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izzard (战隼XL), 信区: other
标  题: vision of space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31日11:57:3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展望太空
新世纪里,没有什么比进军太空、探索宇宙更让人感到兴奋,更让人感到有挑战性了。
尽管我们未必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人们梦想的一切,但总会有一天,人们可以到其
它星球去定居,到别的星系去旅行。2000年4月1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一组封面文
章,对一些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了报道。
我们会住到火星去吗?
  2007年10月,对你我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特别意义,但是,对到时可能乘宇宙飞船
前往火星的人而言,意义可就非同寻常了。2007年10月是开始火星之旅的好时候,因为
这个时候地球和火星的距离最近,从地球到火星所需要的时间不到8个月。现在要说到时
候飞船在火星的哪一个地方着陆似乎还不可能,但最可能的着陆点会在火星赤道带附近
。尽管火星上的一些地方温度可降至要命的摄氏零下140度,但赤道带的温度却可达相当
宜人的摄氏20度。
  虽然火星表面是非常地荒凉、不适宜人居住,但在首批人员到达后两年,另一批人
会抵达火星,再两年之后,又一批人到达火星,如此这般,到2017年,地球人类最早的
火星定居客也许就可算是在那儿扎下根了。
  自从阿波罗号宇航员登上月球之后,火星似乎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所当然的下一
个目标。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与私人机构约翰逊宇航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
研究飞行计划,设计宇宙飞船,他们说,载人飞船在火星上着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
经济上也是可行的。科学家们相信,硬件已经是没有问题,资金也可以筹措得到。美国
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布雷特·德雷克说,“我觉得,25年之内,我们可以使人类前往火
星成为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人类去火星,关键是不仅要去得利索,还要去得经济。1989年,阿波罗11号登月20
周年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要航空和航天局拟出一份将人类送上火星的计划书。
结果,航空和航天局拟就了一份庞大的30年计划,预算的费用是令人咋舌的4500亿美元
。费用巨大是因为到火星去需要庞大的宇宙飞船,而庞大的宇宙飞船是因为航行之中需
要大量的燃料和其它消耗品。尽管火星离地球是极其遥远的——离地球最远时是地球和
月球距离的1000倍,但是它却有许多月球所没有的东西,而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大气。
  过去10多年来,美国马丁-马利艾塔宇航公司的科学家们拟就了一份“直通火星计划
”,称人类不仅可以拜访火星,还可以在火星上生活定居。最早在2005年,当地球和火
星处于每26个月一次的最近距离点时,“直通火星计划”将会把一艘4人飞船送到火星—
—不过,此时飞船的燃料箱和载人舱都是空的。飞船在火星着陆以后就会开始用气泵将
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5%的火星大气吸入一个反应室,跟氢气发生作用之后,分解生成甲烷
、水和氧气。甲烷和氧气是一等的火箭燃料,而水和氧气则是人类所不可或缺的。所有
这些需要的消耗品都能够吸入燃料箱并加以保存。
  两年以后,当地球和火星再次处于最近距离点时,另一艘载人飞船将被送到火星,
加入已经在那里的机器人飞船。宇航员可以在火星工作18个月,主要生活在自己的飞船
里。18个月后,他们可以抛下自己的飞船,登上比他们早到两年的机器人飞船,然后起
飞返航。“如此飞行几次,”“直通火星计划”的研制者之一罗伯特·朱布林说,“他
们会在火星表面留下一些备用的小屋,届时就可以用作定居基地的初始设施。”
  “直通火星计划”令人注目的地方是计划背后的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知识和设备。宇
航员用来居住的飞船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从墨丘利单人飞船时代以来一直在建造的
增压密封舱的派生物,送飞船上天的推动器是从航天飞机上拆下来后经过改造的发动机
,提炼火星大气所需要的技术是初级化学课本里都有的基本知识。正是基于这一点,朱
布林认为,“直通火星计划”的费用完全是可以承受的,5次往返地球和火星大约只需要
400亿美元,甚至不及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一半费用。
  然而,去火星是不是便宜就是最好呢?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最近无人火星探测的
失败说明,现成的、非专门设计的零件所制造的临时代用机器虽然省钱,但真要到飞的
时候,往往会达不到标准。所以,约翰逊宇航研究中心的工程师们还在研究其它的火星
移民方案,其中有的仍然包括廉价的就地燃料制造,更大的6人飞船,将类似于阿波罗的
运载飞船送入火星轨道。据德雷克称,他们正努力采用各种最好的设想,并将之融合进
一种最合理的实施方案。
  虽然说何时能真正实施火星计划还很难说,但热衷于火星计划的人却一刻也没有闲
着。目前,来自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及火星协会(一个私人倡导组织)的一些研究人
员正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德文岛进行考察探险,以训练生存技能和探险技术。据说,德
文岛是地球上所能找到的跟火星干冷荒芜的表面最相似的地方。约翰逊宇航研究中心的
研究人员则在进一步细化优化他们的方案,将费用降到尽可能地低。朱布林说,现在可
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政府的决策了。当然,这个决策是不那么轻而易举的。
----------------------------------------------------------------------------
----
我们能不能去星际旅行?
