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ing (0.7的活动铅笔芯), 信区: other
标 题: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陈景润 3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Feb 18 01:10:51 2001), 转信
徐迟在他的《哥德巴赫猜想》中,曾这样评论命运大起大落的陈景润:
“陈景润曾经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关于他,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善意的误
解、无知的嘲讽,恶意的诽谤、热情的支持,都可以使这个人扭曲、变形、砸烂或
扩张放大。理解人不容易;理解这个数学家更难。他特殊敏感、过于早熟、极为神
经质、思想高度集中。外来和自我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和迫害使得他试图逃出世界
之外。他成功地逃避在纯数学之中,但还是藏匿不了。”
陈景润被改造成了一个符号
1978年秋,一封来自四川农村,没有收信人地址,仅写着“陈井运同志收”的
信,竟沿着曲折的邮路准确无误地送到了陈景润手中。陈景润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可
见一斑。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这股旋风将陈景润
从6平方米的小屋拉出来,他不得不无奈地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邀请他作报告的单位排成了长队。他去山东、去安徽、去河南、去湖北、去贵
州……他不得不在人们的盛情请求下,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不得不
一次又一次扒开已渐渐愈合的伤口。人们似乎并不在乎能不能听懂他那南方口音极
重的普通话,只要能请到他,只要他来到他们中间,他们就满足了。
翻阅当时的报纸,笔者读到了一段陈景润在某地作报告的内容:
“……‘四人帮’横行时,我不怕打棍子扣帽子,坚持每天不分上下班,全部时间
都埋头在图书馆、宿舍和办公室从事数论的研究工作。我身体不好,医生让我‘全
休’,我把疾病置之度外,坚持不懈,一旦问题获得解决,那就其乐无穷。在遇到
困难时,马克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
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的教导,激励着我战胜困难继续前进。我在数学上
能做出一点成绩,完全是毛主席、华主席、周总理和共产党培养、教育的结果。一
位外国教授曾经问我‘什么力量使你能长期坚持研究非常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呢?’
我回答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英明领袖华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敬爱的邓副主席
对我政治上、工作上、身体上、生活上的关怀。我一想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
自己的一生无私地贡献给人民,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力量。’”
这样的报告,他作了一场又一场。
报纸、刊物也纷纷请陈景润写文章。各家有各家的读者对象,青年报约请陈景润
“与青年人谈理想”;体育刊物约请陈景润谈“做一个科学家要身体好”;省报约
请陈景润“与青年同志们谈学习”。搜寻当时部分报刊,就发现了以陈景润名义发
表的各种文章十多篇。虽然陈景润连年三十都在写这类文章,仍难以应付纷至沓来
的约稿,一向与报刊毫无瓜葛的他竟欠下许多还不完的“文债”。
小学请陈景润去做校外辅导员;中学请他去给中学生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这一切,陈景润似乎责无旁贷。因为据说北京有一位中学生看了徐迟的《哥德巴赫
猜想》后,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埋头在数字、公式、符号中,眼睛近视了,背
也驼了。
还有全国各,母校厦门大学邀请他回校参加校庆。学校给他买了软卧车票,陈景润
说:“这不好,这太浪费了。”他将软卧退了,坐硬卧颠簸了两天一夜才到福州。
下车后,他对前来接他的老同学说:“你借我一块手表吧。”
老同学大惑不解,因为陈景润的手上分明已带着一块欧米茄手表。
陈景润解释说,这块表是我出国时买的,带这么好的表影响不好。说着,他将手表
取下来装进口袋。
在全国科学大会期间,陈景润当年的老师,那位第一个向他和同学们介绍“哥德巴
赫猜想”的沈元先生从香山的住处特地到市内的友谊宾馆看望他当年的学生。沈先
生是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忆起了在三明的那段往事,依稀记得这个多病口
呐的学生。当时已任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的沈元来看陈景润,关心地对他说:“你
身体不太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陈景润说:“谢谢你,沈老师。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无微
不至地关怀我,我常常感动得流泪。五届人大刚开过,就迎来了全国科学大会,多
么鼓舞人心呀。我要加把劲,拼命大干社会主义,继续攀登科学高峰。”
他还告诉老师:“‘四人帮’和他们的亲信,要我写诬陷邓副主席的文章,我就是
不写,被他们骂为‘老顽固’。”
当时在场的记者听沈元对他的学生说:“你呀,正直的人已成为政治的人!”
