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rmsun (make it run, make it right), 信区: other
标  题: 小行星 1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Jan 12 21:29:42 2001), 转信

小  行  星     
小 行 星 带
  在太阳系中,除了九颗大行星以外,还有成千上万颗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天体,它们
像九大行星一样,沿着椭圆形的轨道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与九大行星相比,它们好像是
微不足道的碎石头。这些小天体就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
  小行星,顾名思义,它们的体积都很小。最早发现的“谷神星”(Ceres 1)、“智神
星”(Pallas 2)、“婚神星”(Juno 3) 和“灶神星”(Vesta 4)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颗,
被称为“四大金刚”。“四大金刚”中最大的谷神星直径约为1000千米,最小的婚神星直
径约为200多千米;如果能把它们从天上“请”到地球上来,中国的青海省刚好可以让谷
神星安家。除去“四大金刚”外,其余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据估计,最小的小行星直径还
不足1千米。虽然它们的体积比卫星还小得多,但是在太阳系这个家庭中,却要和九大行
星论资排辈。
  大多数小行星是一些形状很不规则、表面粗糙、结构较松的石块,表层有含水矿物。
它们的质量很小,按照天文学家的估计,所有小行星加在一起的质量也只有地球质量的4
/10000。这些小行星和它们的大行星同伴一起,一面自转,一面自西向东地围绕太阳公
转。尽管拥挤,却秩序井然,有时它们巨大的邻居--木星的引力会把一些小行星拉出原先
的轨道,迫使它们走上一条新的漫游道路。在近年对小行星观测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
象,有些小行星竟然也有自己的卫星。
  在1991年以前所获的小行星数据主要是通过基于地面的观测。1991年10月,伽利略号
探测器经过951号小行星(Gaspra2017),从而获得了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19
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号小行星(Ida4005),使其成为第二颗被宇宙飞船访问
过的小行星。1997年 6月27日,近地小行星探测器(NEAR)与253号小行星(Mathilde40
01)擦肩而过。这次机遇使得科学家们第一次能近距离观察这颗小行星。宇宙探测器经过
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
 


--
没有学识,要有常识
没有常识,要会掩饰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发信人: warmsun (make it run, make it right), 信区: other
标  题: 小行星 2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Jan 12 21:30:41 2001), 转信

失 踪 的 “ 大 行 星 ”
  早在17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关系时,注意到火星和
木星轨道之间出现了一个空缺。于是他断言: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应当有一个行星存在。
1766年,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提丢斯(Johann Daneil Titius)对行星与太阳距离的分布
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各个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是在火星与木
星之间,这个规律被打破了。他认为其间应有对应天体存在。当时的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
(Johann Elere Bode)更加仔细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并把它归纳成一个经验公式,这规
律被称为“提丢斯-波得定则”。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天王星之后,人们发现它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基本上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这一发现,极大地鼓舞了定则的支
持者们,他们充满信心的去寻找对应位置上的那颗行星。
  1801年1月1日夜晚,这个天体被一位名叫皮亚齐(Giuseppe Piazzi)的意大利天文学
家无意中发现了。他把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天文界同行。波得在接到皮亚齐报告后,断定
其就是那颗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尚未被发现的行星。根据皮亚奇的观测数据,当时年轻的
数学家高斯(Car1 Friedrich Gauss)计算出了这颗新天体的轨道。这颗行星正好位于火
星与木星之间,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27.7个天文单位,与“提丢斯-波得定则”规定的
28个单位的位置几乎完全吻合。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谷神星”。
  发现谷神星大约一年后,人们又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智神
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和公转周期几乎和谷神星相同。接着又相继找到了第三颗小行
星棗“婚神星”,第四颗小行星--“灶神星”等。人们终于意识到,在火星与木星的轨道
之间,并不是像九大行星那样只存在一颗大行星,而是有一个小行星带。在这个小行星带
中,存在着数以万计、大小不一的小行星。
 


--
没有学识,要有常识
没有常识,要会掩饰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发信人: warmsun (make it run, make it right), 信区: other
标  题: 小行星 3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Jan 12 21:32:42 2001), 转信