  如果你要问,我们会不会到其它星球去旅行,回答可能是肯定的,但那一定会是很
长很长时间以后的事,也许是500年。如果你要问,21世纪会不会有人去星际旅行,答案
自然是否定的。去最近的恒星旅行和绕着太阳系旅行之间的区别就跟横渡大西洋和游过
波托马克河之间的不同一样。横渡大西洋,你需要有船或者有飞机。为了到达最近的恒
星,你必须有特殊的宇宙航天器,但是,至少是100年内我们造不出这样的航天器。
  如果要绕着太阳系飞行并于几年内返回地球,你必须要有飞行速度高达每秒160公里
的宇宙航天器。那样的话,你可以在10天内到达火星,16个月内到达冥王星。我们可以
想象这样一艘航天器:身载一大片用于收集太阳能的薄膜,用的发动机是离子喷气式的
,能够产生足够的驱动力使航天器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160公里。当然,核能航天器也可
以。只要我们愿意花钱去这么做,无论是太阳能还是核能,都足以带我们踏上太空之旅
,在太阳系里遨游。在100年内,我们也许会,也许不会花钱去建造飞行速度高达每秒1
60公里的宇宙航天器,但是至少技术上是可能的。建造一艘飞行速度达每秒160公里的航
天器,虽然花费巨大但也不是大得不可及。
  另一方面,最近的恒星距离地球比地球与冥王星之间的距离还要远10000倍。到这样
的恒星上去旅行,即便用尽一个人的有生之年,也需要有飞行速度达每秒16000公里的航
天器,而且它还要能在10年内加速到这个速度。另外,发动机还必须能为航天器的每一
磅自重提供大约100万瓦特的动力,而那样小却又那么动力十足的发动机,自身是绝对没
有办法冷却的。即便使用的燃料是像反物质那样的高热值材料,产生的能量远远超过太
阳能或铀,发动机的冷却问题依然是不可克服,不可逾越的。21世纪内,要想利用我们
目前知道如何制造的任何发动机去别的恒星或星系旅行,都是不可能的。
  那么,无人航天探测器能不能到达别的恒星或星系呢?无人探测器可以比载人航天
器小得多,轻得多,那就意味着探测器所需的动力也要小的多。但是,无人探测器仍需
要能提供每磅100万瓦特动力的发动机。无论航天器是否载人,发动机冷却问题是一样的
,结论也是一样的。本世纪之内,无人探测器也不可能到达其它恒星或星系。
  曾在美国休斯航天器制造公司工作的工程师罗伯特·福华德设计出了一种也许可以
到达其它恒星的航天探测器,但也不是在本世纪,而是要稍晚一些时候。福华德设计的
航天器没有发动机,因此也避免了发动机的冷却问题。那犹如无需发动机的帆船,而不
是需要发动机的蒸汽船,福华德称之为“星网航天器”(Starwisp)。星网航天器呈网
状,由极其精密的特殊网线制成,重量不到30克。网就如帆船的帆,它的驱动力来自一
台巨大的电波发射器所发射的电波。电波发射器是固定不动的,电波束的指向和航天器
的飞行方向相一致,航天器吸收电波产生动力。这样的设计在理论上可说是完美无缺,
但是有一些实际困难需要克服。电波发射器必须巨大无比,航天器飞行时发射器必须把
电波能源束聚焦在网状航天器上,而航天器却只能吸收一小部分电波能,以免自身被汽
化被蒸发。既然是探测器,它一定得带一些仪器用于收集信息并发送回地球,但那些仪
器必须重量不超过30克。总之,还有太多的问题够工程师们忙乎几个世纪的了,但总有
一天,这样的飞行器会飞向太空。
  当然,人们可以想象将“星网航天器”按100万倍的比率放大,以使航天器能装得下
人,带他们去星空旅行。但是那样的话,用于驱动的电波发射器需要的能源就可能远远
超过现在地球上所有电力站所能提供的电力。有朝一日,人们也许会有如此多的闲置电
力用来星际旅行,但绝不可能在最近的将来。也许会在这个千年的中期。
----------------------------------------------------------------------------
----
我们会遭遇天外来客吗?
