我心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8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