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zy (郁闷了就来灌水,然后就忘记了), 信区: other
标  题: [转载] 甜   点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4月23日13:25:3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发信人: fengzi (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瞬间全部溶化成黄油),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转载] 甜   点 
发信站: 我爱南开站 (Sun Jul 29 13:33:17 2001),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ood 讨论区 】 
【 原文由 fengzi 所发表 】 
  
甜   点 
  结束于甜点的晚餐,犹如长叹声中之掩卷,都是完美无缺的幸福。 
  甜点,中西餐谱上通行的英文Dessert乃借自法文,特指正餐之后的那一道 
甜点,区别于Tea Time的闲食,又作“甜品”而通行于中餐馆,不过那是粤语 
的说法。 
  与甜点对应的是开胃菜,后者很少有甜的,种类上也远不如甜点丰富。既然雅克· 
德里达认为开胃菜相当于一本书的前言或者导读,这样我就可以放心地指出,甜品相当 
于这本书的后记或跋。成为经典的导读或前言不胜枚举,写得好的后记却并不多见。 
  开胃因显而易见的实用而被普遍接受,结束的意义却很暧昧。一道成功的甜点应该 
兼有一切压轴节目的乐而不淫以及悼词的哀而不伤,方能控制好“结束”的火候。 
  西式的甜品花团锦簇,尤以意、法为盛。提拉米苏(Tiramisu)和萨芭雍 
(Sabayon)这种华丽的甜点一出场,餐桌就变成了春装发布会的天桥。作为意 
大利甜点的代表,外貌绚丽、姿态娇媚的提拉米苏已风靡全球。它以Espresso 
(特浓意大利咖啡)的苦、蛋与糖的润、甜酒的醇、巧克力的馥郁、手指饼干的绵密、 
乳酪和鲜奶油的稠香、可可粉的干爽,只用了不到十种材料,把“甜”以及甜所能唤起 
的种种错综复杂的体验,交糅着一层层演绎到极致。 

  意大利甜点的独步天下,可能与意大利人对于“甜”的特殊理解有关。常见于乐谱 
的意大利文Dolce,往往在“甜”的主旋律之下提示着某种“甜美”和“忧伤”的 
风格,为其他语种所不具备。不过,甜蜜的悲伤一旦滥觞起来,很容易聚合为密度大到 
令人窒息的妖艳以及腐朽,正是费里尼《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 
1960,这一年,威尼斯人发明了提拉米苏)的基调。 
  作为正餐终结者西式甜品始终指向一种线性的高潮。E·阿连德在《春膳》中直接 
了当地指出“甜品是亲密纵欲的极致”,能让纯洁无瑕的圣女“眼睛里放出冶艳的光芒 
”。 
  传统中国饮食被误信为轻视甜点,不过蜜饯、水果等等在隆重的宴飨场合并不缺乏 
,被轻视的可能只是顺序。其实,许多中式甜点都适宜用来结束晚饭,如成都和宁波的 
汤团以及到处可见的红豆沙、绿豆沙之类。不过此等甜点往往甜得过于直白露骨,明火 
执仗而缺乏恻隐之心,广州的西关驰名甜点“凤凰奶糊”,最有这种甜死你才肯休的意 
志,比较适用于大团圆结束的营造。 
  相比之下,和食倒真是缺乏原创的甜点,大部分料理皆以一道绿茶雪糕终。这一点 
,可能与日本人缺乏关于“结束”的观念、或曰他们对这件事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有关。 
  
  若以面粉为主食的西餐总是由以蛋糕为主的甜点引领至天堂,那么面归面,米归米 
,粒食为本的中餐就应该善终以米。因此,我认为江浙一带家庭自制的甜酒酿最能表现 
“天下无不散”的复杂心情。它洁净而不事铺张,月白风清之间最多也只许有少量的鹅 
黄桂花飘浮,用青花小碗盛着,甜酸里交织着酒的迷离,米的甘饴,酵的沉缅以及冰的 
清醒。如果“悲欣交集”让你觉得过火而且唐突了弘一上人,在心里说一声“天凉好个 
秋”总该是恰如其分了罢。 
睦锼狄簧疤炝购酶?
秋”总该是恰如其分了罢。 
  
-- 
我几次朝夜幕中伸出手去, 
指尖毫无所触, 
那小小的光亮总是同指尖保持一种不可触及的距离。 
  
  
※ 来源:.我爱南开站 bbs.nankai.edu.cn.[FROM: 202.113.16.64] 
-- 
※ 转载:.我爱南开站 bbs.nankai.edu.cn.[FROM: 202.113.16.64] 

--
    我黑色的长头发,我细细的长头发,我会哭的长头发,我的粗辫子,我的细辫
子,我忧郁的短头发,我颤动的短头发,我随风披拂的无数的短头发,我的橘黄色,
我的青绿色,我的天蓝色,我的黄金色,我的银白色,我的呻吟,我的小船,我的
波浪,我的枯萎菊花,我的凋零菊花,我的折断的藤萝,我的冷漠的蝴蝶,我的伤
心的露水,我的苦涩的海水,我的不会说话的鱼,我的明媚的秋光,我咬在嘴里的
长头发,我惟一的长头发……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