  17世纪,布鲁诺因为信奉日心说,认为地球以外还有另外的星球甚至生命而被处以
火刑,被活活烧死。而在我们这个热衷于谈论星际旅行的时代,如果你不相信有外星生
命,也几乎会被认为是异端是另类。据调查,有54%的美国人相信存在外星生命,更有不
少的人(30%)甚至相信,外星生命已经造访过我们地球人类。
  如果宇宙间别的星球上确实存在生命的话,我们的有生之年甚至我们孩子们的有生
之年内找到他们的可能性有多大?探寻外星生命需要有很强的信念。你必须相信:生命
存在的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免受致命辐射)不是地球所特有的;如果外星生命
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科技水平,那么在给地球人类传递他们存在的信息之前,他们没有
因为核战争或环境灾难而造成自身的毁灭。
  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们认为,对外星生命的存在与否有太多的假如要他们去相信。
物理学家恩里科·弗米就直截了当地说,既然有这么多的外星生命存在,那我们为什么
从来没有收到过他们的任何音讯?进化论生物学家厄内斯特·梅尔认为,所有关于天外
来客的说法都是不动脑子的无稽之谈,我们星球以外存在任何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近乎于
零。
  古生物学家彼特·沃德和天文学家唐纳德·布朗利也对外星生命表示怀疑。在两人
合著的名为《珍奇的地球》新书里,他们坚持认为,地球以外的大多数地方受到的辐射
强烈,热水平过高,适宜生命存在的星球几乎没有,即便有也因为剧烈的大气轰击——
犹如6500万年以前毁灭了恐龙的那一次一样的大气轰击——而使生命不可能存在。
  更令人惊讶的是,就连领导过搜寻太阳系以外星球的杰夫·马西也觉得,地球可能
是宇宙间惟一有生命的星球。他说,新发现的33颗星球中的大多数都是绕着它们的母星
非常不规则地转动,这就可能给那些更小的、离它们距离近的、原本适宜生命存在的星
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然而,如此悲观的看法可能只是代表了一小部分科学家的观点,至少在那些不断地
用眼睛在观测星球的科学家中间是不具有代表性的。射电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就认
为“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乐观”。1960年,德雷克异想天开地率先发起了“寻找外星智
能人计划”(SETI)。他用巨大的可控制方向的天线去探测类似于太阳的恒星,希望绕
着它们转动的星球上也有跟地球一样,有类似于地球人类的生命在那里居住和生活,会
发送我们也能收到的无线电波和电视信号。
  可惜的是,德雷克什么也没有探测到,而且也从来没有任何人探测到过任何这样的
信号。过去40年来,无数天文学家不停地扫视着漫漫太空,花费了1亿多美元,却依然是
徒劳无功。
  尽管如此,已经70岁的德雷克仍然满怀信心地认为他离成功已经不远了。他相信,
散布于银河系多达1000多亿颗星星当中,至少有10000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文明世界存在。
而他的这一数字跟卡尔·萨冈估计的数字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萨冈是美国著名的天
文学家和科普作家,他以探索地球外生命现象闻名。据他估计,整个宇宙也许散布着10
00亿个星系,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太阳系就有100万个高度智能的文明世界存在。
