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oxpretty (我爱空调), 信区: other
标 题: 谁扼杀了中国儿童的想象力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7月12日20:57:12 星期四), 站内信件
谁偷走了中国儿童的想象力
幻想空间曾是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的少年乐园。在发达
国家,想象力作为发明创造的基础, 被认为是21世纪竞争力的一种。
但在我国,想象力丰富往往被斥为“异想天开”,而遭到冷眼。
最近,媒体纷纷报道,我国有关部门完成了“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和
幻想研究”课题。这是否意味着,热衷循规蹈矩、唯命是听的中国人,
终于开始重视想象力了呢?
该研究透露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信息,比如,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
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想象力越强,思维能力越强;想象力强
的人,记忆能力一般也较高。调查资料显示,幻想力和想象力特别强
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还有,想象力强的儿童个性特点鲜明。他们思维活跃、敏捷,求新
求异,有独立见解,寻根问底,记忆力强,知识面较广,联想丰富,
学习新事物快,对感兴趣的问题专注。
调查结果还显示:善于幻想的学生在品德和纪律方面表现良好,另
外,科幻书籍对开启儿童的想象力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现实中的想象力幽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儿童的想象力却被严重幽闭。
最受儿童喜爱的科幻读物,在80年代曾被当作有害儿童身心健康的
毒草而被全面禁止出版,直到1999年高考作文题中出现科幻式命题以
前,仍有大批老师和家长不准孩子读科幻小说。
目前,应试教育仍是阻碍想象力和幻想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专家认
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想象和幻想教育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统一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标准答案正束缚着学生的想象力。
直到90年代,学校对想象力大加讨伐的情况仍很常见。一位未敢署
名的高中校生给《科幻世界》月刊编辑部写信,诉说苦闷和委屈。信
中说:
我们很幸福,也很痛苦,我们是学生。我的这封信代表我校168名
科幻迷。当我拿着第一篇科幻稿件请我心目中一位较“和善达理”的
语文老师修改时,他连看都没看就扔过来一句话:“当心幻倒在地!”
这句话对我打击极大,每想起它心里就痛。我们爱好科幻的同学们成
立的小组一度遭到“清洗”,在惨重的“8·15火案”中,几十本《科
幻世界》惨遭一焚。
信中还写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及升学思想造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
精神畸变,我们是地道的受害者。在这‘分是命根’的空间里,谁能
想到在这物质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还存在一个扭曲的异度空
间。我们读课外书、投稿、写信,均被视为异端,大邪大恶。升学率
是老师心中唯一的源泉与动力,我们敬重他们,也有些恨他们,敬重
他们为学生呕心沥血,恨他们对我们精神上的禁锢。”
《科幻世界》的编辑读了这封信后,发表公开信呼吁老师和家长多
一份宽容:“也许,你现在一巴掌打掉的、一把火烧掉的,很可能就
是明天的又一个爱迪生、凡尔纳、爱因斯坦……”
专家分析指出,想象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它在儿童的学
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儿童时代是一个人的想象力迅速
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启发幻想、想象力的课外
活动,十分有利于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然而,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课题研究结果显示,目前,较少组织和
从来不组织启发幻想和想象的活动的学校占了约1/3。
除了学校以外,父母们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发展想象的心理空间。父
母过分看重分数,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家庭气氛就比较活跃,否则,气
氛也会马上紧张起来。
谁来为社会减负
更多的专家认为,中国儿童的想象力受到压制,除了教育体制外,
更多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问题。
一些学者特别指出:对于想象力的发展来说,“自由”是最重要的
因素。这种自由包括时间上、空间上、行为上、思想上等多方面的自
由。如果成人总是告诉孩子,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一定是蓝的不是
红的,那么儿童就没有想象,你不告诉他,他反而有想象的空间,自
由越多,想象的生存和发展越有可能。
在古代,中国曾出现了想象力繁荣局面。《庄子》、《西游记》、
《聊斋志异》和唐诗宋词都是想象力的伟大作品。
其实,古代科举给考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并不比今天的高考轻,但是
,那些大诗人、大词人,往往也正是因为考场官场失意,才游走江湖,
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是,今天的高考却不能产生这种负效应。有的考生一不如意,便
去做些不该做的事情,搞得大家都很紧张。
那么,区别在哪里呢?因为,在古代,在死板的教育体制外,还存
在另一方天地。也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古代,除了“庙堂之高”,
还有“江湖之远”。
那时的山水,还没有被二氧化硫污染;那里的时间,是缓慢流淌的
,马路上也不会塞车;那里,有鬼魂的世界,还有诗情和禅意;那时
人也不如现在多;尤其是,那时,还没有生产出把人绑死的“贝贝佳”。
想象力的自由空间,仍然是存在着的。一些人在科举场上失意,便
有了逃避的去所。这使古代中国人更多一份自由和自信。他们常常可
以在自己的天地里,玩一把狂放不羁,玩一把“天子呼来不上船”。
而对于如今的中国儿童来说,逃避的余地是没有的。
在城市里,学校和家之间,就是无数的混凝土大楼,没有江河湖海
,只有受污染的天空。
在班级里,你不管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你的名字和成绩注定
了要被贴在墙上,公之于众,让你无处藏身。
分数是衡量你的价值的惟一标准,因此你必须被排名。这决定了你
以后在社会上的排名。
虽然,好心人认为这是对学生人格的歧视,可是,这是在中国。难
道我们不应该把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从小烙入每个人的心底?难道历史
不应该对应试教育负起责任?
