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yst (水晶), 信区: Other
标  题: 木星的卫星可能有生物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Jun 23 01:14:08 1999), 转信

  161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当天文学家伽利洛·伽里略(Galileo
Galilei)用自制的望远镜瞄准木星时,发现木星四个大而亮的卫星。
这四个卫星按序为艾奥(Io)、优乐巴(Europa)、加尼美得(Ga-
nymedy)和卡利斯托(Callistus),但伽里略怎么也想不到,排行
“老二”的优乐巴——离木星第二近的卫星,在300多年后的今天,
竟能够为地球生态起源的奥秘,带来一点曙光。  
  有裂缝的巨型“台球”
  四个卫星各有不同。最大的加尼美得有自己的磁场和薄薄的大气
层。最靠近木星的艾奥则因为受母系星体上的地心吸力影响而变得很
具爆发性。最远的卡利斯托,则是一个充满马蜂窝般火山口的死星球。
和三个“兄弟”比起来,优乐巴是最闷的一个。它比月球小一点,没
有气层和喷着溶岩的火山,有的不过是很少的大火山口和一点点的地
志。它的浓度,是水的三倍,说明它大部分由岩石做成,但优乐巴的
表层是一片覆盖着柔软霜花的冰片。从远处看,它就像是一粒又白又
滑的巨型台球,近看,“台球”则有好多的裂缝。黑色的线状裂缝,
有的长1英里(1.6公里),在卫星的外层纵横交错。
  星体表层下有深海
  科学家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个黑色物体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裂缝
是怎么形成的,他们更不晓得冰壳底下有什么东西,不过,他们怀疑
那是一大片海洋。
  一个离太阳5亿公里的海洋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更不可思议的
还在后头——科学家相信,如果优乐巴真有一个大海洋,那他们可能
在这个水世界里面找到原始生物。
  为找出真相,科学家先后提出多个到优乐巴展开探测工作的方案。
其中一个方案建议将轨道飞行器送上优乐巴,然后对准它神秘的黑色
斑纹抛出一个10公斤重的铁球。黑色斑纹很可能是海水涌上冰层裂缝
后遗留下来的污染物。在撞击力下,岩屑随卷流四处飞散,这时,轨
道飞行器就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送回地球,以检验有机体是否存在。
  行星学家史蒂芬·斯夸尔斯(Steven Squyres)说:“按情况推
测?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优乐巴在某段时期,表层曾出现大量水分
。”斯夸尔斯自从航行者号太空船在优乐巴拍摄到断裂冰层的第一张
相片后,十多年来一直在推测这个卫星上存有海洋的可能性。
  照斯夸尔斯的分析,优乐巴的基本构造虽是很大的一个岩石块,
但四处均散布着水分,有些呈冰状,有些则“躲”在矿石里。在经
过一段长时间,当放射性物质发出热能后,便会将岩石的水分蒸发
掉,最后,较重的石块集中在卫星的中心地带,而较轻的水则移向
星体外层。
  星体外层的气温是摄氏零下230度,因此水都结成冰,但冰层下
因为潮汐的温热作用,因此水不但不会凝结成冰,反而会汇聚成200
公里深的汪洋大海。星体的表层也透露深海的踪迹。
  优乐巴有很少的火山口和地表,这显示冰霜之下,有一个温热、
流动的内层,经过长时间的活动,终忍不住倾泻而出,将火山口和地
表一同活埋。
  优乐巴最突出的特质——横越星体表面的黑带网状物,也应证星
体存有海洋的说法。
  斯夸尔斯说:“他们看起来像被分隔开来的两半球,而黑色物质
仿佛从底下冒起。然后还有那层柔软的冰霜,它看起来就像是冰块裂
开后,里面的水接触到真空空间,随即被蒸发掉,跟着在表层凝结成
霜。”
  太空船到优乐巴去
  以上种种当然还不能证明什么,科学家的希望是,去年12月出发
到优乐巴的伽里略号太空船,能在436公里的距离外,拍摄到优乐巴的
一些海洋的证据。但这恐怕很难实现。
  “伽里略号并没有适当的工具来进行这项工作。”斯夸尔斯说。
因此有科学家建议改良现有的器材,装上敏感度较强的摄像系统和可
以渗入冰块的长波雷达。比起岩石,水更能反射雷达光,因此,如果
冰层底下真有海洋的话,雷达接收回来的讯号将会有一个很明显的影
像。
  另一个选择是把感应器直接送到星体里去。比如一个地磁仪,将
能探测到海潮的变化,而一个测震仪则能接收到冰震的活动。如果这
当中的一种技术能证明优乐巴有海洋,那科学家会进一步派出一个小
型机械人在厚厚的冰层里,溶解出一条通达海洋的路。机械人由一条
通讯电缆衔接星体地表,这样一来,地球上的工程师就能接收到任何
的资料和数据,甚至导引机械人的行动。
  如果冰层只有6公里厚,机械人要用至少10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
海洋地带,届时,它要开始探测工作,通过捕捉到的种种影像,寻找
生命的踪迹。但这个理想,恐怕要到2015年,待太空科技获得进一步
发展时才能实现。

--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bbs.founderne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