  多年以来,美国国会资助过多项“寻找外星智能人计划”的方案,直至1993年才对
“探寻外星人”放弃联邦资助。不过,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仍在继续探寻非地球生命
,只不过用了一个更合政治胃口的名字标签——天体生物学。眼下,航空和航天局眼睛
正紧盯着满是尘埃的火星表面(曾经有水流淌过)和木二卫表面冰层下可能存在的海洋
,认为它们可能是存在原始生命的地方。可是最近却有不妙的消息说,在南极发现的火
星陨石中根本找不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火星上有微生物存在。
  但是,一些私人机构,如德雷克的“寻找外星智能人研究所”和行星协会,拟就了
一项更大的梦想计划——利用电波和光学搜索,直接和超智能的外星生命联系。即使是
对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也不愿再扫人家的兴了,他们认同继续探寻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探寻火星或木二卫的微生物,也包括探寻那些可能来自遥远世界的微弱含糊的
信号。就连德雷克也承认,“我们希望得到回应,即便是让我们死心的回应也比什么答
案都没有要好得多。”
----------------------------------------------------------------------------
----
小行星会撞毁地球吗?
  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并给地球造成毁灭性灾难的话题,关键的不是会不会的问题,
而是在什么时候的问题。200多个巨大的环型火山口和数十亿年的地质痕迹都提供了大量
充分的证据,表明小行星或彗星的爆炸性撞击,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的地球造成了巨大
灾难,毁灭了地球上的大批物种,甚至给地球上的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天文学家也都
明白,还有更大的威胁物仍在太空中穿梭飞行,它们当中的有一些最终注定会和地球发
生撞击。
  尽管这一切似乎很可怕,但灾难也不是不可避免。地球上经历了近40亿年的生命进
化,有一个物种已经足可以阻止下一次灾难性撞击的发生。这一物种就是我们人类。
  那为什么还要担忧呢?毕竟,历史上的灾难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阴影。6500万年
,最臭名昭著的那一次撞击,造成了恐龙的灭绝。以地质学的标准来说,算是“当代”
的一次发生在49000年以前,一块铁陨石炸开了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个3平方英里的大型陨
石坑,造成周围数百平方英里范围内的一切生物的灭绝。1908年,一块流星陨石在西伯
利亚的通古斯卡地区5英里高的上空爆炸,击倒树林,引发火灾,使1000平方英里范围内
的野生动物无一幸免,惨遭灭绝。据现在的估计,西伯利亚的陨石爆炸力达数千万吨,
如果这样的一次爆炸发生在纽约或伦敦上空,那至少会造成数十万计的人死亡。
  小行星掠过地球,有没有幸免于难的呢?1996年,一颗直径大约为半公里的小行星
从距离地球28万英里的空中飞过。28万英里,以天文学的标准来说,那已经是极短的距
离了。这颗小行星是人类观测到的、如此近距离飞过地球的最大的小行星。如果它撞击
地球的话,它会造成5000至12000百万吨的爆炸力。特别令人丧气的是,人们在小行星飞
越地球的4天前才发现它!因此,人们特别有理由期望一套探测系统,能够及早发现小行