小 行 星 的 由 来
  从巡天观测的照片中估计小行星的数目有近50万颗,为什么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会
有如此庞大的小行星群?关于这个问题有过很多猜测和假设。当1804年第三颗小行星被发
现后,一位德国科学家假设火星和木星之间原来存在一个大行星,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爆炸
了,已经发现的三颗小行星就是它爆炸后的三块大碎片。他预言一定还有许多小行星存在
。进入 20世纪后,“爆炸说”重又引起某些科学家的重视。
  另一种假设是“碰撞说”。这种假设认为,在火星、木星之间的区域,原来存在着几
十颗类似谷神星、智神星大小的“中介天体”。由于它们的轨道杂乱分布,在漫长的岁月
中互相发生猛烈碰撞,碰撞碎裂形成了千万颗小行星,而最早发现的四颗小行星则是碰撞
事故的幸免者。
  近20年来,关于小行星起源的假设又有了新的发展。新的观点认为:小行星有与大行
星一样的形成过程,是从同一块“原始星云”中脱胎而出的,只是大行星发展比较完全,
小行星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流产”了,未能“发育”完全。小行星带与土星环在某种程度
上是可以类比的。这些假设都从某些方面解释了小行星的起源,但又都存在很多问题。现
在,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的起源是太阳系起源问题中不可分割的一环。这些
小天体是太阳系中珍贵的“化石”,它们记载着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
 



--
没有学识,要有常识
没有常识,要会掩饰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发信人: warmsun (make it run, make it right), 信区: other
标  题: 小行星 4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Jan 12 21:33:47 2001), 转信

恐龙灭绝与小行星碰撞地球说
  大约在2亿多年以前,地球是爬行动物的一统天下,其中恐龙家族又是这一统天下的
赫赫霸主。种类繁多、身躯庞大的恐龙占据了当时的海洋、陆地和天空,那时,整个地球
几乎成了“龙”的世界。可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这些在当时不可一世的巨兽突然在
短时期内全部消亡了,与恐龙共同存在的生物中有70%也同时灭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
场全球性的灾难?
  今天的科学家们依据各种发现,对恐龙的灭绝提出了多种假设,如气候大变动说,火
山爆发说,哺乳类动物竞争说,超新星爆发说,小行星碰撞说等。其中小行星碰撞说认为
: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为千米左右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猛烈的碰撞卷起了大量
的尘埃,使地球大气中充满了灰尘并聚集成尘埃云,厚厚的尘埃云笼罩了整个地球上空,
挡住了阳光,使地球成为“暗无天日”的世界,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十年。缺少了阳光,植
物赖以生存的光合作用被破坏了,大批的植物相继枯萎而死,身躯庞大的食草恐龙每天要
消耗几百几干千克植物,它们根本无法适应这种突发事件引起的生活环境的变异,只有在
饥饿的折磨下绝望地倒下;以食草恐龙为食源的食肉恐龙也相继死去。1991年美国科学家
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得墨西哥湾尤卡坦半岛的大陨石坑(直径约180千米)的年龄约
为6505.18万年。从发现的地表陨石坑来看,每百万年有可能发生三次直径为500米的小行
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更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就更小了。
  小行星中真正可能对地球造成威胁的称为潜在危险小行星。它们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的
最近距离小于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千米), 直径大于100米。据估计,潜在危险小行星
约有近2000颗。
  1997年1月20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使用北京天文台60/
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在兴隆发现了一颗潜在危险小行星,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
星。其轨道与地球轨道的最近距离是0.0001天文单位(约15000千米),是当时的96颗潜
在危险小行星中第三颗这么近的。尽管如此,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至少在我们的有
生之年)不会对地球构成真正的威胁。发现后引起国际小行星观测者的极大关注,不仅成
为当年被观测次数最多的小行星,也是有史以来被观测最多的暂定编号(1997-BR)小行星
之一。 捷克天文学家对它的测光观测得到其自转周期33小时。美国Goldstone天线对其进
行了雷达观测。
  如果小行星碰撞说是可能成立的假说,那么今后会不会再发生小行星与地球相碰撞的
类似事件呢?人类创造的文明世界会不会被小行星撞击而毁于一旦呢?人类怎样才能对此
防患于未然呢?这些都是科学家们非常感兴趣因而在积极探讨的问题。
 


--
没有学识,要有常识
没有常识,要会掩饰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0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