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yst (水晶), 信区: Other
标  题: 诺贝尔奖也要“打假”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Jul 21 21:30:53 1999), 转信

  近100年来,诺贝尔奖一直是对人类各个科学领域重大发明和创
造的最高奖赏。获得这一荣誉,成为许多科学家毕生的追求。
  每年12月10日,瑞典杰出科学家诺贝尔诞辰纪念日,斯德哥尔摩
便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由国王亲自将各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及医
学、经济学、文学)奖包括奖章、奖状和奖金颁发给该年度的得主。
与此同时,诺贝尔和平奖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发。
  但是,获奖者早在两个月之前就接到了正式通知。因此,每年秋
天才是科学界最激动人心的时节。有些颇负盛名并被人们认为严肃敬
业的生活超脱的专家、学者,这时也免不了凡心偶动。
  电话铃一响,他们的心跳兴许就会加快,以为这是自己期盼了一
生的那个电话,他们会在电话里听到这样的声音:“祝贺您,教授!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您诺贝尔奖!”对于他们当中许多人来说,
期待最终变成了失望。我们同那些每每被评委会忽略的科学家们一样
,对于这种情形,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诺贝尔奖并非每次都授给
了那些当之无愧的人,更别说有好几回甚至被弄虚作假者获取了。下
面便是这方面的几个例子。
安东尼奥·莫尼茨
  1949年,葡萄牙神经外科医生安东尼奥·莫尼茨因其“治疗精神
病方面的特殊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可事后证明,这种“特殊
贡献”毋宁说是“对人类的犯罪”,但是已经晚了,莫尼茨教授的名
片上已经添上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早在30年代,各国的医生们就试图用猩猩
做试验,测定人脑中枢神经的分布。1935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国际
学术会议上,莫尼茨听到一位美国医生讲述,如果将猩猩的一部分脑
额叶白质切断,猩猩就会变得驯良、忧郁。莫尼茨于是把这种方法用
在狂暴的精神病患者身上,通过切除部分脑额叶白质,使狂暴的患者
获得安静。他的试验结果公布之后,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一次革命,
不少医生纷纷仿效。当他获得诺贝尔奖后,丑闻被曝光了。大多数精
神病患者在接受了莫尼茨医生的手术之后,永远地“安静”了,极少
救幸存者也都变成了“植物人”,形同行尸走肉。可是这种后果,莫
尼茨在他的学术论文里却只字未提。
 
约翰尼斯·菲比格
  诺贝尔奖历史上最令评委会难堪的事件,是1926年决定将医学奖
授予丹麦病理学家菲比格,因为他“发现了致癌病菌,从而使人类对
可怕的不治之症——癌的研究和防治进了一大步”,菲比格进行大白
鼠结核感染试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大白鼠的胃里有癌的发现,解剖时
发现肿瘤内有被称做“瘤筒线虫”的病菌。菲比格将其命名为“癌虫
”,并宣称将这种病菌注射到健康的老鼠身上,立刻生长出了癌。许
多科学家依照菲比格的方法进行实验,但没有人获得他那样的结果。3
年后,当美国人佩顿·罗斯发现产生胃癌的三种病菌时,菲比格在实
验中弄虚作假的事实被揭露了。原来,他注射到大白鼠胃里的线虫并
不是“健康的”,而是从肿瘤中取出的,本身带有病菌,耐人寻味的
是,菲比格完成他的实验后,立即获得了诺贝尔奖,而罗斯却整整等
了半个世纪才得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认可。
  罗伯特·密立根
  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因为对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
而闻名于世,1913-1917年间,他进行了著名的“滴油实验”,第一
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他还解决了光电效应的进一步精确
测量问题,发现了裸原子和自旋电子的重要光谱。然而,就在密立根
进行这些试验的同时,奥地利物理学家埃伦菲尔德也在进行类似实验
,但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1923年密立根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当时,
人们以为他的成功是因为他进行实验的技术手段更为优良的缘故。谁
知60年后,一位好奇的人查阅了密立根的手稿和札记,发现他的实验
记录中有很多这样的文字记载:“不符合——不予发表”,或者,“
一系列结果有误”。仔细对照发现,他的实验结果同埃伦菲尔德的结
果一样不稳定。可是,对科学的真诚,使埃伦菲尔德被世人遗忘。
古斯塔夫·达伦
  尽管密立根稍微采取了一点弄虚作假的手段,但他所研究的项目
无疑是够得上诺贝尔奖的重大课题。对瑞典物理学家古斯塔夫·达伦
就不能这样说了。达伦虽是一位盲人,却发明了一种光控开关。不错
,这种发明有着巨大的实用性,可无论如何不能与雷达和喷气马达的
研制成功同日而语。可这两种重大发明并没有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颁
发的大奖,难怪,达伦的德国同行们奚落地说:按照这样的评奖标准
,开罐头的启子也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保罗·米勒
  历史上曾有这样的时候,诺贝尔奖委员会匆匆忙忙地对某项发明
或发现授奖,而该项成就暂时看来是神奇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
被证明是一种罪孽。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获得诺贝尔生物
及医学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米勒根据1878年别人发现的一种物质
,经过多年研究,终于试制成功了能杀灭多种害虫的滴滴涕,并立即
大张旗鼓地向全世界推广。各国农民广泛使用这种杀虫剂,为庄稼免
受害虫侵害,获得好收成感到欣喜。据统计,到50年代末,施用滴滴
涕的结果,使500万人免于饿死,可后来证明,大约同样多的人被它送
了命!米勒未能进一步完善他的研究,而滴滴涕的长效又给人类带来
毁灭性的灾难。这种化合物的性质能保持多年不消失,并完全融合到
营养链中去,在植物和家禽体内形成高浓度的致癌物质。所以,许多
国家已经严格限制使用,有些国家甚至严禁使用。
安东尼·赫威斯
  1967年,剑桥大学的研究生苏娜·约斯林贝尔在对银河系进行探
测实验时,发现了一个射电源。经过多次观察和研究,确定这种信号
在外层空间属恒星性质,并将其命名为LGM—1(英文“小绿人”三字
的缩写)。后来研究证明,他们发现的实际上是一颗脉冲星,它成为
现代天文物理研究的主要对象。1974年,该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但获奖者并不是已成为剑桥大学研究员的苏娜·约斯林贝尔,而是
她的导师安东尼·赫威斯!这一决定还导致了令人遗憾的后果,即断
送了弗雷德·霍利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霍利被公认是本世纪最伟
大的天文物理学家,天体物理研究的一切领域都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联
。霍利对诺贝尔奖评委会这种无视脉冲星真正发现者的决定提出了强
烈抗议。而诺贝尔奖委员会是不喜欢别人批评的,所以1984年又武断
地将霍利的名字从提名名单上刷掉,把诺贝尔奖授予了霍利的助手们


--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bbs.founderne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6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