星,确定它们的飞行路径,提前很多年就能预报它们究竟会不会给地球带来真正的威胁

  令人振奋的是,这样的系统虽然起步较慢,但发展却很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亚
利桑那州有4个小组的天文学家通过潜心研究,利用一些现成的设备制造了专门的望远镜
,观测太空,不断发现了“近地物体”(NEOS)。
  近地物体是指那些阶段性地飞过地球或接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或偶尔出现的彗星。
如果某一近地物体飞过地球时斜穿过地球轨道,而地球在沿自己的轨道运转时又恰好在
这个时候经过这里,那就有可能是某个大都市,或某个地区,甚至整个地球文明的灾难
,就看来犯者的个头大小了。
  1997年,由美国空军和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专家组成的一个联合小组加入了搜
寻近地小行星者的行列,他们还得到了美国五角大楼的慷慨资助。利用美国空军设在新
墨西哥州的卫星探测望远镜和装备了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先进的电荷双耦器件的照相机
,这项完全自动化、电脑化的行动很快就发现了更多的、大大小小的行星和彗星,甚至
比其它几个小组发现的总数还要多。后来,美国空军还部署了第二台行星探测望远镜,
发射了一系列的微型卫星,对近地小行星进行更好的探测。
  如果真的发现了有小行星或彗星正朝地球撞过来怎么办?尽可能早地发现——当然
能多年以前就发现是最好不过的,我们就可以发送一个探测性的宇宙飞船,去探明来犯
者的性质。洛斯阿拉莫斯和劳伦斯利弗莫尔这两个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已经勾画出
了一系列巧妙对付来犯者以保卫地球的方法。依据小行星或彗星的大小、组成成分,科
学家们利用特殊的核爆炸法将小的小行星或彗星摧毁,使大的转向,偏离地球。只要有
足够的时间,并在适当的环境下,一些不那么激烈的措施也完全是可行的。有的方案只
需要常规的爆炸法,有的则需要火箭发动机或太阳帆去改变行星或彗星的运行轨道,让
它安全地飞过地球。
  据估计,大小直径在一公里左右的近地小行星有500颗至1000颗,但直到2000年初,
人们探测发现的仅为估计量的一半左右。这种大小的小行星足可以给全球带来毁灭性的
灾难,而某一个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小行星甚至可能正朝着地球撞过来。周期长的彗星往
往较一般的小行星来得大,撞击速度是小行星的两倍多,因此对地球而言具有更大的威
胁。而且,这样的“不善来者”通常只有飞行到木星轨道附近甚至更近的时候才能被发
现,而这时候离它飞过地球轨道也只有几个月了,最多也不超过18个月,留给我们采取
防卫性措施的时间也就不是很多。何况,对那些虽然个头更小但数量却更多的近地物体
,我们知道的还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这些小行星当中同样会有都市的潜在杀手,海啸
地震的制造者。
  也许,在不久将来的某一天,晚饭后出门的散步者会猛然间看到天际间一道闪光。
然后,极短的时间内,他们会感觉到大地震动,雷鸣阵阵,狂风呼啸,随后自己就被喷
涌而出的热浪烧成灰烬了。
  为了防止这种可怕的灾难性场面的出现,我们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去探明、跟踪每一
颗近地物体。
----------------------------------------------------------------------------
----
宇宙将如何终结?
