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hn (bw努力中), 信区: other
标 题: 吃·人·岁月(第24章 鲥鱼)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05日19:47:00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吃·人·岁月
流火
第 24 章 鲥鱼
前两天在图书馆查文献累了,拿《金瓶梅》出来翻翻,当看到西门大官人下
酒的菜中有糟鲥鱼,很是气愤不过,勾起满腹伤心,立马将书给扔了回去。
鲥鱼在中国四大名鱼中排第二(第一是鳜鱼,后面两种有些忘记了,好象是大
小黄鱼,很不象,古代拍座次应该全是淡水鱼才对的,海鱼那时是上不得台面的。),
每年沿着长江水道上溯产卵,到焦山附近就难以为继了。所以,鲥鱼一般主产在焦
山附近的长江水面。
鲥鱼的鲜美据说都在鱼鳞上,所以吃鲥鱼是不能刮鳞的。
关于鲥鱼的雅事往往见于清人的笔记。清朝的两江总督驻宁,地址就在现在江
苏省政协所在地(太平天国时即为天王府,国民政府时为总统府。)。每年鲥鱼应市
时,派人去焦山水面捕捞,立刻剖杀清洁,放入炭火小炉炖烧。然后奋力划舟至江
岸,再快马送至两江总督府,到时熟矣,正好上桌。这样,据我估算,鲥鱼差不多
要炖烧四个小时左右。
往事已矣,到改革之后,鲥鱼又演出一幕轻喜剧了。金庸原来在香港以批判中
共知名,左派恨之入骨。邓主政之后,金腔调有所缓和。80年后,金到内地参观旅
游。在南京时居然没有吃到鲥鱼,很是遗憾。转道上海,席上居然竟有此物,大是
惊奇。答曰,专门派船到焦山水面捕捞而来的。席后,招待看电影,是港产50年代
老片,编剧原应为林欢,但已改为查良镛,令金很是感叹,什么“三十年来尘粉面,
至今始得碧笼纱。”就不必再提了。(金自办《明报》前,写剧本以林欢做笔名,写
影评以姚馥兰为笔名。)时上海市长好象就是汪太师。
一直没有吃过鲥鱼,非常非常遗憾,甚至于有些憎恨。听我父母说,他们那时
一个月工资30出头的时候,鲥鱼一斤就卖到12元了,而且有行无市的。高中时已经
有记忆了,那时饭店里卖鲥鱼,半扇就要800。常常对我那些糖哥款姐的同学们说,
你们就当扶贫,体恤体恤我吧,什么时候请我吃顿鲥鱼吧,他们呵呵笑着说容易,
只要回家季节合适就可以。说起来容易!
问我父亲许多次,鲥鱼好吃吧?开始说好,后来说一般,最后说就这么一回事
情而已。大约,吃过之后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了。
--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