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izzard (战隼XL), 信区: other
标 题: 中国书法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11日18:33:3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
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
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
,已经创造了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
村发现,故名。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1954年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又出土了
很多陶器,其口缘外往往刻有不同的符号。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地区也发现了仰韶文
化的文字符号。
经考征,这些符号即是简单的文字,有的已经释出。至于大汶口陶器文字图的文字则是
意符“热”字,已是合体图画的会意字。太阳烤得下面起了火,就是热。有人认为这些
符号就是“结绳而治”以后的“书契”。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
,(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
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
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
、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
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下面,我们按照年代顺序来介绍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
先秦书法
概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
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
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
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
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
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
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
(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
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
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朝书法
概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
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
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
时期。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
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隶书的出现
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
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
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
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书法
概论: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
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
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
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
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
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
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
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
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
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广艺舟双楫·说分》)给以较恰
当的评价。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
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
了。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
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
,即玉作成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字的结体规矩严谨,较少变化。隶书则不然
,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
。结体或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圆静妩媚,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
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极。这真是书法史上瑰丽的一章。近人康有
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
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
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
,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汉代隶书,都是凭当时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来的。可惜当时书
丹的作者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后人只好以某碑或某碑铭文内容为其命名,例如:《乙
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孔宙碑》、《石门颂》、《华山碑》、《曹全碑
》、《西狭颂》、《张景碑》、《张迁碑》等等。
汉代书法,除碑刻外,还有书写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汉简。简板上
的汉隶远不像碑刻上的那样严整、肃穆、气势恢宏,而是活泼灵动、变化多端,甚至漫
不经意,富于幽默感。如果把碑刻喻为工笔,那么,汉简则如同写意。汉简的字体自然
天真,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甚至草率。其中一些似乎透露了晋人行草的信息。
魏晋书法
概论: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
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
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
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
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
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
》传世。
南北朝书法
概论: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
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
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
朝。
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
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
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
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
,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
,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隋唐书法
概论: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
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
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
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
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
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
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
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太宗李世民极爱书法,特别崇尚王羲之书迹,朝野上下,均以太宗意趣为准,崇
王之风,极盛一时。他在《论书》中说:“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
力,而形势自生。”又认为学王字“先须知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
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也。他还认为“字以神为
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他对运笔的
要求是:为点必收,贵紧面重;为画必勤,贵涩而尽;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戈必润
,贵凝尽而右顾;为怀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桀,贵三折而遣笔。时书法原理和
书写技巧讲得很透彻。以后武则天,玄宗李隆基,穆宗李恒,乃至南唐后主李煜,都是
书法家和书法倡导者。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
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
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
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
黄山以松名,松以山名。黄山和迎客松,历来是互为修饰词的。但黄山的地图上赫
然写着:黄山最著名的奇松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望客松,接客松,原来这松树
的三陪生意也做得这么火红,明明还缺一个拉客松嘛,我们给它加上吧,哈哈。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