  对于宇宙最终会在何时以什么样的方式消亡,宇宙学家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就目前
对宇宙命运的一些研究来看,似乎是喜忧参半,有人认为宇宙不会轻易消亡,但也有人
觉得万物无永恒,即便不消亡,宇宙也会变得不适合于生命的存在。
  乐观的看法是人类不会被驱逐出宇宙,至少在1000亿年的时间内,宇宙还是适合生
命存在的。1000亿年相当于地球存在至今时间的20倍,是人类延续至今时间的500万倍。
如果人类活不到公元100,000,000,000年的新年放烟花爆竹,那绝不是宇宙的错。
  而相对悲观的看法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宇宙也许不会消亡,但随着时
间的流逝,它将变得越来越不舒服,最终令生命难以生存难以延续。研究计算这一切会
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的确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但也不乏某种悲壮之美。1929
年,美国天文学家艾德温·哈勃发现了宇宙扩张的“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100亿
至150亿年之前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经过人们几十年的提炼完善,已经成为经典的宇
宙起源理论。根据这一“大爆炸理论”,宇宙最终的命运将取决于两种相反力量的持久
而激烈抗衡的结果。其一是宇宙的扩张力,100多亿年以来,正是这种扩张力使得星系之
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另一则是星系以及宇宙所有星体之间的相互引力,这种互引力就好
像是起到了一种刹车的作用,使得扩张的速度放慢。
  以这种两力抗衡的理论来说,如果互引力足够强大,使得扩张处于停顿状态,那宇
宙也注定要爆炸,最终会在一团火球中消亡——这几乎就是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
的逆向验证。如果互引力不够强大,扩张占优势,那宇宙最终将变得令人难以忍受地又
暗又冷。星球产生能量靠的是燃解以氢和氦为主的轻原子核,使之成为重原子核。当氢
和氦的量降低,老的星球就会渐渐止息,不发光不发热,却又没有新的星球来替代它们
,最后整个宇宙就渐渐变得漆黑一片。
  无论哪一种命运,对生命而言都是灾难。如果结局是一团火球,宇宙将熔化一切,
甚至包括亚原子粒子。另一方面,如果宇宙最终变得又暗又冷,那生命还可以延续很长
的时间——譬如说,可以通过从黑洞里获取引力能量。但是,当万物都消退到近乎于绝
对零度的时候还企图创造生命,就犹如在一潭死水里要转动水磨一样。
  不过,宇宙的最终命运悬而难决,部分原因是对扩张力和互引力哪一个将最终胜出
缺乏有说服力的评判。大多数的观察指出是前者将占优,但却又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
在。其中之一就是恼人的“暗物质”问题。暗物质是指一种看不见的宇宙中的粒子,对
星系转动的研究表明,宇宙间存在大量的额外引力,表明我们能够看见的星球和星云只
占宇宙间所有星体的1%至10%,其余的都是不发光的,是看不见的。目前还没有人知道暗
物质究竟是什么。一种可能性是,暗物质是惰性重粒子(WIMP),这种粒子据信存在于
太阳的核心部,并对其周围的能量有重大影响。在暗物质得到识别和确认之前,要依据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一切来预测宇宙的未来,那就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同时,一些宿命论者却从简单的或火或冰的结局论中得到了满足,他们依据的是人
们惯有的思维方式。但是,科学的宇宙学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宇宙不能验证我们惯有的
思维方式,我们必须以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才能理解宇宙。20世纪的现代宇宙学赖以为
本的是爱因斯坦的弯曲空间论、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以及对异亚原子粒子的认识。因此
,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新世纪里甚至会有更新奇的观念或理论被提出来。也许哪一天,
我们会在门还没有打开的时候就瞥见几道光线从门底缝下照进来,而那也可能正是可以
用来完善对宇宙命运预测的。
  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理论是跟膨胀有关的,依据这一膨胀理论,宇宙起源之初
犹如一个巨大的空气泡,以远远超过光速的速度急剧膨胀。宇宙学家们非常看重这一膨
胀理论,因为它不仅解决了困扰旧“大爆炸理论”的一些问题,而且还对宇宙终极命运
的研究有所意义。其中,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公式,促使膨胀剧烈发生的力在膨
胀结束后也许还不会完全止息。相反,它可能依然存在,潜在于空旷的宇宙间,促使扩
张的继续。对遥远星系一些正在爆炸的星球的观察,表明这种继续膨胀的冲量似乎是存
在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宇宙未来的持久战不仅跟扩张力和互引力有关,还将牵涉到
另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那么,宇宙的命运究竟会怎样?爱因斯坦在回答一个对世界命运充满好奇的孩子时
说,“至于说宇宙的终结问题,我建议:等着瞧!”

--

    黄山以松名,松以山名。黄山和迎客松,历来是互为修饰词的。但黄山的地图上赫
然写着:黄山最著名的奇松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望客松,接客松,
原来这松树的三陪生意也做得这么火红,明明还缺一个拉客松嘛,我们给它加上吧,哈哈。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