陈景润曾极力逃避政治,想做一个纯粹的数学家。陈景润曾顽强地坚守自己的心
灵,不让其遭到世风的熏染。可是如今,他却身不由己。
陈景润是全国人大代表。他理解:人民代表就必须为人民说话,如实向政府反映人
民的疾苦和呼声。陈景润口袋里常常揣着人大代表证,有时还去中关村一带走访,
将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工工整整记在本子上。80年代初,中关村一带道路拥挤逼
仄,生活配套设施落后,这里的人们走路难、乘车难、看病难、换煤气难、买菜买
肉难、洗澡理发难。
陈景润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郑重地向大会递交了一份他联络众多代表签名的
提案,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解决中关村的“六难”。
陈景润的提案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不久,中关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屠宰场
搬走了;紧挨着中科院力学所的那座噪音大、日夜扰民的五金厂也搬走了;为方便
群众进“村”出“村”的302路公共汽车开通了;菜场、超市也相继建起来了。
302路公共汽车开通的那天,陈景润特意上了车坐了两个来回。
陈景润当了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向历届人代会递交提案93条。一位他当年的领
导说“陈景润一生最大的成就,一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一是当人大代表。”
不得不参加的社会活动,不得不去的讲学,不得不作的报告,占用了他大量的时
间,陈景润只得将他的研究工作放在深夜,他不得不将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得少些
再少些,以补回失去的时间。
不管走到哪里,他那个草绿色的书包里总装着书。无论是等车的片刻,还是在在漫
长的旅途中,或是作完报告在作短暂的休息,他总手不释卷。虽然他不得不扮演别
人要他扮演的各种各样的角色,但他心里着急呀,“1+1”的研究仍没有进展,
到达终点的最后一步,路途扑朔迷离。他尝试着从外围突破,外围的最大障碍是
“函数的零点分布问题”,这是块硬“骨头”,必须看很多的资料,必须做很多的
演算。可是,他的研究却因各种活动和会议不得不经常停下来,这是陈景润最感痛
苦的事。
有一段时间,陈景润甚至暂时停止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也停止了纯数学理论
研究,为中学生写了一本近10万字的《初等数论》。在这本书里,他深入浅出地
从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数论的发生、发展和应用,
介绍数论的初等方法。如电子计算机二进制和十进制的相互转换,中国汉代名将韩
信点兵法等,而且每章后面都列有习题,并在书的后面附上了全部习题答案。
这一切,陈景润都是挤出点点滴滴的时间来做的。
参加人代会时,陈景润吃完午饭后,常将桌上的剩饭剩菜倒在纸上包起来带回房
间,晚饭,他就不去吃了。下午开完会他就直接回房间工作,什么时候饿了,将带
回的剩饭菜用开水泡一泡三扒两口吃下去,又接着干。
有一次人代会,会务组将陈景润与赵朴初先生安排在一个房间。为了不影响赵老先
生休息,每到晚上,陈景润就搬个凳子进了卫生间,在那里看书、演算一直到凌
晨。此事偶然被一位记者知道了,在报纸上曝了光。以后每次开人代会,大会会务
组都破例给陈景润单独安排一个房间。于是,他白天参政议政,晚上,又潜心在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
虽然陈景润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是能坐下来专心工作的时间还是太少了。陈
景润最怕见记者,面对记者的话筒和大同小异的采访,他常常感到无可奈何。而最
让他烦心的是,有的记者常常不打招呼就直接闯了进来,他不得不中断手上的工作
接待这种让他无奈的采访。后来,陈景润实在难以忍受这种不礼貌的打扰,他找到
有关部门说:“这么多的记者,谁是真的,谁是假的,我哪分的清呢。我要求,以后
来找我采访的人得先通过你们,要不然,假如有个假记者来找我,袋子里装个小录
音机,我说话又不是句句合乎马列主义的,这样子给录去,可不好啦。”
1978年底,陈景润因病再次住进解放军309医院。陈景润心想,这下该可以
安静下来了。没想到,到了医院也不得安宁。有真正关心他,来探视他的;也有追
到医院来采访或求教数学的;甚至还有看了徐迟的报告文学,来看看这个“科学怪
人”的。
陈景润本想利用治病的机会,将经常中断的研究进行下去,却不能如愿以偿,思维
常常被病房里的不速之客打断。他终于忍无可忍,告诉病房的医生护士:“以后不
能随便让别人来看我,要看我,必须有卫生部长的批条。你们就说这是卫生部的规
定。”
话说出去的第二天,有人打电话到病房,说要来看望陈景润。护士过来告诉他,陈
景润正在看书,他说:“不行,他要来看我,拿卫生部的批条来。”护士如实相
告,对方气得扔下了电话。你猜这位打电话要来看他的是谁,是中科院院士丁夏畦
先生。
在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结尾,他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生下来的时
候,并没有玫瑰花,他反而取得成绩。而现在呢,应有所警惕了呢,当美丽的玫瑰
花朵微笑时。”
几年后,徐迟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对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文章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许多不好的作
用。因为当时影响很大,他一下子成了名人。对陈景润这样的人,成名是一种痛
苦,甚至成为了对他的工作的干扰。他如果不是那么大名气,可以有更多的安静的
空间,有充分的时间来更好地进行他的研究。他后来有了许多社会活动,他要当人
大代表,他还是一个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而这些活动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成名对他
来说真是一种痛苦,一般人可能不能理解。我想,要是没有成名,他的研究可能要
比他后来的进展深入得多。”
(原载《报告文学》)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