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owing (想和你再去吹吹风), 信区: other
标  题: 写食主义: 馒头与包子的战争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7月08日20:38:09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作者: 沈宏非

  馒头和包子,一个没有馅,一个有馅,这是馒头和包子最主要的区别,因而卖包子
的,辄以“皮薄馅大”自夸,至于馒头的卖点,当然不是“没馅”,而是以其“顶饿”
及“面多”,来影射包子的华而不实。

  如果温饱还是一个问题,则视馒头为一种经济、实惠的食品,而包子则比较奢侈,
或是馒头的豪华版,这是很容易被理解的。而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食物和人一样,很
容易因“有”和“没有”的被过分强调而势成水火。就这样,包子和馒头宣布进入了敌
对状态。如何才能把这对本是同根生的宝贝拉回到谈判桌上来呢,上海人的方式不妨一
试:老派的上海人,是把包子叫做“肉馒头”或“菜馒头”的,就像他们把茶称为“茶
叶茶”,以区别于没有茶叶的“茶”———白开水。这种“馒头为体,肉馅为用”的取
向,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双方的情绪,但是,也不排除馒头方面会尖锐地提出“
排名先后”的问题,同时包子那厢可能也质疑:“虽然有肉,但毕竟还是馒头———我
们被出卖了。”

  名辩不成,唯有从实处————即从吃的单纯乐趣处着手。对于馒头和包子,从唇
舌、牙齿而整个的味觉系统,都怀着不同的期待。吃馒头的乐趣在于,一口咬将下去,
满嘴皆为饱满和安全的感觉所充盈;而包子之乐,则在于破皮而入之际所产生的那种囊
中探物之快感,外带点探索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面食都可以分为“安全感”和
“冒险性”两类,前者除馒头外,还包括花卷、烧饼、面条,等等,后者旗下,则有饺
子、馄饨两员小将。虽然馒头和包子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方式不一,但是目标一致,殊途
同归。

  相比之下,把馅夹在两块面粉中间而将馅之边缘暴露无余的汉堡包或三明治,就像
一个不善于埋伏的步兵,不仅是自取灭亡,而且令对手大感无趣。至于比萨饼,一端上
来就已是城门洞开,里应外合地和平解放了。

  写到这里,我发现尽管已将此事提升到“讲奉献”的原则高度,并且引入“文明的
冲突”,企图造成一种同仇敌忾的团结空气,不过馒头和包子之间的紧张局面,依然没
有出现丝毫的和缓迹象。直到我忧心忡忡地进入一家超市,方才恍然大悟:工业化时代
的包子,以其硬、其皮厚及其馅少,其与馒头间的恩恩怨怨,原来早已作出了彻底而乏
味的江湖了断。江户时代,若有两个日本武士约定了一场决斗,假如其中一人在决斗前
夜跑到对手家门口把自己吊死,活着的那一位,就会被公认为蒙受了极大的羞辱,荣誉
尽毁,下半生都没脸见人。包子就是以这种方式,最终战胜了馒头。

  作家陶杰先生说,男人的择偶标准,不外“馒头”和“包子”两派:“馒头派娶妻
求贤淑,不求才气,如馒头之朴实不华,已合糟糠之选,代表人物是胡适的老婆江冬秀
;“包子派”娶妻要讲一点精神沟通,女人胸有点墨,学养三分,如包子有馅,别具洞
天,有金玉之美。代表人物:秦观的老婆苏小妹。

  既然人的性情可摊入食物类型,那么,有没有一种既“馒头”又“包子”的两全其
美呢?有,其名曰超厚皮包子,或不小心被填入小部分馅料的馒头,在任何一家超市冰
冷的灯光下,僵卧于冷柜的某个角落,神态安详。

-- 
--

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也不算太坏,
偶尔有点小小的悲哀,我想别人也看不出来。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