选班干部,当然是选女同学,因为她们代表了“听话文化”。
你受不了,可以逃回家去。
在家中,你面对的是父母。这可不是一般的父母。他们是有气无处
使的“老三届”知青。他们是被耽误的一代,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因
此,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你。
你不幸又是他们的独生子女!这个时代要求计划生育。
你也许会逃到游戏机房去,对不起,许多人都下令不准你玩。
上网?聊天室?更不行。各种各样的防火墙早就做好了。
出走?不少学生是这样做的,但尽管出走到了天涯海角,终被派出
所发现,被遣送了回去。
当和尚当尼姑吗?庙里如今也要看职称和文凭!你是佛学院的毕业
生吗?
旅游?这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游山玩水也是一种受教育。何况,是
个景点就猛宰人,又没有一叶不要钱的扁舟。
万幸之中考上了大学又怎么样呢?
大学学费,10年间涨了10多倍。一个大学生上四年本科,需4万元左
右。而据《工人日报》报道,中国城镇在职职工1999年1至6月平均工资
才3603元。据此计算,一个家庭为子女上大学,不吃不喝也要存储三年
时间。在英美,一个学生念四年大学需7万美元左右,相当于一个家庭
一年的收入。
在中国,2000年,念MBA,人民大学把原来的学费3万元调到4.5万
元,清华与北大上调至5万元和5.6万元。
好不容易要毕业了,然而,又将面对巨大的求职压力。现在,连硕
士生有的单位都嫌学历低。何况,还有1200万下岗失业大军。
不走后门,不找关系,你就没有办法存在。连逃避,你也要请客送
礼。
这是中国社会的全面紧张,而并非是学习的压力。这是生存的全面
压力。
你能为学生减负,可是,社会的负担谁来减呢?
应试教育时代的“桃花源”
所以,让学生轻松一些,并不仅仅是多建几个文化宫的问题。大批
中学生因此转向《科幻世界》寻求慰藉,造成了该杂志发行量的年年
上升,2001年的发行量达到40万册,是纯文学期刊的几十倍、上百倍,
社会学家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这种现象。
四川会东县会东中学一位叫董加兰的高中学生给《科幻世界》来信
: “为了这片科幻园地,我失去了半月的菜钱。下半月怎么办?庆幸
的是,半月菜钱换来了1995年的12本获过世界科幻协会最佳科幻期刊
奖的《科幻世界》。拿着手中这本传得破旧不堪的《科幻世界》,不
禁感到欣慰。在我们这样一个小天地里边,有一群充满幻想的朝天蓬
勃的年轻人!《科幻世界》使我们的生活中除了黑板、粉笔、书本外,
还有一片广阔新奇的天地。”
武汉蔡甸园第三中学余克炼给《科幻世界》来信:“现在,我已升
入高三,并成了快班中的一员,这都是科幻给我的动力。高三,就意
味着最后的高考。现在,我不得已做了一只冬眠的熊,只有天气好时
才可以出来吃一下东西,在天气转冷之前,我吃饱吃好(在暑假里看
了许多科幻书籍),准备着度过这寒冷的冬季。我一直相信春天会很
快到来的。”
科幻,被认为是一种“逃避文学”。科幻,成了青少年的避难所。
科幻,正在创造应试教育时代的“桃花源”。
这究竟该让我们喜悦,还是悲叹?
--
如果一生只能看见一颗流星
和你在一起是我唯一的愿望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88毫秒